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脓灸

化脓灸

化脓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02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江苏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山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暨灸法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艾灸学术研讨会暨艾灸产业高峰论坛等;化脓灸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柏颖、罗敏然、吴娟等。

化脓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1.4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022 占比:98.51%

总计:7128篇

化脓灸—发文趋势图

化脓灸

-研究学者

  • 邓柏颖
  • 罗敏然
  • 吴娟
  • 胥志斌
  • 佘瑞平
  • 梁德斐
  • 刘立公
  • 卓玉翠
  • 岳艳
  • 张仲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雯霞; 葛春晖; 高永露; 佘瑞平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传统的化脓灸治疗方法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后的化脓灸在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9年8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壮年支气管哮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30,传统化脓灸)和观察组(n=31,改良化脓灸)。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相关评分、临床效果以及灸疮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发作频度(2.08±0.28)分、严重程度(2.05±0.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3±0.32)分、(3.05±0.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1、11.967,P<0.05);观察组治疗痊愈率(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8,P<0.05);观察组各项灸疮相关评分(5.6±0.8)分、(10.0±1.8)分、(11.1±1.4)分、(33.5±3.7)分、(11.0±1.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2±1.3)分、(13.9±2.2)分、(16.5±2.3)分、(63.2±9.0)分、(17.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0、7.589、11.118、16.956、11.055,P<0.05)。结论 针对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疾病特点,将传统的化脓灸进行有效改良,更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
    • 葛春晖; 佘瑞平; 陈雯霞; 高永露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季节对改良化脓灸法治疗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科收治的106例青壮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行改良化脓灸法,观察组于“三伏”季进行,对照组于非“三伏”季进行。对比两组灸后情况及治疗前后发作频度、发作时严重程度评分、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4.34%)高于对照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发作频度评分、发作时严重程度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1、8.656,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灸疤脱落时间、灸疮愈合时间及排脓时间均更长,灸疮最大直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3、12.391、4.799、8.648,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及PEF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6、7.538、4.522,P<0.05)。结论“三伏”季采用改良化脓灸法治疗治疗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优于非“三伏”季。
    • 赵恂; 黄蜀
    • 摘要: 化脓灸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逐渐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该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检索相关文献,从化脓灸的优势及局限性入手,分析其应用前景.
    • 魏忠祥; 张庆兰; 韩琳; 刘颖; 苏秀贞; 朱海亮; 苏全德; 张永光
    • 摘要: 目的 观察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组予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1个月后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肺大气道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肺小气道功能指标[25%、50%、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25%、FEF50%、FEF75%)测定值]的变化.比较两组痊愈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时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F25%、FEF50%、FEF75%测定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12例痊愈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6.43±1.47)d,较对照组9例痊愈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时间短(P0.05);随访时,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及肺功能,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及远期疗效优于单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 张丽娟; 金建斌; 林芳
    • 摘要: 探讨足三里穴化脓灸在白细胞减少症中的治疗及应用,并观察通过化脓灸在白细胞减少症中可以提高白细胞计数及患者的免疫力.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陇西县第一民医院中医馆诊疗的60例白细胞计数低于4000×109/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足三里穴化脓灸疗法,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足三里穴化脓灸治疗白细胞减少证症不仅升高白细胞计数,达到实验室正常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自身免疫,提高生活质量.
    • 胡天烨; 江彬; 杨梦怡; 陈峰
    • 摘要: [目的]介绍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代表性针灸法源流.[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派针灸历史文献,梳理了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并整理考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针灸法及其源流.[结果]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派中医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浙派针灸在理论和针法灸法上均有重大贡献.从时间发展上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这些都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影响.从针法灸法的源流来看,浙派针灸以浙北和浙中为发展中心,有名的医家大多集中于此,如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浙派各医家均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善用针法,有的善用灸法,有的擅长针药结合,这些形成了浙派针灸百花齐放的优势.[结论]研究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对浙派针灸后世医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发展浙派针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肖传光; 邱树升; 王猛; 郭玲玲; 李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化脓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6壮灸治疗组52例、9壮灸治疗组51例和不灸治疗组43例,6壮灸治疗组与9壮灸治疗组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相应剂量的化脓灸治疗,不灸治疗组仅进行常规化疗,疗程均为7d.观察化脓灸的直接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细胞(NK)Ⅲ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6壮灸治疗组和9壮灸治疗组起泡流脓率均大于9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壮灸治疗组患者的疤痕大于6壮灸治疗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6壮灸治疗组和9壮灸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11c+CD123+、CD16+56+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均升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降低,但仅6壮灸治疗组IL-10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 化脓灸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C和NK细胞数量,同时上调患者血清IL-12水平,下调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6壮灸治疗剂量的临床安全性较好.
    • 石孟云; 王瑜; 谭慧颖; 施嫦妃
    • 摘要: 化脓灸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五年有关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考虑与化脓灸的灼痛、炎症反应及灸后瘢痕的形成有关,临床上多数患者对化脓灸有抵触心理,施灸时通过减痛处理,灸后讲究"灸透"和调护时要"化脓透"等均能改善患者的排斥心理。但目前的报道仍是一般疗效观察多,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进行研究的少,且临床研究中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即穴位选择、施灸时间、壮数、艾灸痛苦程度及艾灸后调护等。大多数临床观察样本量少,可信度不足,同时缺乏长期随访。今后,应在良好的临床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总结提高,为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推广运用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向。
    • 马芳芳; 韩悦; 王一辰; 林殷; 廖艳; 张聪; 潘诗霞; 柯秀慧; 赵丰润; 李孟慧
    • 摘要: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