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h】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传统

(二)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使得学习西方、改造中国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三)西洋音乐文化的大量传入

(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引进期(1919年--1927年)

1.留学生带回的技术及歌曲歌剧的引进

2.外籍音乐家的传授

3.个人演唱会及国外艺术团体的出现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萌芽期(1927年--1937年)

1.专业音乐教育的院校和师资队伍的壮大

2.音乐会与国际艺术团体的演出

(三)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1.从1919年到1927年的传播路线

2.从1927年到1937年的传播路线

(四)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推动力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声乐教育界所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声乐教育届所取得的成就

(二)音乐论著及教材出版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洋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流派

1.俄罗斯风格的美声唱法

2.欧洲风格的美声唱法

3.中国声乐的民族化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美声唱法产生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流派漫延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美声唱法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涌入中国,在这片西洋音乐匮乏的土壤中扎根、发芽。二三十年代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初创期,第一代声乐教育家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声唱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歌曲的传授方法,悄然无息的影响着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在西洋美声与我国传统音乐相互碰撞、借鉴、融合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声乐民族化发展的过程。
   本文通过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综合分析美声唱法的传入背景,对其发展过程以及成就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将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初创期的脉络梳理地更加清晰。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因素的分析,仅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进行研究,力争把美声唱法在我国初期发展的全貌更加生动、细致、深刻的挖掘和总结。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美声唱法在中国能够扎根并发展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有了吸收外来的音乐文化的传统,当外来文化融进我们民族艺术的血液中,必将会产生更加美妙的音乐,美声唱法这种西洋艺术的传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这次外来艺术又一次与我国传统艺术相融合,也必将会带给我国传统音乐新的发展契机,也是民族声乐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在近代,自学堂乐歌时代,中国就开始了第一次出国留学热,向国外学习音乐的理念,效仿西方学堂的乐制,直到“五四”运动的兴起,再次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在学习新文化,新思想的指导下,美声唱法也作为外来的先进文化传入了我国,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播种时期,为以后美声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传播阶段,通过专业院校和音乐会演出的扩大逐步发展。通过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对比,由二十年代的星星之火撒落在大城市中,三十年代已经有了扩展的趋势,说明那时的美声唱法已经有了落脚点,并且在中国还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由西洋的发声技巧和吐字在向具有中国民族的演唱技法中,这个时代的作曲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作品把西洋的吐字方法转为中国的吐字方法,把西洋风格的艺术歌曲及歌剧转化成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歌曲,使我们在掌握西洋演唱技巧的同时更加有中国特色的韵味,更加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些作曲家不仅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对声乐民族化的进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声唱法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国以周淑安,应尚能,苏石林,赵梅伯为第一代声乐教育家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努力,培养了我国第二代声乐教育家,把学习美声唱法的队伍壮大。在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中,开始把声乐这门抽象的艺术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这在声乐史中是重大的突破。美声唱法带给了中国声乐界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模式、艺术格调以及欣赏导向。美声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它在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碰撞和融合中带给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无限生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