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骑在道德围墙上的学校教师——教师的伦理世界
【6h】

骑在道德围墙上的学校教师——教师的伦理世界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者的优势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及研究情况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主要概念界定

(一)、德性

(二)、教师伦理精神

(三)、教育精神

(四)、善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五、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一章围墙内外的道德困惑与反思

第一节德性的生活:传统教师的社会生活方式

一、德性:传统文化在教师的人格深处打下的结

二、立德:教师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德性的生活方式:在乡村社会结构中为教师赢得地位

第二节庸常的生活:从神坛回到现实,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

一、德性生活的困惑:"喻与利"的规范伦理与内心德性的冲突

二、德性:不再是幸福生活的归因

第三节可能的生活:合乎"善"的生活,把德性和幸福接连起来

一、幸福:生活世界中可能的意义性

二、自由:意义生活的基础和归属

三、公正:目的性生活的守望者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围墙里的教师与德育

第一节教师的权威:道德教育意义与关系的结连点

一、教师权威是教化的前提

二、"善"是教师权威的伦理线索

三、教师权威是德育的前提

四、教师权威的来源

第二节教师的身份:道德教育的起点与话语系统的立足点

一、教师是"文化官员"

二、教师是"手艺人"

三、教师是集体的一分子

四、教师,你是谁?

第三节教师的正义:德性教化的前提和皈依

一、谁的正义?何种合理性?

二、正义与"善"的品质的教化

第二章小结

第三章围墙外的教师与德育生态

第一节德性力量与教师的寻常生活

一、教师不是圣人

二、平实的生活中的德性力量

第二节德育的关键因子与教师生活

一、“善"是一种德育精神

二、自由为德育提供可能性

三、教师是德育生态中重要因子

第三节德育生态稳定性与教师生活

第三章小结

第四章围墙内外的教育精神与德育

第一节教师的道德思维与德育

第二节教师的生活精神与德育

第三节教师的教化与意义世界

一、教师的意义世界

二、教师创造的意义世界

三、研究者的反思与独自

第四章小结

第五章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教师是德育有机生态的关键因子,无论是生活态度,还是具体的生活方式都会全方位的影响德育,然而,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非是直接体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德育,那么,教师对德育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德育的具体过程?德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深入到学校一线,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多名教师的生活史、德育观念、生活状况、人生智慧进行研究,想透过这些表象,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论。在绪论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研究者的优势;研究的意义;相关文献及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研究情况综述;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论:研究的途径,通过这几部分粗略的叙述,勾画出了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文章的正文部分从第一章开始,到第五章结束,第四章在论述中逐渐阐述本文的结论,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在这几章中,详细分析了围墙内外的教师遭遇的困惑,以及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应对这些困境,如何发挥自身德性的力量(个体内在的实体性),让德育始终朝向伦理(主客观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保证德育的方向性,同时还有助于德育对象扬弃自身的个体性和抽象性,全面升华生命境界和人生境界。 文章的第一章着重分析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师伦理困惑,文中指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都没有彻底的为个人构建意义世界,教师教化的作用,其实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建构一个可能的世界(高于生活世界的意义世界),把学生,也把教师自己从自然质朴以及个体抽象性中解放出来。通过教育的解放,使人的道德不断提升,具备伦理的特征(即共同体的特征),把人从自然的、不自由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终极的自由。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自身的意义世界很难帮助他们应对生命困境,又如何帮助学生去建构意义世界呢?本文带着这样的疑问,对教师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传统教师的生活方式,是足以能够帮助他们建构意义世界(尽管物质生活非常的艰苦),用意义世界去化解生活世界中的苦厄和困境,还能藉此不断的完成自我超越和完善,成就淳厚的德性,是一代“有教养”的人,[1]现实中,不但自己活得充实,淳厚的德性还作为德育资源,影响了一代学生。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德性在“喻于利”(传统社会是“喻于义”的社会)社会中,影响式微,渐渐的被淡化。教师也是普通而又寻常的人,很难不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群体普遍不能定位自己该守着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心生倦怠的有之,一切为了利的也有之,明显缺乏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学校的德育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学生眼里,教师不再是神坛上德性没有缺陷的神,而是普通人。一时间什么主体德育论、交互主体论、交往论等德育新理论层出不穷,却很难改变现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没有德性作为基础建构起一个意义世界,很难对人生困境做出意义性的解释。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必须回到他们可能的世界(就是意义世界)中来,用有意义的道德知识去建构和创造意义世界,发掘应对人生困惑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必须还教育以自由和公正,惟其如此,才能有足够的心灵的空间去选择和建构意义世界,才能超越生活中的困境,不断提升德性,是个体不断朝向公共本质(伦理)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文章的第二章讨论围墙内的教师与德育,讨论在学校制度伦理制约下教师的权威、教师的身份、教师的正义等问题。本章从多个教师的深度访谈中体悟出一些表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师的权威不仅仅来源于制度以及知识,更多的确来源于个人人格的魅力和社会对教育的认同,来源于对教师威信的认同。教师的道德声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没有了威信,教育活动很难达到内在的和谐,一旦有了这样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思想、意志、情感的砥砺和陶冶都会变得简单,教师的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有着无形的影响力量。教师的身份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探讨教师身份有助于研究教师的话语系统以及教师对“意义世界”的“解释系统”[2]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本章研究也采用了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纵深剖析,虽然最终也没有准确的定位教师身份,但整个分析过程就是很好的诠释,通过对不同时代教师身份的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始终代表社会公共本质,始终用伦理性的内容作为德育材料,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带有伦理的一面,藉此,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和持续。正义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任何一个人为了守住这样的内在精神,都会想方设法的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调动各种资源,使自己的独特性一面得到彰显,在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正义往往不再被需要,教化的意义也就随之而丧失。教师灵魂中的正义对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践行自己头脑中的公正规则、法律、制度,从而实现内在精神的和谐与安宁,同时也会以一种潜隐的方式教会学生什么是正义、如何正义、如何通过正义获得自由和幸福。一旦没有了教师的正义,教化便没有了意义性,不能从德性深处去培植“善”的种子,正义便会成为智者训练和统治人们的工具,不是为了正义而正义,而是为了正义带来的好处而正义。 文章在第三章中,探讨围墙外的教师与德育生态,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很难不受各种诱惑,文章认为德育中有了自由意志,人才能体验到幸福和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利益、情感、欲望是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源泉,人的选择总是和自己私人的欲望密切相关的。教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真正完全按照“善良意志”行事,遵循道德律令,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不是传说中的神。反科学主义、非理性主义、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思潮带来了新的德育生态因子,对原有的德育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教师的教化却始终守着社会伦理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特征,尽可能地少一些个别性的、抽象的个人特征。教师有意识的守住了公共本质的特征,使整个德育有机生态非常稳定,社会伦理意志自然而又轻松的被教育对象接受,保证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持续、稳定地传承和发展。 第四章从教师精神着手,探讨教师精神与德育的关系,指出教师作为德育主体,扬弃个体道德中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的内容,最终实现共同体的伦理意志和个体道德意志的和谐统一,教师精神就是在共同体伦理与个体德性的统一体中具体、现实的生成的。教师从内化了的伦理中解读出意义性,扬弃了生活世界中的质朴,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教化世界。因此,教师精神并不仅仅带有抽象的、形式上的普遍性,也不仅仅具备应然性的价值意义,而是具有共同体伦理和个体德性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志,这样的道德意志能使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保证人的自由和幸福,这是德育中的核心的生命智慧、生活智慧,也是人生智慧。 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总结了全文,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并指出本研究的尚待完善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