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9-04-24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探讨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手术方式疗效评估.rn 方法: 应用脑电图、CT、MRI等确定21例儿童颞叶肿瘤的病灶及致痫灶,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及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以Labbe静脉为界分为前颞叶和后颞叶癫痫.分别经翼点人路和颞枕瓣入路行病灶及痫灶切除,术中行皮层脑电图监测。术后随访,结合手术切除情况、术后癫痫Engle分级和认知功能变化综合评价治疗效果.rn 结果: 术前患儿均存在认知损害,病灶及致痫灶均准确定位.8例行病灶或/和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13例行较广泛病灶切除或病灶切除+软脑膜热灼或多处软膜下横切术.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平均随访1.4年,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术后认知损害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二者认知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Engle分级,Ⅰ级14例(66.7%),Ⅱ级4例(19.0%),Ⅲ级2例(9.5%),Ⅳ级1例(4.8%).17例肿瘤全切除者术后癫痫均获控制(100%),仅6例(35.3%)存在认知损害;4例部分切除者有3例(75%)癫痫控制差且存在认知损害.rn 结论: 对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切除病灶和控制癫痫同等重要.术前准确定位、选择恰当的手术人路和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及痫灶切除是获得较好预后的有效途径.认知功能是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之一.
  • 摘要:组织工程包括生物材料、种子细胞和讯息或营养因子,常用种子细胞有雪旺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嗅鞘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讯息因子包括神经营养因子BDNF、FGF、NGF和NT-3/4/5等。它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和脊髓损伤等神经修复研究。近年,生物材料由单一物理学填充和可生物降解性材料,向功能性复合型材料发展,现对其进行简述。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作为无形科学,在最近提出的“CNS再生的4 Ps途径”-保护(preserve)、允许(permit)、促进(promote)和塑形(plasticity)中,是一支值得重视的新生力量,目前正用于脑卒中后康复和阻断脊髓损伤后瘫痪形成的研究。
  • 摘要:脑性瘫痪治疗一直缺乏有效对脑病变本身的神经修复干预方案。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临床开展胚脑移植、神经干/祖细胞、嗅鞘细胞、脐血细胞等细胞移植干预研究和应用,为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供机会,开启脑性瘫痪细胞治疗时代。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临床学科等学科相互协作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以细胞移植为基础的全面神经修复学解决方案将有望作为脑性瘫痪主要治疗途径,对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大部分患者处于儿童发育期,可塑性较强,后续学习和日常训练对神经功能改善作用举足轻重,故应在神经修复基础上,充分结合神经康复、矫形等综合治疗,以期获得更大程度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世界各国近20年的临床研究证实,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晚期脊髓损伤重要策略,对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细胞移植途径包括开放性手术脊髓内移植、CT引导下脊髓内移植、经动脉移植、经静脉移植、经腰穿珠网膜下腔移植等。现已应用于临床细胞移植的种类有很多,而且在逐渐增多,本文现对以下方面进行简述:嗅鞘细胞、雪旺细胞、神经干/祖/前体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巨噬细胞、人脐带血细胞。
  • 摘要:0.05).rn 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是进行细胞膜显微结构观察的良好工具;"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3h,神经元细胞膜显微结构未发生改变.">目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体外癫痫神经元细胞膜显微结构.rn 方法: 将培养14d的神经元放入"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后,再重新放回含镁的正常细胞外液培养,利用膜片钳记录神经元的自发性电活动.将"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的神经元定为实验组,将未经"无镁"外液处理的神经元定为对照组。AFM分别在80~m(80μm,2μm(2μm和500nm(500nm扫描范围,对两组神经元细胞膜表面进行扫描,同时测量两组神经元表面相关结构的直径和深度.rn 结果: 膜片钳提示"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和恢复正常外液14d时,神经元存在自发的"癫痫样放电".在AFM扫描范围为80μm(80μm时,两组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光滑;在2μm(2μm时,两组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出现一些小凹;在500nm(500nm时,实验组神经元表面小凹的直径和深度分别为114.86±9.33nm和5.71±0.69nm,对照组为116.4±9.13nm和5.69±0.71mm,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是进行细胞膜显微结构观察的良好工具;"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3h,神经元细胞膜显微结构未发生改变.
  •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头架在伽玛刀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rn 方法:136例行头部伽玛刀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68例(无痛组)采用全麻下无痛上头架.另68例(局麻组)采用局麻下上头架.术中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满意度、血压、心率、呼吸、胃肠反应及紧张恐惧情绪的变化.rn 结果: 无痛组患者上头架过程均无疼痛和不适,100%清醒后感觉舒适(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P<0.01),血压心率较平稳(P<0.01),无恶心呕吐(P<0.01).rn 结论: 无痛头架可消除上头架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不适及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并对血压、心率、呼吸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探讨在伽玛刀治疗鞍区病变时保护视神经的方法.rn 方法: 本组鞍区肿瘤患者457例,男性248例,女性209例,年龄5~81岁,平均37.6岁.肿瘤平均体积3.74cm3,采用小准直器、小伽玛角、分次或分割治疗的方式,肿瘤边缘剂量平均13.1Gy,中心剂量平均26.5Gy,视神经剂量≤9Gy,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5.3个月,等剂量曲线40%~65%,rn 结果: 肿瘤消失110例,体积缩小170例,体积无明显变化119例,增大42例,死亡16例.rn 结论: 伽玛刀在治疗鞍区肿瘤方面疗效确切,但常和外科手术一样出现一些特征性的副作用,特别是视力下降等,通过采用一些积极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ALS(肌萎缩侧索硬化)是种致死性的神经疾病,近十几年来至少已经取得两个重大进展,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首先发现20%左右的家族性ALS病人在常染色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突变,是一种显性遗传突变。其次发现了抗谷氨酸药物——利鲁唑能够延长病人死亡时间,并将其批准用于治疗。随后建立了过度表达hSOD-1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这些转基因模型成功提供了ALS研究的相关实验系统。本文就用于A15治疗的因子做一综述。VEGF主要通过VEGF受体2(紫色)调节神经元和施万细胞而通过VEGF受体1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黄色)。肌肉注射后表达VEGF的病毒载体逆向转运至运动神经元体细胞,脑室内呈递的VEGF从脑脊液透过室管膜层进入实质营养运动神经元,此外VEGF蛋白本身也可直接在运动神经元轴突内逆向或顺向转运。
  • 摘要:痴呆是多因素的,而理想的动物模型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探索可能的治疗途径是非常有力的研究工具。因其病因复杂,故相应的也缺乏严格意义的体内外模型,现在国内外大部分体内、外实验只能反映痴呆某一部分的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寻找和研究痴呆动物模型,对痴呆模型报道也较多,虽然分类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老化致痴呆模型;神经传导通路机械损伤致痴呆模型;A-beta致痴呆模型;慢性脑缺血致痴呆模型。
  • 摘要:本文对2008年度有关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生物和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结果作一汇总.
  • 摘要:Huntington舞蹈病病程呈持续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随着神经修复学各种策略的发展,对其治疗方面越来越多的神经修复学策略得到了应用。本文对药物和因子、生物和组织工程、细胞移植、神经调控或刺激等进行简述。
  • 摘要: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大多起神经保护作用和(或)可能的神经修复作用。本文介绍了神经生长因子增强剂、营养神经药物、中和或减弱抑制轴突生长因素药物、抗氧化剂及能量代谢药物、抗兴奋性毒性药物、神经递质及针对神经递质治疗药物。
  • 摘要:目的: 神经工程学是由神经科学和工程学发展并相互交叉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神经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化机器人,人脑一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协助瘫痪个体通过电刺激神经恢复其功能的计算机化的医疗设备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可以将照相机的数字信号转化成大脑可以读取的信号的视觉修复仪器的研究等.神经工程学研究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神经科学技术,首先是对神经生理信号数据的测量和提取,从而解码神经功能信号、预测神经系统的行为.根据解码的神经数据特征,通过应用模拟神经功能的数学模型重建神经功能.根据神经功能的数学模型可以研发发挥神经功能的仪器设备.癫痫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存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虽然不断有新的抗癫痫药物问世,但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比例仍然占癫痫病人的1/3.因此人们仍在不断尝试诸如基因治疗、纳米颗粒(nano particles)细胞内导向治疗以及新的抗癫痫设备.准确记录和分析局部脑组织的神经网络功能和植入式电刺激器的问世,为癫痫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更加智能化的抗癫痫神经工程系统正在研制中。rn 方法和结果: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的方法,简要介绍神经工程技术在癫痫治疗领域的应用。1.开放式刺激系统治疗癫痫,包括迷走神经电刺激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癫痫.这类开放式抗癫痫装置,没有直接的反馈调节作用,它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重复性刺激迷走神经或丘脑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刺激参数可以通过程序修改,包括电压、刺激时间、波宽,开关循环时间等.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疗效不是很高,约50%多的病人对VNS治疗有反应,这一疗效类似于一种新的抗癫痫药用于已经对两种抗癫痫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病人,因此人们对它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价值仍存在不同意见.VNS费用昂贵,且有侵袭性,但是副作用较少,所以现在它仍没有被广泛接受为代替一线或二线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手段.另一种新的开放式的刺激设备被称为Kinetra神经刺激器(Medtronie),它是通过刺激丘脑前核来控制癫痫的发作.神经刺激器通过脑立体定向方法植入到丘脑前核,但是刺激丘脑前核的方法与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震颤的方法有些不同,前者是采用间断性的刺激而不是持续性的刺激.选择丘脑前核作为治疗的靶点主要是根据癫痫动物模型以及两项人体预实验的结果.这两项预实验证明刺激患者丘脑前核可以控制急、慢性癫痫发作.将Kinetra仪器用于刺激海马核团也可控制癫痫发作,也有人将刺激电极植入到人丘脑底核和中央中间核尝试治疗癫痫,但是这些探索和尝试,仍处在早期的研究中,还没有结论.2.反馈式闭路刺激系统治疗癫痫,反馈式闭路刺激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在癫痫治疗领域是一个新的令人鼓舞的进步.它可以实时记录、监测EEG信号,当发现有癫痫发作的先兆证据时就会启动开关进行刺激干预.目前有许多类似的仪器在研制中,但只有反馈式神经刺激器(RNS?)系统(NeuroPace,Inc.,Mountain View,CA;Figure 3)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RNS?是第一代反馈式闭路刺激装置,它有颅内电极,能记录颅内脑电的变化,并将这些脑电信号进行计算分析,当出现癫痫发作或者癫痫发作即将开始时,闭路刺激系统会做出判断,并启动开关对大脑局部进行电刺激以预防或阻止癫痫的发作.这一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应用了个体化的‘培训’,也就是说仪器在植入病人体内开始记录癫痫发作后就变的更符合该病人的特征.预测和治疗癫痫发作的方法得益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但是,在这一领域仍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1.如何改进癫痫发作的预测方法;2.建立颅内电极记录的脑电数据库;3.理解癫痫发作的机理;4.如何才能防止癫痫发作;5.个体化的控制.闭路干预的设备有几个优点:第一,在介入的能量不够时,反馈机制会及时给予准确的调整;第二,有可能减少整体治疗剂量,从而减少治疗时产生的副作用和系统的损耗;第三,它是唯一一种可在早期防止癫痫临床发作的方法,而不是在癫痫发作后才进行阻止.闭路仪器的优势是发出比开放仪器更低频率的刺激,但能得到更高的效应.目前在研的治疗策略包括电刺激、冷却、迷走神经刺激以及局部输注药物.rn 结论: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病,在新的更加有效的抗癫痫药物还没有出现时,神经工程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研发可植入式的设备,在诊断癫痫,探测癫痫网络和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新的发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癫痫的发病机制.
  • 摘要:目的: 总结和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rn 方法: 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症39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9例,面肌痉挛18例,舌咽神经痛2例)并探讨相关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rn 结果: 三又神经痛病例中17例(89.47%)和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疼痛立即消失;面肌痉挛病例中16例(88.88%)术后痉挛即消失.本组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4.87%.3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年,其中32例效果良好.rn 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安全、微创、有效,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 研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基底节小量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rn 方法: 对40例10~30ml伴有明显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定向手术组)在出血6~72 h内进行CT导向下的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术后以尿激酶2万~5万单位每天2次血肿腔注入.并早期行高压氧针刺及康复治疗.与同期16例未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定向手术组血肿3~5d基本消失(残余量<3ml)2例,大部消失37例,再出血行开颅手术1例.住院时间11~33d,平均19 d.出院时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为1~2级)28例(70%).11例经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6例,总良好率为85%.对照组血肿消失时间18~33d,平均27d.住院时间21~45d,平均33d.出院时恢复良好5例(35.0%),轻残11例,重残1例,死亡1例.10例随访至3个月,恢复良好6例,总良好率为60.3%.两组功能恢复时间、恢复良好率、残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立体定向治疗基底节小量出血可显著加快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 观察双侧多靶点亚核团毁损手术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效果.rn 方法: 对18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立体定向同期双侧多靶点亚核团射频热凝毁损手术,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加强术后护理,防治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rn 结果: 18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4.5个月,共随访到166例患者,显著进步97例,进步52例,无效17例,有效率89.76%;rn 结论: 精心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 摘要: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后的认知情况,为促进术后康复及回归社会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氏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SCT)及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A),对887例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调查分析.rn 结果:①手术后1年,患者的认知标准均有明显改善;术后第2年,除言语IQ外,其他各指标较前1年有显著提高;第3、4年,除记忆指标较前1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指标均稳定在较高水平.②手术后1年,患者的BPRS期及SANS分值均显著降低,术后2~4年维持在较低水平.rn 结论: 精神分裂患者立体定向术后1~2年是认知水平的明显改善期,患者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稳定.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射频毁损手术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并发症.rn 方法: 采用CT定位、多靶点联合毁损对14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远期随访,评估其疗效及并发症.rn 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4.22±14.26个月,共随访到125例患者,其中恢复9例,显著进步64例,进步39例,无效13例.加重0例,有效率89.60%.;术后除早期暂时性并发症外,无远期严重并发症.rn 结论: 立体定向多靶点射频毁损手术对癫痫性精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双靶点置管手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并继发脑室出血的疗效.rn 方法:立体定向手术与传统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回顾对比分析.rn 结果: 35例立体定向手术病人中死亡9例(26%),恢复良好17例(49%),中度残障6例(17%),重度残障3例(8%).rn 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丘脑出血较传统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脑室镜治疗脑脊液鼻漏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rn 方法:2008年1月~2009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1~58岁,平均34.7岁.所有患者均取鼻腔分泌物并送检,证实为脑脊液漏.本组中有明确外伤史者9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1例.患者常规行鼻窦及颅底冠状位及水平位CT及CTA检查,冠状位易判定漏口位置,并显示颅底骨质缺损情况.2例行鼻内镜检查,2例放射线核素扫描,均发现脑脊液漏但未能准确定位.10例患者中,1例患者CT及CTA检查发现颅底骨折情况严重而首先选择行开颅手术,术后鼻漏有所减轻,再行经鼻脑室镜治疗.1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在脑室镜和摄录系统监控下手术.根据术前判断的脑脊液鼻漏来源,确定手术探查方式,开放相应的鼻窦,沿脑脊液来源方向寻找漏口.发现漏口后,根据情况予刮除漏口肉芽组织及周围粘膜,充分暴露漏口.修补材料选取游离组织(阔筋膜、肌肉及脂肪组织等),采用"三明治"方法修补:在清理完毕的创面表面以注射器涂EC耳脑胶,迅速将修补材料置于涂胶处,压实,如有粘合不紧处可再次注胶压实,补材表面置明胶海绵,碘纺纱条填实鼻腔.全部病人术后采用半坐位卧床,予抗感染,甘露醇降低颅内压,5~7d天撤出碘纺纱条.rn 结果:全部1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鼻腔功能正常.随访1~12月无复发,目前正在长期随访.rn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条件下,经鼻脑室镜修补术具有头面部无瘢痕、安全、低损伤及高成功率等优点.该手术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及疗效.rn 资料与方法:本组160例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28~84岁,所有患者人院前均有高血压病史,手术均在发病后6~12小时内进行.根据患者的CT结果,并结合患者意识状况,采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法,术后分析其手术疗效.rn 结果:160例患者中95例行血肿钻孔引流术,49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10例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6例行一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生存126例,死亡34例.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3年,I级33例,Ⅱ级31例,Ⅲ级45例,Ⅳ级34例,V级18例.手术优良率为68.13%(109/160),死亡率为21.25%(34/160).rn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同时患者术前的意识和瞳孔演变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其它如患者的年龄、血压、全身状态、家属的态度等也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微创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用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优点.rn 方法:总结25例老年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病人,所有病例均在局麻下行单纯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术、及其它神经外科常规住院治疗.结果:21例存活,住院天数19~63天,平均29.3天,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患者功能,rn 结果:恢复正常12例、生活自理5例、需人帮助3例、卧床不起1例、无植物状态.总体治疗效果较好.rn 结论:单纯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存在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等优点,而且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技巧.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A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rn 结果: 本组均为AICA远端囊性动脉瘤,其中2例为小动脉瘤(<5mm),1例为大动脉瘤(16mm).2例位于内听道口,瘤颈均起于AICA动脉袢,其中1例部分瘤体伸人内听道;1例位于小脑绒球腹侧、面听神经背侧,并伴有同侧小脑半球小型隐匿性血管畸形,术中借助神经内窥镜发现动脉瘤.全组均行手术夹闭,并于术后住院期间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夹闭满意.患者预后优2例,良1例.rn 结论: AICA远端动脉瘤宜首选手术夹闭.保护好面听神经及AICA各分支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辅助神经内窥镜有助于提高显微手术效果.
  • 摘要:目的: 探索使用双靶点来改进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率.rn 方法:55例病人接受了伽玛刀双靶点治疗,9例失随访.875的病人术前有手术史.一个靶点放在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另一个放在近半月神经节处,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rn 结果:随访4-72月(平均30月).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为2hr-16月(平均4月).按疼痛缓解评分,在随访时点,总有效率为95.7%,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8%.经统计学分析,某些因素与疗效相关.rn 结论:采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三叉神经痛,因增加了辐射容量,比单靶点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单靶点相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病人术前有沿三叉神经注射史的,双靶点治疗比单靶点治疗的优越性更明显.
  •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诊断和最佳手术时机.rn 方法:所有患者确诊后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rn 结果:120例病人,3月内手术70例,有效60例,占85.7%,3~6月内手术24例.有效18例,占75%,6月以上手术26例,有效13例,占50%.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NPH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NPH-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发病三月之内手术效果明显好于三月之后,术前行腰穿后症状改善是预测分流成功的一种可靠因素.
  • 摘要: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oplasticy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以顽固性癫痫为临床表现,发生于脑组织的神经原一神经胶质细胞混合肿瘤。近年来,随着各项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展,关于DNT的病历报道逐渐增多,本文现就近年DNT在组织发生、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rn 方法:对388例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种植、行鞘内注射、静脉输注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用ASIA评定表评测患者感觉、运动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移植后的并发症.rn 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除治疗后早期一过性并发症外,无远期并发症发生.rn 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感觉与运动功能.
  • 摘要:自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应用治疗运动障碍疾病以来,神经电刺激应用疾病范围逐渐增加,神经电刺激技术已迅速进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年代,在许多情况下DBS仅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病人,但90年代许多学者对新的临床指证,解剖靶点和手术技术有新的认识,神经电刺激技术已在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如难治性癫痫,神经性疼痛、难治性丛集性头痛、抑郁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等。由于神经电刺激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应用,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医师均参与该方面工作。对神经电刺激技术提供治疗方法学,治疗标准,新技术信息,同时许多学者在功能神经影像学,动物模型和神经生理学方面作进步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癫痫、难治性丛集性头痛、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神经电刺激研究的应用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rn 方法:对接受STN-DBS治疗的117例帕金森病病人的病历资料、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rn 结果:单侧植入45例,双侧植入72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双侧刺激较单侧刺激明显.本组刺激参数为:电压双极1~4 V,单极1~3.6 V;脉宽60~90μs;频率90-130 Hz.rn 结论:STN-DBS术后病人采用适当刺激参数可获得安全可靠的疗效,且术后用药较术前明显减少;电压调整对PD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的调整相对较少;双侧刺激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猴模型丘脑底核(STN)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动物实验依据.rn 方法: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MPTP建立PD猴模型.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造模前后猴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rn 结果: 电生理记录显示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在生理状态下为2.03±1.12Hz,在病理状态下为9.58+0.85 Hz(P<0.01).在生理状态下有20个(20/35,57.14%)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15个(15/35,42.86%)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在PD病理状态下有10个(10/12,85.71%)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2个(2/12,14.29%)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P<0.05).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ISI序列散在分布于30ms-980ms之间.在PD病理状态下当STN神经元呈连续放电时,ISI分布于50ms-360ms之间,在15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当STN神经元呈簇发放电时,ISI分布于30ms-470ms之间,在4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rn 结论: PD猴模型STN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ISI序列发生明显变化.
  • 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rn 方法: 设置STN-DBS组及药物治疗对照组,配对人组,有效病例27对.两组患者均只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且剂量前后无显著变化,均未服用抗抑郁药物.前后共六次分别评估其抑郁及运动状况.rn 结果: 与术前及药物治疗组相比,STN-DBS组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抑郁状况短期内(3-6个月)改善;STN-DBS组术后运动评分与抑郁评分短期内(5周-6个月)相关,双侧电压均值与其抑郁评分均相关;STN-DBS组术后电压均值对抑郁评分的标准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均显著,运动评分对抑郁评分的标准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在短期内(5周-3个月)显著.rn 结论: TN-DBS对PD患者运动障碍症状的改善在短期内可改善其抑郁状况,但长期效应不明显.在STN-DBS治疗电压值范围内,双侧电压均值越高,PD患者的抑郁状况越严重.
  • 摘要:本科2006年3月-2008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置管辅助尿激酶溶解治疗58例丘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本组病人全部采用单靶点穿刺,血肿清除率非常满意,对于有学者提出针对出血量较大患者多靶点穿刺,笔者认为该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腔穿刺置管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对于中等量脑出血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术后既能较快将脑内血肿清除干净,又避免了保守治疗过程中脑组织受压时间过长的弊端,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 摘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病。目前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任何不良刺激均可诱发癫痫发作。癫痫是一种常见病,由于癫痫病程长、发病突然、危险性大,需长期服药。我科收治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加强了临床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现对早期临床治疗与护理总结进行报告。
  • 摘要: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监测过程中诱发癫痫发作的护理配合,以确保检查达到满意效果及无护理意外发生.rn 方法:分析总结35例视频脑电监测期间诱发癫痫发作的方法及护理配合.rn 结果:35例脑电检查均达到满意效果,无护理意外发生.rn 结论: 护士在脑电图诱发试验前认真做好准备,正确的方法和默契的护理配合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颅内占深部位性病变与相邻重要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其在指导临床手术中的价值.rn 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拟手术治疗的患者49例,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及DTI序列扫描,对照组仅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实验组行DTI序列扫描后,采用连续追踪法对肿瘤相毗邻的一些主要纤维束(如皮质脊髓束,视辐射,胼胝体等)进行重建,对纤维束的状态(推移、浸润或者破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常规共振扫描结果设计出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照组仅根据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出手术人路及切除范围.采用Pearson检验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肿瘤全切除率以及术后的致残率进行分析.rn 结果: 25例实验组病例中,手术全切肿瘤18例,部分切除7例,6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对照组手术全切肿瘤13例,部分切除11例,17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全切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rn 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脑肿瘤与相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以及纤维束的被侵犯的程度,有助于设计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于保护未被侵犯的纤维束,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减少术后的功能缺损.
  •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癫痫外科正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外科医生有着共同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手到病除,然而,由于致痫灶的扑朔迷离。使癫痫手术也经常变得变幻莫测,从局部病灶的显微切除、核团毁损到大脑半球切除术,从诊断性颅内电极埋置到皮层功能定位,从迷走神经到脑深部核团的刺激术,面对这些"怪异的电波"和深奥的大脑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正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近10年来,我国癫痫外科发展迅速,许多癫痫患者从中受益。但随着手术病例数的快速增长,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颅内电极的合理应用、术后病例的长期随访、术后是否能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等等,亟待形成共识并逐渐规范。
  •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rn 方法:和观察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规律的动态MRI影像,分析荷瘤大鼠的生存期,进行MRI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方法 35只SD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法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中20只用于生存分析,余下15只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行MRI动态观察.MRI影像学检查后,取脑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rn 结果: 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成功率高,颅内接种成功率100%.大鼠接种后至第三周有大鼠开始出现死亡,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28±1.5天.rn 结论: 立体定向法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生长具有一定规律,其生长特性和病理特征与人脑相似,MRI能够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动态生长特征,为进一步胶质瘤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 摘要:三叉神经痛(trigemiml neuralgia,TN)是脑神经疾病或神经源性疼痛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国内6大城市调查,患病率为56人/10万人,发病率呈性别相关性,男性为3.4人/10万人/年,女性为5.9人/10万人/年,其年龄-性别归一发病率为4.7人/10万人/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超过80岁发病率为45.2人/10万人/年[引。临床上将TN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二型,原发性系指隐源性神经系统体征,有病因或者病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则指目前影像学可查出三又神经径路及其周围有器质性病变,且随病变发展表现出神经系统体征。本文根据近年来临床观察,病理研究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资料,对原发性T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放射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 研究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中枢神经痛(Centralpain,CP)的临床应用。rn 方法:CP患者6例,包括丘脑及脑桥梗塞4例,丘脑出血1例,丘脑梗塞合并颈髓损伤1例.所有病例均在局麻下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伏核(Nucleus accumbens Nac)毁损.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Me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口述描绘评分法(VRS,verbal ratingscales)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评分和术前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rn 结果:术后6例患者从1周到6月止痛效果较好,最长1例随访18月,止痛效果稳定,除1例丘脑出血后疼痛患者目前偶尔口腹止痛片外,其余患者到目前为止未用任何麻醉镇痛剂治疗.VAS,MPQ,PPI,VRS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1).rn 结论: 脑立体定向双侧伏核+双侧扣带回损毁手术治疗CP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中对责任血管的识别和处理。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67例特发性面肌痉挛手术中对责任血管处理的临床资料.术中发现246例责任血管为动脉,5例责任血管为静脉,16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神经.所有责任动脉均与神经分离并以Teflon棉垫开,15例压迫的静脉予以电凝,2例静脉未处理。rn 结果: 术后立即缓解243例,半年内缓解19例,5例第一次术后无效,其中3例经再次手术后2例缓解,另外2例未再次手术.3例术后2年内复发,其中2例经再次手术后缓解.无手术死亡.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轻度面瘫、听力丧失,严重的并发症为小脑出血与水肿.rn 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疗效可靠,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恰当处理是提高疗效以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科治疗效果.rn 方法: 选择2001-12/2008-05经门诊及住院的16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男86例,女78例;年龄37~72岁,平均(62±18)岁;病程2~15年,平均(5.6±3)年.纳入标准:①药物治疗疼痛不能缓解或出现明显的副作用。②无严重的非药物成瘾.③与疼痛一致的病理学改变.④心理状态稳定.⑤神经阻滞试验治疗有效.排除标准:①病程<3个月的非慢性疼痛.②确诊为癌性疼痛.③心理状态不稳定.④不适于其他进一步外科治疗手术.神经疼痛分布:①三叉神经痛为第2支(V2)37例,V356例,V1+V23例,V2+V338例,V1+V2+V31例.疼痛均为发作性闪电样疼痛.②偏头痛神经分布区(除外三叉神经额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痛11例,耳颞神经痛6例,颞颧神经痛5例.③带状疱疹后一侧颈2、3神经痛1例,胸部肋间神经痛2例.④肺癌开胸术后术区疼痛1例.疼痛为持续性烧灼样疼痛.⑤幻肢痛1例.⑥脊髓损伤后神经疼痛1例.⑦卒中后丘脑痛1例.既往治疗情况:①物理性治疗: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例,分别行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甘油或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后复发5例.②药物治疗:服用卡马西平治疗28例,用药剂量400~1600mg,平均600mg.采用中药治疗10例.③枕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疼痛患者多次行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不佳.④1例曾行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无效.⑤1例行脊髓减压、神经减压术后疼痛不缓解.rn 外科治疗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术.手术采用局部麻醉.①三叉神经疼痛的患者,根据面部疼痛神经分布选择以下2种穿刺入路:疼痛位于V1、V2分布内,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疼痛位于V3分布内,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或侧方穿刺法.前者在病人患侧口角外3cm(A)点,患侧外耳孔前2.5cm(B)点至同侧瞳孔(C)点,三点做AB及AC连线为穿刺方向.后者于颧弓下方10mm处垂直刺入,刺人深度5~6cm.②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穿刺时,在上项线水平从乳突后缘向项中线的连线中点进针,直达骨膜.③耳颞神经穿刺,在耳前颧弓根部,摸到颞浅动脉,旁侧穿刺人1.5cm.④颧颞神经疼痛者以压痛点为穿刺部位,穿刺直达骨膜.采用美国Radionics,RFG-3C型射频治疗仪,射频电极尖端裸露5mm治疗温度控制在80~85℃,每次持续30~60s,共治疗三四次.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可多点热凝治疗.卒中后丘脑痛及幻肢痛采用立体定向丘脑中央核毁损,脊髓损伤后疼痛于损伤平面以上3个阶段安植硬膜外神经中枢刺激电极.结果随访至今,疗效优121例(73.8%),良36例(21.9%),无变化7例(5.0%).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3例周围支毁损术后疼痛复发,经再次治疗后疼痛消失.卒中后丘脑痛及幻肢痛立体定向手术及2例采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疼痛立即缓解.带状疱疹后颈部神经痛经过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28例(21.4%).治疗后除原疼痛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rn 结论: 目前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①药物治疗,其种类有三环类或非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②神经电刺激术,包括脊髓电刺激术(spinalcord stimulation,SCS)和大脑运动皮质刺激术(mor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由于神经刺激器价格较贵,其远期效果也有待观察,临床应用尚少.③神经毁损术.对神经毁损的方法有:化学药物毁损术,目前常用酒精.酚甘油.其次是物理方法一射频热凝毁损术.前者因注射剂量及药物扩散范围不易控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后者在治疗中可先行电刺激,预治疗,治疗温度可以控制,成为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支配疼痛神经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治疗疼痛效果和有效率的关键.作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详细询问病史,反复检查疼痛部位、范围和神经分布区域是确定支配疼痛神经定位的基础.②尽可能找出压痛点或板机点,触压时产生疼痛部位的放射性疼痛,可帮助确定穿刺点.③在基本确定疼痛的神经来源后,可通过射频毁损该神经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穿刺后先注射1%利多卡因0.5~1.0mL,行神经干阻滞.此时疼痛立即消失,表示穿刺位置准确.④熟悉神经解剖,周围神经分支走行及支配范围.对周围神经支的走行多有骨性标志或体表标志,利用其帮助穿刺定位.⑤应根据疼痛神经支配范围和穿刺点的不同,适当扩大毁损范围.对穿刺三叉神经走行的卵圆孔或眶下孔时,毁损范围比较固定.对颞颧神经痛或颈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采用多点穿刺毁损.作者初步选择的适应证为:①对治疗药物不能耐受,或药物治疗无效;②愿意接受治疗后产生的局部感觉减退或麻木;③对老年人、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血管减压手术;④血管减压手术后复发或无效;⑤射频热凝治疗复发可重复治疗.⑥对于复杂性、顽固性神经痛应采取神经毁损或神经电刺激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采用立体定向术、神经电刺激术或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其操作简单,对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立即止痛,疼痛复发后可重复治疗.因此,本方法可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选择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偏头痛4例,其中2例行颞浅动脉结扎及耳颞神经松解术,1例行枕大神经及枕动脉离断术,1例行痛点"孤立术".rn 结果:3例全愈,1例好转,无并发症.rn 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疗效肯定、手术微创、安全,是根治难治性偏头痛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的手术技巧及影响因素.rn 方法:总结20例立体定向活检病例,其中多发病灶者4例,单发病灶者16例.使用CT、MRI扫描、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精确定位靶点、制定合适的活检轨迹.使用Backlund和Sedam活检针取材,脑浅表病灶使用立体定向环钻开颅全切.术中冰冻活检,术后石腊包埋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rn 结果:19例获明确的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5%.其中,9例脑胶质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转移瘤,3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1例结核性肉芽肿,1例脑弓形虫病.rn 结论: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是神经外科十分重要的诊治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结合神经外科切除或伽玛刀治疗后激素变化和影像学复查来评价肢端肥大症患者治疗疗效.rn 方法:肢端肥大症患者7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分为生长抑素类似物(兰瑞肽lanreotide(tm))结合神经外科切除治疗(A组)和长效生长抑素(兰瑞肽lanreotide(tm))结合伽玛刀治疗组(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肌注长效生长抑素,在药物使用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并施行经蝶窦手术切除肿瘤或者接受伽玛刀治疗.随访瘤体体积变化及内分泌水平变化.rn 结果: 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与垂体微腺瘤组相比,药物治疗对垂体大腺瘤组体积缩小有更明显的作用。手术组微腺瘤组明显优于大腺瘤组;放射外科组结果:肿瘤缩小概率随随访时间的延长会明显提高,而且随访时间的延长,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值降至正常的概率会明显提高。rn 结论: 生长抑素(兰瑞肽lanreotide(tm))结合神经外科切除或伽玛刀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 射波刀是一种先进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得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它是一种图像引导放疗系统、是一种三维适型放射系统、是一种机器人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可用于全身可放疗疾病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射波刀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和治疗病例的初步统计.
  •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内小病灶的应用价值.rn 方法: 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25例脑内小病灶.术前将头颅CT或MRI连续薄层扫描所获取的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注册,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结果.rn 结果: 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12±0.73mm,术中准确定位病灶.病灶全切23例,次全切2例.术后22例病人症状改善或无变化,3例原有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rn 结论: 神经导航能准确引导切除脑内小病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术前MRI图像进行垂体腺瘤神经导航手术的作用。rn 方法: 对42例垂体腺瘤患者于术前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中进行MRI图像三维重建,制定出手术计划,标记重要结构.术中应用MRI影像导航定位并指导手术操作.rn 结果: 所有MRI影像导航手术均获成功,术中神经导航定位精确,注册误差在0-1.9 mm.术后MRI复查肿瘤全切除者34例(80.9%)、次全切除者8例(19.1%).rn 结论:MRI图像是进行垂体腺瘤导航手术最适合的导航基础图像,高、低场MRI图像在提供影像导航作用上无明显差异.
  • 摘要: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之一,以囊性和囊实性者居多。显微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原发颅咽管瘤的最佳方法,但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仍高达14.1%~18.9%。对于开颅术后复发肿瘤,再次手术操作困难、风险较大,且切除率低、复发率更高,其临床治疗方法值得探讨。本科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应用立体定向穿刺、Ommaya管置入反复抽吸囊液,配合32P磷酸铬胶体(Cr32PO4)内放疗治疗开颅术后复发囊性颅咽管瘤13例,经随访证实临床疗效满意,现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指出:(1)在瘤腔主体偏侧方向做切口,选取囊壁相对薄弱处为预定穿刺点;(2)穿刺动作应轻柔,进针宜缓慢,以避免穿刺道出血;(3)抽出囊液和冲洗置换速度要缓慢,要避免较大囊腔一次排空过度,防止因肿瘤体积迅速缩小而对周围脑组织过度牵拉造成出血或损伤。
  •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的技术和疗效.rn 方法: 仔细分析30例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的病人(包括18例帕金森病、9例书写痉挛症、2例痉挛性斜颈、1例全身扭转性痉挛症等运动失调的临床特征,选择正确的丘脑靶核团,运用脑深部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准确定位靶核团,并对其进行微小体积的射频毁损,有效控制了运动失调.rn 结果: 全部病人的症状术后立即得到改善,随访2-16个月,1例帕金森病人震颤复发,同一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术后感觉异常并发症.无偏瘫和永久的构音障碍.rn 结论: 正确的选择性丘脑切开术对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是十分有效的,对于书写痉挛症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伴有偏瘫病人的效果.rn 方法: 从2002年4月~2007年12月间,协助6家兄弟医院采用"功能性大脑球切除术"治疗8例一侧半球萎缩伴有癫痫的病人.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9岁~19岁(平均年龄11.5岁),其中15岁以下6例.癫痫发作起始时间为出生后40天至14岁(平均4岁).术前癫痫发作时间为8个月至15.5年(平均7年).8例均为部分性和/或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手术时病人年龄为2岁9个月~19岁(平均为11.5岁).病人均有严重的不同程度的偏瘫.瘫痪一侧的手指功能尤其是拇指功能丧失.8例均经头皮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检查,7例病侧半球有痫波,另1例对侧(正常侧)半球有痫波.均经脑MRI检查示一侧半球广泛性萎缩改变,脑室扩大显著.可能病因:小时高热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2例,颅脑外伤2例及病毒性脑炎(疑Rasmussen脑炎)1例.采用Rasmussen的方法进行手术,吸取Schramm等人改良的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技术,完成8例病人的手术.rn 结果: 随访期8个月至6.4年,平均2.8年.术后癫痫控制结果:本组采用国内术后结果评估方案评估:满意(癫痫发作完全消失)7例,但其中1例术后癫痫完全消失2年,后因自行停药,癫痫再发,经改用2种抗痫药后至今未发作.显著改善(癫痫发作减少70%)1例.术后抗痫药剂量、种类与术前相比有减少者6例,术后停药者2例.本组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仅1例在围手术期发生急性"癫痫持续状态",经抢救治愈.术后脑电图病侧半球6例无痫波,对侧半球(非手术侧)有痫波者2例.偏瘫情况:7例偏瘫不加重,1例术后暂时性肌力下降,术后逐渐恢复并有好转,其中6例瘫痪肢体功能有恢复.但拇指功能大多难于改善.一般生活状态表现为术后性格变得温顺合作,已能上学4例,家务劳动2例,休息2例.rn 结论: 根据本组8例的手术体会,结合我们以往的经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伴一侧半球病损的病人,其控制术后癫痫发作的效果是满意的优良的,8例均有效.与文献报道的资料相符合.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在讨论中结合文献对有关几个问题作了简要讨论.认为该手术是一个有效的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探讨纵裂区癫痫的手术治疗.rn 方法: 6例患者行术前评估,包括MEG,加密及埋藏电极辅助定位,致痫灶定位于大脑纵裂区域,在皮层脑电监测下行手术切除.rn 结果: 5例患者术后无发作,1例发作减少75%以上.rn 结论: 纵裂区癫痫在精确定位下可行手术切除,手术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海马乙酰胆碱(ACh)含量和ACh能纤维密度的定量分析,从而探讨中枢ACh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关系.rn 方法: 以水迷宫法建立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动物模型,用碱性羟胺比色法测定海马ACh含量,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I-4区AChE阳性纤维密度.rn 结果: 具有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的大鼠海马ACh含量和ACh能纤维的密度均比对照组增加(P<0.05).rn 结论: 中枢ACh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过程,并与记忆的巩固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中,联合多种术式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等.rn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采取多种手术术式联合治疗的26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分析.rn 结果: 术后观察0.5-5.5年,癫痫发作消失178例,极少发作24例,仍有癫痫发作但发作减少29例,无效31例,并且综合手术治疗术后副反应发生率并不明显增加,一般程度轻且可恢复.rn 结论:依据术前脑电监测进行癫痫病灶定位,结合术中皮层电极精确定位,采用多个术式结合的综合手术疗法对于难治性癫痫病人的疗效突出,且术后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与单一术式的手术方法相比并无显著增加.
  • 摘要:目的: 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方式依然不明确,我们希望通过的作者手术经验的分析,探讨这两个问题.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9名TSC合并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包括视频脑电图监测、PET或SPECT检查、MRI和CT检查以及以及智商测试.本组病例中8个局灶性癫痫、11例双侧或多灶性癫痫,其中10名患者进行了皮层电极脑电图检查,6名可以确定局限性癫痫起源灶,9名患者的IQ低于70分,3名IQ正常,7名有轻度的IQ缺陷.手术行胼胝体切开1例,病灶切除术3例,脑叶切除术5例,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5例,胼胝体切开联合病灶切除术2例,胼胝体切开、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1例.rn 结果:预后11例患者达到EngleⅠ级,5例Ⅱ级,3例为Ⅲ~Ⅳ级.不能进行致痫灶定位的4例,术后无1例为无癫痫发作病例,与完成定位病例术后无发作率有显著性差异.性别、癫痫起始年龄和IQ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 TSC合并局灶性癫痫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是当然的外科手术适应征.手术对于TSC合并多灶性癫痫的效果比局灶性者效果差,但仍然可能通过颅内:电极脑电图定位进行手术治疗.病灶切除和脑叶切除是治疗TSC的基本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监测下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和运用该方法所达到的手术疗效.rn 方法: 对5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类型、体征、EEG、VEEG、CT、MRI、SPECT、认知量表进行术前评估,分别应用以下六种手术方式:①病灶切除术+变性脑组织切除术+MST+胼胝体切开术+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颅狭征浮动骨辩整复术1例.②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MST4例.③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MST 15例④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MST+热灼术32例.⑤MST+热灼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5例⑥MST+热灼术+双侧海马、杏仁核放射治疗术1例.rn 结果:随诊六个月-11年,根据1996年Engel疗效分级标准:Ⅰ级为26例、Ⅱ级为6例、Ⅲ级为20例、Ⅳ级为6例.Ⅰ级、Ⅱ级为32例为临床治愈,Ⅲ级20例为好转,治愈率为55.2%,治愈好转率为89.7%.随诊到31例患者智商(t=2.706,P=0.011 P<0.05)智商有不同程度改善.rn 结论: 根据癫痫放电区域,联合应用手术方式给以外科干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脑认智功能.
  • 摘要:目的: 在国内首次报告采用手术切除不伴有面部血管瘤的致痫性Sturge-Weber综合症的经验并简要复习相关文献.rn 方法:女性患者9岁,药物难治性癫痫1年人院.不伴有面部和全身血管瘤.磁共振检查显示左侧顶枕交界皮层病变,T1序列为等信号病变,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沿脑回强化.PET显示病变及周围的左侧颞顶枕叶葡萄糖代谢降低,病变呈电车轨道样钙化.导航和术中脑电监测下行左侧顶枕叶致痫灶切除术.rn 结果:病理报告为软脑膜血管瘤.随访6个月,患者无癫痫发作,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改善明显.无严重手术并发症.rn 结论:手术切除是伴有难治性癫痫的Sturge-Weber综合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伴顽固性癫痫的脑电图特点及术前痫灶定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7例(其中30例行手术治疗)结节硬化所致顽固性癫痫的多导多形式脑电图特点并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发作期ECT等综合定位.rn 结果:局灶性放电(单灶)4例,一侧双灶7例,一侧多灶或双侧改变以一侧优势的17例,双侧镜灶1例,双侧双灶3例,双侧弥散性放电5例.28例患者可定侧,并与影像学检查、临床发作相一致.术中行皮质及深部电图探测,证实了术前定位.本组随访1-6年,平均3.5年.30例病人中有16例获得Ⅰ级(Engel分级),7例获得Ⅱ级,5例为Ⅲ级,2例Ⅳ级.平均智商(IQ)从术前的55.4分提高到64.1分.rn 结论:结节硬化伴顽固性癫痫EEG放电广泛,双灶或多灶性改变为主,大部分可通过多形式多导联脑电图定位,找出痫灶放电优势侧,并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发作期ECT等,找出原发痫灶并予以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海马区1HMRS(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难治性颞叶癫痫病灶定位中的意义.rn 方法:采用PHLIPHS 3.0 T磁共振设备,采用PRESS CSI序列,对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取双侧海马40mm×20mm×10mm大小区域进行多体素MRS分析,获得NAA、Cho、Cr的峰下面积,以颅内电极和术后病理为标准,探讨MRS在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定位中的意义.rn 结果:13例癫痫患者1HMRS结果发现异常,定位信息与颅内电极和病理符合.rn 结论:多体素短回波1HMRS(PRESS序列)可以发现常规MRI阴性的TLE患者海马区脑组织代谢的异常,对颞叶癫痫术前的病灶定位有较大意义.
  • 摘要:目的: 探讨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外科治疗前后项目记忆及源记忆的损害情况.同时,检验内侧颞叶参与源记忆执行的假说及源记忆与项目记忆相互分离的假说.rn 方法:选用实义词和实物简图测试20名健康志愿者和18名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的项目记忆和源记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术前组与健康志愿者组源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741±0.134和0.846±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项目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776±0.111和0.809±0.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源记忆和项目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671±0.159和0.6214±0.134,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术前组的项目记忆和源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765±0.074和0.693±0.135,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项目记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源记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术前组的项目记忆和源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785±0.137和0.779±0.127,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术后组的项目记忆和源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640±0.092和0.583±0.184,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术后组的项目记忆和源记忆指标值分别为0.606±0.163和0.742±0.096,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项目记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源记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 内侧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源记忆有损害,而项目记忆基本无损害,内侧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后源记忆和项目记忆均有损害.内侧颓叶参与源记忆执行,海马皮质可能主要参与源记忆执行,而内嗅区皮质可能主要参与了项目记忆,源记忆与项目记忆存在相互分离,支持情景记忆的双通道学说.源记忆的执行可能主要与左侧内侧颞叶有关,项目记忆与双侧内侧颞叶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fMRI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痫灶的疗效.rn 方法: 11例癫痫灶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痫病人(发作频率2.63±1.68次/月,1例癫痫灶位于视觉功能区的病人发作间期有视野缺损,其余10例发作间期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但7例发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利用fMRI检查确定功能区位置并与导航图像进行融合,术中使用皮质电极描记标记出癫痫波的位置,通过导航系统了解功能区与癫痫波起源的关系,在保留功能区皮质的基础上,将病灶和癫痫波起源处皮质切除,而位于功能区皮质上的癫痫波起源处则给予小功率皮质热灼.rn 结果: 皮质发育不全8例,灰质异位症2例,脑外伤后局部皮质软化1例.术后随访6~12月,癫痫发作完全消失9例,术后3~6d内各发作1次2例,随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术后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3个月复查脑电图基本正常.rn 结论: fMRI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痫灶是一种微侵袭的手术方法,在切除癫痫灶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区的神经功能.
  • 摘要:目的: 总结术中脑电图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颞叶病变伴发癫痫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颞叶病变伴发癫痫12例,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切口,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将颞叶病变切除后,在术中脑电图监测下调整扩大切除范围,将癫痫灶切除.rn 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8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2例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1例术后效果良好,手术总有效率91.7%(11/12).rn 结论: 术中脑电图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颞叶病变伴发癫痫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辅以综合治疗术后疗效满意.
  • 摘要:谈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就想到在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目前我们临床工作中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疗;瑞典静态式珈玛刀、国产旋转式头部珈玛刀、光子放射治疗仪(PRS)、射波刀(Cy-berknife system)、质子刀等均属于立体定向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范畴。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放射源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三类:(1)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α、β、γ射线,主要作为内照射源;(2)X线治疗机、各类加速器产生的X线以及钴60产生γ线等电磁辐射,主要作为外照射源;(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重粒子束等这类称粒子辐射。γ射线是很早就被用于临床治疗放射源。本文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指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正向更高层次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前进。以后多影像融合、多学科参与,加上回顾性分折,前瞻性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将发生重大改观。同时,要注意放射外科治疗远期毒性:多器官,多系统组织损伤,诱发第二原发癌以及生长发育和过早衰老等。
  • 摘要:目的: 研究红藻酸癫痫大鼠伽玛刀照射后Glu-NMDA mRNA-Ca2+相关性.rn 方法: 在成功建立红藻酸致痫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分析、Fura-2双波长荧光检测技术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Glu浓度、细胞内游离Ca2+抖浓度及NMDAR分子水平的变化.rn 结果: 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r=0.959).NMDAmRNA与Ca2+浓度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3,r=0.816).rn 结论: 单次40Gy伽玛刀照射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脑细胞内Glu浓度,再通过调节NMDA mRNA的表达,引起Ca2+浓度下降,癫痫发作终止.伽玛刀照射后Glu-NMDA-Ca2+表达下调是癫痫终止发作的基础.
  • 摘要:目的: 评价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的疗效及内分泌的改善程度.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到2007年1月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135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人选病例分为三组,组一: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50GY,小于70GY,边缘剂量:20-30Gy;组二: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40GY,小于50GY,,边缘剂量:15-25Gy;组三: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30GY,小于40GY,,边缘剂量12-20Gy;三组视神经剂量均<9Gy.rn 结果: 血清泌乳素(PRL)降低者83.7%(113/135);血清PRL正常者56例(41.5%),血清PRL增高18例(135),无垂体低功.多变量分析中,高的周边剂量(T=0.001)和中心剂量(T=0.005)与激素正常化有显著相关性.rn 结论: 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不仅能控制肿瘤,而且可以改善内分泌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的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指导立体定向下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切除的方法.rn 方法:15例额叶后部一中央前回病灶患者,病变直径1.5~3cm,采用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BOLD-fMRI、DTI和计算机结合完成图像融合,直观显示病灶、运动皮层和皮质脊髓束结构,明确它们之间的比邻关系,设计手术入路和立体定向下病灶切除的策略;术中皮层脑电检测,运动皮层区致痫灶实施密集的MST.rn 结果:15例融合影像显示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位于病灶的后外侧,均受压、变形和移位,其中4例肿瘤边缘与上述重要神经组织结构紧密接触.病变镜下全切12例.次全切除3例(胶质瘤).病理报告脑膜瘤6例,星型细胞瘤Ⅱ级者3例,星型细胞瘤Ⅱ~Ⅲ级者2例,脑脓肿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rn 结论: 3D增强MRI,BOLD-fMRI和DTI影像融合后可优势互补,能安全、准确、有效的指导立体定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的切除和MST,避免了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损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刺激(电场)的研究概况和作用机制,指出其常用方法有:交流电场、直流电场、外置电场,而刺激穴位的电针和作用于损伤脊髓和脑局部的电场。神经调控是指在神经科学层面,利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技术,依靠电或化学手段,来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现分别从功能性电刺激与功能性磁刺激两方面对神经调控进行简述。
  • 摘要:大脑由可塑性极强的神经元组成。许多病理因素通过神经可塑性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诱导出特异性的神经活动模式,在细胞学水平引发脑的病理生理变化。针刺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证据表明:经穴信息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重塑神经元活动模式可塑性达到某些治疗效果。本文介绍了神经康复训练、激光穴位照射、微电子嵌入、肌基膜管移植、周围神经移植、大网膜移植的基本情况,指出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组织一般通过增强残存神经元效能、释放备用通路、神经轴突再生或侧芽和髓鞘化修补、突触重建、环路修复等方式完成修复与功能代偿。
  • 摘要:目的: 介绍神经修复单元新理念.rn 方法: 对神经修复单元定义、组成要素、人员配置、工作流程、干预方案、治疗范围等进行系统论述.rn 结果: 神经修复单元是一个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类疾病或损害患者亚急性期、慢性期和(或)后遗症,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护理综合体,它由神经修复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矫形外科、神经康复科、中医科等多学科专业医护人员组成;它实施全面神经修复学临床解决方案.使患者最大限度改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rn 结论: 神经修复单元建立、发展和完善,将推动神经修复学进步,使神经系统疾病神经修复治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不断增加有效程度.
  • 摘要:目的: 探讨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过程中,改良小切口锁孔手术是否优于常规大切口手术.rn 方法: 对40例晚期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大切口组(A组)与改良小切口锁孔组(B组)进行嗅鞘细胞脊髓内移植手术,每组20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标准评价两组手术效果,分析两种手术的风险度.rn 结果: 术后3周ASIA评分与术前比较,增加分数:运动A组5.3±2.9分,B组8.4±4.2分,(P=0.037);轻触觉A组11.9±4.1分,B组15.8±3.8分(P=0.041);疼痛觉A组9.8±3.4分,B组13.5±4.2分(P=0.0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25%(脑脊液漏2例、伤口感染3例),B组5%(伤口感染1例)(P=0.023).rn 结论: 改良小切口锁孔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大切口手术,且风险较低.
  • 摘要: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是一门研究神经再生、神经结构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的神经科学亚学科,目的是促使各类神经退变疾病和损害的神经功能重建和恢复。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周围神经修复学和中枢神经修复学;按照研究领域分为基础神经修复学和临床神经修复学。本文介绍了学科形成过程及与相关交叉学科关系,指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神经修复学研究范围包括:神经系统外伤性损伤、退行性变性损害、缺血缺氧性损害、脱髓鞘性病变、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运动障碍性疾病、中毒性和物理因素损害、遗传性和先天性或发育性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其他神经系统退变疾病和损害。提出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和损害所造成神经功能损失是影响人类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因之一,神经修复学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学科,其最高理想目标是:有效逆转、稳定或延缓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失,全部或接近全部修复神经系统损害所造成的神经功能丢失。
  •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替代治疗有希望成为治愈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 比较伽玛刀+热疗贯序治疗(热伽玛刀)与伽玛刀单纯治疗对体部恶性肿瘤的疗效.rn 方法:将147例体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伽玛刀+热疗合并应用组(试验组)和伽玛刀治疗组(对照组),对于试验组患者先给于45-60分钟的热疗后,再接受伽玛刀治疗,二者间隔时间少手30分钟.rn 结果:试验组平均有效率83%;对照组平均有效率64%.rn 结论:伽玛刀与热疗合并应用(热伽玛刀)治疗体部肿瘤,疗效有所提高。
  • 摘要: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损伤修复方面,有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所达不到的疗效,正引起世界各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多来源、多种类细胞移植为基础,结合其他治疗干预方法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开,有些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众多类型细胞可以用于细胞学治疗,包括血细胞、骨髓细胞、成熟和未成熟的实体细胞,成体干细胞以及胚胎干细胞。涉及疾病主要包括神经变性疾病、脑卒中、痴呆、脑损伤、脊髓损伤、脑肿瘤、脑性瘫痪、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神经视网膜病变等。本文介绍了细胞种类和特点,提出细胞移植可分为损伤靶点途径、血液途径、脑脊液途径和种植到组织工程支架上移植。并从时间窗、移植位点、免疫因素等方面对影响移植疗效的因素进行简述。
  • 摘要:目的: 检测神经干细胞(NSCs)经谷氨酸脱羧酶(GAD65)基因转染并诱导分化后γ-氨基丁酸(GABA)的表达,为GAD65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 采用新一代高效脂质体转染试剂作为基因转导方法转染NSCs,通过GABA免疫细胞荧光鉴定GABA表达情况.rn 结果: 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能成功地将GAD65基因转染至NSCs中,转染组在分化第7天及第14天GABA阳性神经元分别占30.9%、26.5%,与未转染组有显著差异.rn 结论: 采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可以将GAD65转染至NSCs中,并促进NSCs分化为GABA神经元.
  • 摘要: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将电极植入相应脊髓节段的硬膜外间隙,经造影证实其确切位置后,在神经通路上制造电场以产生感觉异常区域,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文对关于SCS的简单历史进行回顾,分析其镇痛机制,提出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只有疼痛位置和病因都明确的患者才适于行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最适宜,如椎间盘术后或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这类疼痛定位和病因都很明显,可通过麻醉阻滞而证实。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性脊髓刺激不仅能治疗顽固性疼痛,而且也为麻醉学家、矫形学家、理疗学家等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慢性脊髓刺激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新的治疗适应症将会被发现。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分析相关原因.rn 方法: 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立体定向下双侧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隔区、尾状核下神经束等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毁损治疗392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靶点电生理信号,结合电阻值测定验证靶点位置,进行功能定位.术后2周、1月、3月、6月、1年分别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测评.rn 结果:392例患者中,恢复31例,显著进步287例,进步43例,无变化31例,总有效率为92.1%.无严重并发症及永久性并发症出现.术后患者疗效稳定,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明显减少.rn 结论: 立体定向下颅内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术配合适量的药物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 观察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疗效.rn 方法:对1例Rosemblum分型Ⅱ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用射波刀进行治疗,放射总剂量25Gy,每次5Gy,1次/日,连续5日(25Gy/5f);对1例Ⅲ型者,采用21Gy/2f.治疗前1例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例行手术探查明确诊断.治疗前、后定期行脊髓MRI检查,以评估治疗的影像学效果.使用阿米诺夫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变.使用脊髓急性放射毒性分级表评估脊髓放射毒性.rn 结果: 治疗后行10个月、6个月随访,MRl复查脊髓内脊髓动静脉畸形异常信号消失,阿米诺夫量表总分由7分、8分,降至1、0分,均临床显效;而脊髓急性毒性在随访期内均为0级.rn 结论: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Ⅱ型和Ⅲ型脊髓动静脉畸形有效,但长期疗效及脊髓毒性反应尚待观察.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选择性脑内多靶点联合射频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临床效果.rn 方法: 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双侧扣带回、双侧杏仁核、双侧内囊前肢、内侧隔核以及双侧尾状核下束治疗37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rn 结果: CGI评定为有效51例(91.1%);其中优8例,显著进步36例,进步7例;无变化5例.双侧扣带回、双侧杏仁核、双侧内囊前肢、双侧尾状核下束射频毁损术后可出现多种近期并发症,一般在1-2周内消失,无远期后遗症,预后效果良好.rn 结论: 立体定向选择性脑内多靶点联合射频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微创、安全,是难治性精神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智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人格等均无明显影响,对于食欲和性欲改变问题.
  • 摘要:精神疾病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已达13.47‰,在仅仅依靠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复发率高达50%~80%。本院近年来开展了2000余例精神分裂症立体定向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在长时间大量的回访工作中我们发现,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问题变得日益重要。据研究大多数普通人群、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表明,生存质量的信息以自评方式最准确。然而精神患者有其特殊性,如躁狂患者的心境高涨,我们不能根据他的自我评价幸福度高而认为他的生存质量好;同样对于抑郁的患者,我们同样不能以他生不如死的感受认定。因此我们在评估的时候对于有自知力的患者以自评信息为主;对于缺少自知力或存在影响个体自我评价时,则以他评的信息为主,同时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疗效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戒除海洛因依赖毁损灶的位置、大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rn 方法: 连续收治海洛因精神依赖患者74例,毁损灶位于伏隔核的中、后1/3部,初始靶点坐标值:x:(±5.0)-(±6.5)mm,y:17-22mm,z:(-6.0)-(-8.0)mm,随机采用A、B、C、D四种毁损方式中的一种制作毁损灶.A、B、C三组的毁损灶总体积相同,而位置不同,A组沿伏隔核内外方向扩大毁损灶,B组沿伏隔核前后方向扩大毁损灶,C组沿伏隔核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C、D两组的毁损灶位置相同,而体积不同,D组总体积大于C组。术后2周复查脑MRI,随访期为4年,调查是否复吸,是否出现与所毁损核团功能相关的特异性并发症.rn 结果:研究期间全部病人手术后4年时总体未复吸率为56.8%.经χ2检验四组未复吸率总体差异显著,其中C组未复吸率(78.9 %)大于A组(31.3%)及B组(31.6%),经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D组(80.0%)间未复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期间全部病人手术后4年时总体特异并发症发生率为24.3%.经χ2检验四组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差异不显著,其中A组(12.5%)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21.1%)、C组(26.3%)间差异不显著,C、D(35.0%)组间差异亦不显著.rn 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是戒除海洛因精神依赖的有效手段之一.毁损灶位于伏隔核的中后1/3部,沿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疗效最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C组毁损方式最佳.
  •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成瘾合并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相对于非抑郁症成瘾者脑功能的进一步变化.rn 方法: 25例符合阿片类物质成瘾标准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抑郁症成瘾者与20例非抑郁症成瘾者对照完成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比较抑郁症成瘾者相对于非抑郁症成瘾者的脑区功能变化.rn 结果:与非抑郁症对照组比较,患抑郁症成瘾者双侧前额中部,双侧扣带回,楔前叶脑功能减低(P<0.05).rn 结论: 静息态下患抑郁症成瘾者特定脑区功能进一步减低,这可能在成瘾者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及其适应证.rn 方法: 对10例IAC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rn 结果: 10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3~36月,6例头痛消失,4例头晕及注意力不集中伴记忆力下降症状消失,2例癫痫消失或明显缓解;3例颅骨局部隆起消失,外观对称,3例共济失调伴下肢活动障碍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随访10例1AC均显著缩小,效果达100%,其中7例IAC消失,受压脑组织复张并有良好的生长发育.rn 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IAC微创损伤小、效果好,恢复快.
  •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进行疗效观察.rn 方法: 将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进行对照研究,一组在超早期下采用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侧裂组);另一组按传统常规骨瓣开颅经皮质造瘘口直视下手术清除血肿(皮质组).rn 结果: 侧裂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皮质组(X2分别为4.27、4.16,P值均<0.05).rn 结论: 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创伤小、疗效佳、预后好的新技术方法.
  • 摘要:目的: 比较单针与双针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rn 方法: 对60例CSDH随机分成单针组和双针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CT简易定位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而单针组只用单针在血肿中部进行穿刺冲洗引流,双针组则在血肿的前部和中部各穿刺一针进行冲洗引流.术后24~72h复查头颅CT,对血肿清除量、平均冲洗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rn 结果: 两组术后颅内血肿、颅内积气、蛛网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双针组与单针组比较,术后血肿清除更彻底,术后需冲洗平均次数明显少,而且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或P<0.01).rn 结论: 双针微创治疗CSD效果更好,清除血肿更彻底,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 摘要:目的: 回顾309例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探讨其治疗效果.rn 方法: 头皮切口选择马蹄形、弧形、直切口均可,根据CT定位钻孔扩大成直径3厘米的小骨窗,微创手术行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证:(1)外伤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在30毫升以上;(2)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在40毫升以上;(3)CT示中线结构移位大于或等于1厘米;(4)GCS记分大于或等于5分;(5)无瞳孔散大者;rn 结果: 309例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根据GOS评价,其中,恢复良好者158例,占51.13%,中度残疾者109例,占35.28%,重残者27例,占8.74%,植物状态生存11例,占3.56%,死亡4例,占1.29%.rn 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在插管全麻下进行或在基础加局麻下进行均可,基层医院可开展此手术;(2)省时,可在1-1.5小时完成手术;(3)不需二次手术修补颅骨;(4)此术式优于单纯钻空抽吸血肿手术,又可达到开瓣手术的效果;视野暴露充分可直视下手术清除血肿,止血准确,效果好;(5)创伤小,符合微创理念.
  • 摘要:目的: 局限性脑积水一般采用分流手术治疗,为了克服分流手术固有的缺陷,我们探索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rn 方法: 采用内镜下脉络丛烧灼术治疗局限性脑积水2例,交通性和梗阻性各一例,其中1例为右顶胶质瘤两次切除术后,右侧脑室三角区显著扩大,为交通性局限性脑积水.另1例为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切除术后7个月肿瘤,左侧脑室颞角体部局限性扩大,梗阻局限性脑积水.两例均有高颅压表现.在内镜下用尖端可分叉的EAAB双极电凝,反复烧灼脉络丛,使其逐渐缩小,直至其凝固发白为止.rn 结果:两例术后均恢复顺利,高颅压症状消失,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像学检查显示局限性扩张的脑室明显缩小.rn 结论: 在内镜下用双极电凝将脉络丛烧灼可取得满意疗效,可作为治疗局限性脑积水的一种方法.
  • 摘要:目的: 神经内镜造瘘术与立体定向穿刺术分流的疗效对比研究.rn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在2001年02月至2009年1月,应用神经内镜系统经侧脑室行透明隔囊肿造瘘20例,立体定向技术行透明隔囊肿穿刺分流术27例病例,分别观察其术后1周、3个月后的CT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加以对比分析.rn 结果: 术后1周CT观察囊肿明显缩小(>50%)两组病例有明显差异,内镜组好于定向组,而临床症状改善则无明显差异,内镜组有一例发生颅内出血并发症;术后3月回访有一例失访,分析结果同术后一周观察.rn 结论: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治疗透明隔囊肿(septumpellucidum cyst spc)的近期疗效与立体定向穿刺术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可能较小.
  •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疗效.rn 方法: 对57例梗阻性脑积水应用神经内窥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rn 结果: 随访1-58月,55例有效(96.5%),2例无效(3.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rn 结论: 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安全有效,应作为阻塞性脑积水首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脑深部刺激术(DBS)疗效,降低其副作用和并发症,对刺激靶点的定位准确性确认方法进行探讨.rn 方法: 对146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STN)DBS治疗,其中单侧70例,双侧76例.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术中采用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观察,X线透视和戴立体定向仪MRI复查等方法进行靶点准确性确认.rn 结果: 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观察有助于我们判断术后效果和电极实际位置,戴立体定向仪MRI复查能替代微电极记录,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脑出血和二次手术定位.rn 结论: 术中STN靶点位置确认可提高定位准确性,从而提高PD DBS疗效.
  •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性.rn 方法: 小骨窗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根据CT定位血肿部位,一般取血肿最大直径处,设计手术切口.基底节区血肿部位固定,一般于颧弓中点上斜向顶结节稍下方直切口或.头皮切口长度5.0cm,撑开,颅骨钻孔咬骨窗直径3cm,十字切开硬膜,多见脑膨出,电凝皮层,用脑穿针穿刺证实血肿方向,显微镜下由浅入深进入血肿后,吸除部分血肿,脑压下降,找出血点,寻找到后电凝止血,血肿随后可大部或全部吸除而不必损伤血肿壁;血肿吸出过程中即见脑膨出渐退,脑搏动恢复,不强行彻底清除,术中不使用脑压板,不牵拉脑组织,血肿腔内置管引流,通过三通接引流袋,悬吊硬膜,关颅.4例手术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即刻复查CT,术后第一天即开始尿激酶灌注:1万u尿激酶+5ml生理盐水,灌注20分钟后打开三通引流,1次/d,每天复查CT,观察血肿排空率.尿激酶灌注时间不超过1周.术后常规治疗,估计术后3天不能清醒的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并且插胃管鼻饲.rn 结果: 术后血肿清除率55%~89%,平均清除率为78%±8.3%.尿激酶灌注引流第5天血肿平均清除率为94.5%±4.1%.23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3-12个月,ADL评分:Ⅰ级7例(33.3%),Ⅱ级6例(28.6%),Ⅲ级6例(28.6%),Ⅳ级2例(9.5%),Ⅴ级0例.无死亡病例.rn 结论: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术是高血压脑内出血良好的手术方法,尿激酶灌注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讨论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对患者最小程度的操作损伤而达到最大程度清除病灶目的.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造成致死致残原因是血肿占位效应以及出血对脑组织的直接损害,外科治疗的目的就是尽快清除血肿,解除局部颅高压造成的脑摆动.神经外科传统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由于不能够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被认为是高风险手术方式,北京天坛医院的一项2464例多中心单盲研究表明:骨瓣开颅、钻孔血肿抽吸术、小骨窗开颅术术后3个月的死亡率分别是24.6%、20.6%、17.6%,骨瓣开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9%、而钻孔血肿抽吸术为24.8%、钻孔血肿抽吸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目前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趋势是微侵袭手术方式.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是脑内穿支动脉的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变,形成局灶性缺血坏死和(或)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至,所以高血压性出血位置比较稳定,因此手术入路相对固定.本组23例均采用颞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骨窗直径3cm,在显微镜下分离脑皮质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时不用脑压板,以最大程度减轻脑损伤.小骨窗开颅存在术野清晰度差,止血困难.笔者体会到通过变换显微镜的投照角度,可以扩大管状视野.在显微镜的直视下操作,一般不存在大的出血,对于粘附紧密的血肿,无需强行吸除.Horn等[2]报道一例豆纹动脉末梢动脉瘤破裂导致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提示对于没有高血压病史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必要是要进行DSA检查.本组病例术后血肿清除率平均为78%,与文献报道相近.马力等[3]研究认为血肿清除率越高,预后越好.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血肿清除率增加到94.5%,1周内拔除引流管,没有颅内感染病例.本组预后良好率为91%(21/23),笔者认为小骨窗开颅术加尿激酶灌注可以提高预后.当然,高血压脑溢血是全身性疾病,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患者的基础病等都是确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的加强治疗:如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充分营养、加强护理等非常重要.本组无死亡病例,可能与病例的选择、手术的技巧较好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rn 方法:应用腕管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及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肌下转位术治疗15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25侧手28根神经).rn 结果:平均随访37个月.15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25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手部力弱、运动功能不良症状术后缓解率60%(15/25),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侧手正中神经(3.4%,1/28).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不良3处(10.7%,3/28).rn 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其改善手部感觉障碍的疗效好于改善运动功能不良的疗效.
  • 摘要:笔者从服药、复查、饮食、睡眠、活动、外出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了癫痫病人出院日常"六要"法,能有效提高癫痫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 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DTI)纤维束成像在评价中央区胶质瘤相邻的皮质脊髓束的状态及其在指导临床手术中的价值.rn 方法: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脑中央区占位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胶质瘤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患者36例,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及DTI序列扫描,对照组仅常规磁共振扫描.实验组行DTI序列扫描后,采用连续追踪法对皮质脊髓束进行追踪,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推移、浸润或者破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常规共振扫描结果设计出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于皮质脊髓束被推移的患者,术中注意保护,避免手术损伤.对于皮质脊髓束被局部破坏的患者,术中注意保护未被侵犯的纤维束,而对被侵犯的部分加以扩大切除.对于皮质脊髓束被完全破坏的患者术中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对照组仅根据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出手术人路及切除范围.采用Pearson检验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肿瘤全切除率以及术后的致残率进行分析.rn 结果: 16例实验组病例中,手术全切肿瘤1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有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现神经功能加重的2例;20例对照组手术全切肿瘤11例,部分切除9例,术后有3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10例出现神经功能加重.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全切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rn 结论: 纤维束成像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脑中央区胶质瘤与皮质脊髓束的位置以及皮质脊髓束的被侵犯的程度,有助于设计出合理的手术人路及切除范围,有利于保护未被侵犯的纤维束,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减少术后的功能缺损.
  • 摘要:目的: 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rn 方法: 选取了1999-2005年治疗的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66例,全组患者肿瘤体积0.42~43.4cm,平均(7.2±3.9)cm,给予周边剂量平均(12.4±2.6)Gy,中心剂量平均(27.9±5.9)Gy,其中12例患者采用肿瘤体积分割二阶段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KP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rn 结果: 平均随访期为(55.4±18.2)个月(36-96个月).总体控制率为95.2%(158/166);KPS评分得到显著提高,神经症状总体满意率为94.5%(157/166),主要副作用是放射性脑水肿11例(6.6%),有5例(3%)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缺损.rn 结论: 伽玛刀放射外科可以作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体积较小脑膜瘤患者的首选性治疗,也可以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性治疗,能够较长期控制肿瘤复发,提高或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中长期效应.rn 方法: 随访193例伽玛刀治疗后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分成单纯伽玛刀治疗组与外科手术后加伽玛刀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46.2个月(36~90个月).单纯伽玛刀治疗组68例,手术加伽玛刀治疗组125例,平均周边剂量14.5 Gy.rn 结果:单纯伽玛刀治疗的68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肿瘤控制率95.6%.瘤体增大4.4%,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2.9%,视力视野障碍加重2例2.9%.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加伽玛刀治疗的12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肿瘤缩小64.9%,肿瘤大小无变化28.0%,肿瘤控制率92.8%,肿瘤增大7.2%,新发垂体功能低下5.6%,未发现有视力受损.本组随访193例肿瘤总控制率93.7 9,6(181/193),出现新的垂体功能低下9例(4.6%).rn 结论: 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是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及电凝神经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rn 方法: 回顾分析微血管减压及电凝神经根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9例的效果.rn 结果: 术后59例病人疼痛全部消失,无手术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随访均未复发.rn 结论: 微血管减压及电凝神经根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因素.rn 方法: 125例面肌痉挛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时经绒球小结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rn 结果:术中发现小脑前下动脉63例,占50.4%;小脑后下动脉34例,占27.2%;椎基动脉6例,占4.8%;椎基动脉合并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占17.6%.术后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总有效率为100%;例术后出现面瘫,占0.8%;3例术后七天后出现面瘫,占2.4%,其中2例完全恢复,1例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Ⅱ级);1例出现咽部不适,占0.8%;无死亡病例.rn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
  • 摘要: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对2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rn 结果: 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1月,根据肢体痉挛及综合症状(流涎、言语、吞咽、智力、共济失调及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判断手术疗效,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8.9%.术后疗效出现时间最短1天,多数患者术后1周内开始出现肢体痉挛减轻,步态改善,流涎减轻或消失,说话较前清晰,进食呛咳减轻或消失,智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例无效患者年龄均超过20岁,智力均属于弱智.rn 结论: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rn 方法:回顾2003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和胫神经切断.rn 结果: 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 %.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rn 结论: 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 摘要:目的: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术前计划和模拟手术,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价值.rn 方法: 全组97例患者术前均行CTA或MRA检查,将影像数据已DICOM格式保存,传人VR系统工作站中,进行VR立体三维重建,从任意角度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比邻血管,确定手术方案,拟行动脉瘤夹闭术者进行VR模拟手术.rn 结果: 7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1例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16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放弃治疗;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VR术前计划所见完全一致,术后无死亡病例.rn 结论: 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可在术前提供充分的立体三维信息,模拟手术可帮助术者充分了解动脉瘤夹闭的可能性,有效降低手术意外的发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