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一位小学语文女教师的叙事研究
【6h】

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一位小学语文女教师的叙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二、教师个人课程观的理论阐释

(一)课程观

(二)国内外主要课程观

(三)教师个人课程观

三、走进叙事研究

(一)合作教师的确定

1.合作教师的选取

2.合作教师及所在学校介绍

(二)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三)与合作教师建立良好关系

(四)研究进程

(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资料收集的方法

2.资料整理的方法

四、刘雁的生活和学习故事

(一)小初生活

(二)师范生活

(三)职业生活

(四)家庭生活

五、刘雁个人课程观的故事分析及深层理解

(一)课堂内外

1.精读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2.口语交际——“学会采访”

3.练习课——“语文与生活”

4.在实践中探索——刘雁谈备课与上课

(二)作文乐园

1.“动作描写”——在游戏中作文

2.班级日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阅读天地

1.集体阅读——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2.古诗接龙——疯狂背古诗

(四)课题空间

1.课题年会——“留住生活”

2.作文评价——从平时做起

3.Y市之行——看到差距

六、刘雁对个人课程观的感悟

(一)刘雁谈课程与课程改革

(二)课程目标观

(三)课程内容观

1.对知识的看法

2.对教材的看法

3.对课程内容与生活关系的看法

(四)课程实施观

1.对教学的看法

2.对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看法

(五)课程评价观

1.对学生的认识

2.对教师的认识

3.对学生评价的看法

七、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与提升

(一)刘雁个人课程观的形成因素分析

1.个性品质和态度的激发

2.学习和实践智慧的积累

3.教改与课改的双重推动

4.社会发展需要的冲击

(二)刘雁个人课程观的特征分析

1.聚合性

2.发展性

3.机缘性

4.矛盾性

(三)教师个人课程观的提升

1.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2.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

4.注重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回顾20世纪的课程研究历程,关于课程的许多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的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它影响着人们对课程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的课程行为受其课程观的支配,没有教师课程观及其行为的变革,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得到落实。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课程观,而很少关注教师的课程观是怎么形成的,忽视具体生活着的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基于此,本文对教师个人课程观展开研究,试图通过对教师个人课程观的了解,找到教师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借此为转变教师课程观提供一些启发,为教师教育管理和有关研究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邀请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合作对象,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走进教师真实的生活世界,对合作者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与访谈,尊重合作者的参与,站在她的立场上,深入其内心和所处的教学现场进行理解体察。本文无意于建构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宏大理论,但求对本研究的合作者获得比较真实的感受与理解,通过鲜活的故事揭示出她的个人课程观,并使读者通过研究者的分析与解释得到收获。 本文通过叙述合作者的个人成长故事,在个人生活史的全景下把握个人课程观的发展脉络,力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了解她的课程观的形成因素。通过建构一组合作者的课程实践故事,展现合作者个人课程观存在的真实场景,并基于故事尝试使合作者对其个人课程观的内涵做进一步的个人解读。 教师个人课程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选取了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的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品质和态度的激发、学习和实践智慧的积累、教改与课改的双重推动、社会发展需要的冲击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个人课程观呈现出聚合性、发展性、机缘性、矛盾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提升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办法,即: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