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余流

余流

余流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利工程、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536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海事技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暨1997年海峡两岸港口及海岸开发研讨会等;余流的相关文献由52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波、侍茂崇、鲍献文等。

余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5368 占比:99.84%

总计:125575篇

余流—发文趋势图

余流

-研究学者

  • 陈波
  • 侍茂崇
  • 鲍献文
  • 郑斌鑫
  • 严金辉
  • 姚志刚
  • 张国荣
  • 李九发
  • 林毅辉
  • 潘伟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诗晏; 杨伟; 赵亮
    • 摘要: 荣成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养殖城市,为掌握荣成外海的海流特征,基于2016年1—10月于荣成外海楮岛岬角南侧布放的浮标观测数据,通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实测流速时间序列剖面及季节变化,分离出该观测点的潮流和余流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了该海域余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荣成外海浮标观测点流速东西分量总体大于南北分量,实测流速均值为0.20 m/s,最大值为0.87 m/s,实测流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季流速最大,夏季次之,冬春季较小且冬春季节差异小。实测流存在涨落潮不对称现象。2)M_(2)分潮绝对占优,观测海域潮流性质为规则半日潮流,潮流以往复流形式运动,各层潮流均为顺时针旋转。浅水分潮十分显著,该点观测得到的最大潮流流速为0.38 m/s。3)余流相对较小,日平均余流速度均值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流向上E和ENE向占优,余流总体向东。弱风条件下,余流流向主要集中于NNE—ESE,余流流速大于0.15 m/s的概率约为25%;强风条件下风速和余流流速的互相关系数可达0.95,夏秋季较强的风速可能是流速增快的原因。
    • 苏毓; 纪棋严; 左军成; 蔡云霞; 孙永钊; 彭腾腾; 张洁
    • 摘要: 浙江舟山金塘岛北部围填海工程使其周边海域的地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围填海工程引起的地形变化对金塘岛周边海域的潮流、余流以及泥沙冲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对沥港水道影响较大,水道北部入口位置向北移,入口处流速明显增大,涨急流速由0.50 m/s增强为0.92 m/s,增强了84%,落急流速由0.30 m/s增强为0.53 m/s,增强了77%,余流流速由0.05 m/s增强为0.12 m/s,增强了140%;沥港水道中部转角处落急流速减弱;围填海工程新生成的岬角处流速变化也较大,2个岬角凹处形成旋转流场,涨急流速由0.46 m/s减弱至0.14 m/s,减弱了70%,落急流速由0.61 m/s减弱至0.17 m/s,减弱了72%,余流流速由0.55 m/s减弱至0.04 m/s,减弱了93%。金塘岛北部海域泥沙淤积分布与余流变化大小分布一致,表明两者密切相关且均受地形变化影响显著。
    • 周曾; 陈璐莹; 蒋春海; 储鏖; Ian Townend; 张长宽
    • 摘要: 河口地貌形态对潮汐不对称性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英国Humber河口数据建立了概化模型,研究了在同一纳潮量情况下,主槽断面形态、平面形态和河口收缩率对河口潮汐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深的主槽能使相位差峰值出现较晚且峰值更大,从而影响局部区域的涨潮流强弱,主槽越浅,最大落潮流速越小,落潮所需历时越长,河口更倾向于涨潮主导,窄潮滩倾向于涨潮主导型,宽潮滩倾向于落潮主导型;平面形态沿程收缩且长度较长的河口涨潮主导型最强,此外,河口宽度沿程缩窄会加大主槽的余流流速,减小潮滩的余流流速;随着河口平面收缩率的增强,主槽的余流流速减小,潮滩余流流速增大,潮滩更倾向于涨潮主导。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河口地形地貌变化对潮汐不对称性影响的认识,可为河口区工程建设和管理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 王勇; 栾学科; 栾天; 闫鲁雁; 郑琪
    • 摘要: 在胶州湾湾口、西侧、中心、东侧、北侧湾顶五个区域布设测站,利用2018年冬季至2020年秋季潮位、海流等监测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调和分析计算,并结合垂线平均流速流向、可能最大流速、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距离等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胶州湾海流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域潮流类型系数均小于0.5,M_(2)分潮椭圆率绝对值均不超过0.1,接近于0,故胶州湾潮流性质为正规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型为主。湾口区域余流、可能最大流速、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位移均最大。不同季节余流流速和流向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除湾区西侧测站外,其余位置不同季节余流流向整体上有固定朝向:湾口处东偏北、中心站西偏北、东侧站南偏东、北侧湾顶站东偏北。靠近岸边的湾口、东侧和北侧湾顶站余流流向与邻近海岸垂直。在垂直方向上,各测站可能最大流速和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距离由表层至底层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流向基本一致。
    • 周旋; 李自强; 安玉柱; 张耀文; 杨晓峰
    • 摘要: 利用海南中东部近海海域高频地波雷达观测得到的2019年4月—2020年3月表层海流资料进行潮流调和分析和余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中东部近海海域以不规则半日潮流为主,半日分潮M2和S2以往复流为主,全日分潮O1、K1以顺时针旋转流为主,M2、S2、O1、K1分潮最大潮流流速的比为1:0.51:0.60:0.65,M2为最主要分潮.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分布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逐步增大,最大值为35cm·s–1.余流受东亚季风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呈夏季形态(6月—8月)、冬季形态(9月—次年2月)和过渡形态(3月—5月).夏季形态流向东北,平均流速29cm·s–1;冬季形态持续时间最长,流向西南,平均流速36cm·s–1,大于夏季形态;过渡形态为冬季形态向夏季形态的转变期,流向分布较复杂,平均流速13cm·s–1,明显小于夏季和冬季形态.从全年来看,西南向流动的时间最长、流速最大,海南中东部表层海水物质输运自东北向西南.
    • 袁凯瑞; 王久娟; 林佳瑜; 韩宇; 王凯敏; 徐宇程; 陈劲松
    • 摘要: 基于大亚湾附近海域高频地波雷达的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调和分析得到该海域余流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附近海域余流的变化特征主要呈冬、夏两种形态,其变化过程与季风的变化同步。其中,冬季形态从10月到次年3月,流向为SW向,流速可达30 cm/s以上;夏季形态仅在5—8月间出现,流向为NE向,流速可达23 cm/s。大亚湾附近海域的余流分布特征不仅与海表面风场变化相关,而且与海底地形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粤东沿岸流与珠江冲淡水对大亚湾附近海域余流空间分布具有调控作用。
    • 李智航; 孙璐; 陈洁
    • 摘要: 为了解广东靖海湾潮流、余流特征,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5年4月靖海湾大潮期实测海流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潮流性质、各分潮潮流特征和余流特征,并预测最大可能海流流速.结果表明:靖海湾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潮流运动方式以带旋转的往复流为主,往复流的流向为NE-SW向,旋转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各分潮传播方向一致,都受附近地形的影响;余流受风场影响,以偏东向为主;温盐变化与潮流运动密切相关.靖海湾潮流主要受地形影响,温盐变化特征与潮汐变化一致.
    • 胡罗煜; 翟方国; 刘子洲; 李培良; 顾艳镇; 孙利元; 李欣; 陈栋; 姜庆岩
    • 摘要: 为丰富山东半岛近岸海洋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研究,本文利用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山东半岛东北部4个海洋牧场获取的海流资料,应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余流主轴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冬季各海洋牧场的潮流、余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各海洋牧场潮流由M2分潮潮流主导,受地形边界限制,各主要分潮潮流均为往复流,且潮流椭圆主轴平行岸线.(2)不同海洋牧场呈现不同的余流特征和影响机制.烟台安源海洋牧场余流大致垂直于岸线流向近岸,平均流速约为0.9~1.7 cm/s;日平均流以经向流为主,与经向风呈显著正相关,海水受北风强迫在近岸堆积.威海瑜泰海洋牧场余流大致垂直于岸线流向外海,平均流速约为1.4~1.7 cm/s;日平均流亦以经向流为主,与经向风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海水受北风强迫向近岸堆积,在近岸产生下降流,海面以下存在北向的离岸流.威海西港海洋牧场余流为东南向,平均流速约为2.5~3.0cm/s,日平均流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压性.荣成楮岛海洋牧场余流为东北向,平均流流速约为5.6~9.9cm/s,日平均流表明海水沿桑沟湾南岸流出海湾,推测桑沟湾海水在湾内逆时针流动.研究成果利于进一步研究山东半岛邻近海域动力环境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 王付坤; 杨树刚; 周同弟; 刘鹏飞; 马追
    • 摘要: 采用潮流调和分析方法对2020年8月6日到2020年8月21日六横岛拟建LNG码头海域3个连续站的表、中、底海流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3个站点的O1、K1、M2、S2、M4、MS4共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结果表明:1)观测海域表层涨潮平均流速在33~58 cm/s,落潮平均流速在27~48 cm/s,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WNW~ESE向.2)该海域潮流为往复流,潮流性质以正规半日潮为主,且M2分潮占绝对优势.3)观测期间表层余流流速在8~17 cm/s,中层余流流速在8~21 cm/s,底层余流流速在7~20 cm/s,方向为WNW向.4)最大可能流速出现在落潮期间,表层可以达到149 cm/s、中层可达120 cm/s、底层可达93 cm/s.
    • 方明豹; 孙纯建; 黄佳钰; 田琨
    • 摘要: 本文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基于深度平均的平面二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核电厂液态流出物在受纳水体中的输移扩散问题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潮位、流速及流向与实测水文测验资料吻合良好,可真实反映工程区域的水动力特性;在流场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余流变化对核素稀释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余流的增大,浓度场的影响范围逐步向余流方向偏移,对工程区浓度分布的影响显著,应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予以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