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
【6h】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的分布及影响

1.1 蝗灾的成因及分布

1.1.1 蝗灾的成因

1.1.2 蝗灾的分布

1.2 蝗灾的影响

1.2.1 蝗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2.2 蝗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2.3 蝗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蝗灾的政府应对

2.1 不同阶段的治蝗政策

2.1.1 人工捕打为主阶段(1949-1952)

2.1.2 药剂防治为主阶段(1953-1958)

2.2 党和政府的应对举措

2.2.1 灾前加强预防

2.2.2 灾中积极应对

2.2.3 灾后提供保障

2.3 专业治蝗机构的建立

2.3.1 各级政府治蝗机构的建立

2.3.2 研究治蝗科研机构的建立

2.4 蝗情信息的有效沟通

2.4.1 各级政府间的纵向沟通

2.4.2 不同蝗区间的横向沟通

2.4.3 新中国与苏联进行国际交流

第三章 蝗灾的社会应对

3.1 文化界对治蝗思想的宣传

3.1.1 电影界的宣传

3.1.2 教育界的宣传

3.2 科学界的治蝗研究

3.3 航空业的发展对治蝗效率的提高

3.4 普通群众参与减灾救灾

第四章 蝗灾应对的成效及启示

4.1 蝗灾应对的成效分析

4.1.1 破除了千年的“神虫”思想

4.1.2 治蝗的效果明显

4.1.3 提高了民众对人民政府的认同

4.2 蝗灾应对的不足之处

4.2.1 领导方式出现的问题

4.2.2 治蝗方针的不足之处

4.3 蝗灾应对的启示作用

4.3.1 加强防治灾害的领导

4.3.2 走科学治理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作为能够严重危害农业建设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仍然连年发生。因为当时我国亟需发展经济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所以解决蝗灾成为建设新中国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1950年代国内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利用建国前在解放区的治蝗经验、苏联的治蝗援助、各蝗区的治蝗成果,先后制定了“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和“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治蝗政策。并且通过设立一系列的治蝗机构,增加治蝗所需的人力、物理、财力等具体措施保证了蝗灾的成功应对。
  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自发行动,也是新中国初期整个治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的通过科学研究为治蝗提供技术保障,有的积极科普宣传党和政府的治蝗政策方针,更多的是投入到具体的灭蝗工作中去,这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的成功应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治蝗政策和举措,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蝗区内的蝗情得到了初步控制,这不仅保证了农业的发展,还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应对蝗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如领导方式方法出现偏差、治蝗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为治蝗工作增添了一些阻碍,但总体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是成功有效的,其不仅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为当今中国农业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著录项

  • 作者

    原畅;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学科 政治学、中共党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洪河;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直翅目害虫;
  • 关键词

    蝗灾治理; 政策支持; 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