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危性行为

高危性行为

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685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江苏卫生保健、应用预防医学、卫生软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第七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环境与职业医学、山东省第十一次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等;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

高危性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855 占比:99.36%

总计:27029篇

高危性行为—发文趋势图

高危性行为

-研究学者

  • 张北川
  • 李秀芳
  • 史同新
  • 朵林
  • 汪宁
  • 邵一鸣
  • 阮玉华
  • 李现红
  • 杨丽华
  • 秦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兰林友; 王晗冰
    • 摘要: 通过探讨新型毒品与女性吸毒者高危性行为和艾滋病感染及传播之间的关联,为加强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相关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改进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有关新型毒品药理的主位感知与社会建构,就深度访谈材料进行个案要素分析。新型毒品对女性具有极度的愉悦和兴奋效果,尤其具有强大的去除社交心理障碍的效果,导致在性行为方面失去羞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接受无保护措施的高危性行为,而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新型毒品的作用下,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极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成为社会的桥梁人群,成为艾滋病感染及传播的高危群体,直接导致更广泛的艾滋病感染及传播。显然,主位视角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女性吸毒行为干预与艾滋病防治的应对策略。
    • 邓雯文; 向辉; 唐小清; 张睿; 杜佳校; 袁满; 吴小花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南岸区2019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行为方式及感染状况等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索HIV在MSM人群中流行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社会组织配合下,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对2019年重庆市南岸区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HIV筛查,了解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高危行为情况等因素。结果 收集到的400名MSM问卷,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7.25%,完全知晓率为22.00%,HIV感染率为5.25%,其中合并梅毒感染为19.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与最近半年同性性伴侣数为1个的相比,性伴侣个数为(2~4)个(OR=5.86,95%CI:1.66~20.72,P=0.006)和5个以上的研究对象(OR=6.60,95%CI:1.20~36.38,P=0.030)更容易感染HIV;与梅毒检测结果阴性的相比,梅毒检测结果阳性的研究对象(OR=4.24,95%CI:1.21~14.88,P=0.024)感染HIV的风险更高。结论 重庆市南岸区MSM人群HIV感染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一定梅毒合并感染的风险,以后的艾滋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安全套使用频率和性病防治。
    • 彭玉琴; 芮蓓; 豆正东
    • 摘要: 目的:了解芜湖市在校青年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了解和有关行为情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的《青年学生健康调查问卷》是在《青年学生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问卷》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选取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用Excel整理后,利用EpiData3.10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次调查中有842名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过性行为的青年学生占比8.31%(70/842),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占比54.29%(38/70),并且最近一年内,有过与异性性行为的青年学生占比32.86%(23/70)、有过临时性行为的占比30.00%(21/70)。在关于艾滋病的8个基本知识中,知晓率为78.50%,不同年级(χ^(2)=11.984,P=0.035)、是否接受宣传服务(χ^(2)=98.534,P<0.001)、是否参与宣传服务(χ^(2)=32.039,P<0.001)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青年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目前大家接受相关艾滋病的检测率是比较低的。应加强对青年学生人群的宣教及干预工作力度,鼓励大众去接受有关艾滋病的检测,从而控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 李静; 余雨枫; 余金莲; 李紫荆; 陈思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大陆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情况,为引导大学生安全性行为、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NKI、CBM、万方医学网、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关于调查中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文献,各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通过文献筛选、资料完整提取及质量评价后,利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篇文献,调查我国大学生总人数共计9732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5%(95%CI:12%~17%),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第一次性行为无避孕套的发生率49%(95%CI:41%~57%);最近一次性行为无避孕套的发生率46%(95%CI:33%~60%);初次性行为<18岁的发生率30%(95%CI:13%~46%);多性伴侣的发生率28%(95%CI:21%~36%);临时性行为的发生率18%(95%CI:15%~21%);商业性行为的发生率9%(95%CI:7%~11%);男男性行为的发生率7%(95%CI:5%~8%)。结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各类型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均较高,建议从家庭和学校层面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从而预防性传播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意外妊娠的发生。
    • 姚凤娇; 郝弘宇
    • 摘要: 目的:了解宿州市本科及职业院校学生的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及健康教育情况。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宿州市149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问卷调查,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知识及态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性行为发生率为13.30%(199/1497),有性行为者的平均高危性行为发生率为26.35%。男生、非医学专业、来自城市、学历为本科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P<0.05);男生、<18岁、学历为中职学生艾滋病态度得分较低者的学生的高危性行为得分较高(P<0.05),年龄、性别、艾滋病态度是影响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艾滋病态度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呈负相关(r=-0.228,P<0.01)。当前学生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大众媒体,学校的艾滋病宣教方式比较传统,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宣教方式是专题讲座(67.74%)、课堂教育(60.59%)等。结论:宿州市本科及职业院校学生的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较为严峻,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有待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
    • 庾泳; 王梦莹; 李辉; 肖富群; 黎嘉宏; 王道豫
    • 摘要: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新型毒品滥用、使用同性交友应用程序(APP)寻找同性性伴及高危性行为的现况,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方法:对济南市市中区1061名HIV阳性MSM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新型毒品滥用、使用同性交友APP寻找同性性伴及高危性行为的相关信息,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近6个月,18.6%(197/1061)的调查对象曾滥用新型毒品,冰毒滥用率最高,占8.5%(90/1061);87.0%(923/1061)的调查对象曾使用同性交友APP,52.2%(554/1061)曾使用同性交友APP并约见网友,36.9%(392/1061)曾使用同性交友APP约见网友并性交;74.3%(788/1061)曾有高危性行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变量后,HIV阳性MSM新型毒品滥用与高危性行为呈正相关(OR=6.17,95%CI 3.28~11.64),新型毒品滥用与使用同性交友APP约见网友并性交呈正相关(OR=2.44,95%CI 1.75~3.39),使用同性交友APP约见网友并性交与高危性行为呈正相关(OR=3.03,95%CI 2.15~4.27)。结论:应将新型毒品滥用、出于性目的而过度滥用同性交友APP纳入HIV阳性MSM高危性行为的干预体系中,干预模式尤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 闫静敏; 姜南雁; 叶美萍; 王贵璇; 冯鑫; 尚梦雅; 顾昕; 石梅; 倪立燕; 龚伟明; 成媛媛; 朱琳; 吴娟; 周平玉
    • 摘要: 目的评估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诊疗中心女性就诊者中生殖支原体(MG)感染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以期为指导临床增加或扩大MG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7—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STD门诊女性就诊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分别收集患者的宫颈拭子、咽拭子及直肠拭子。所有参与者填写匿名问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评估MG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19份女性患者的有效问卷。排除2周内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共有98份宫颈拭子及咽拭子、88份直肠拭子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上述3个部位的MG感染整体患病率为19.4%(19/98),其中在直肠拭子中最高(13.6%,12/88),其次是宫颈拭子(9.2%,9/98),咽拭子中最低(4.1%,4/98),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00,P=0.071)。宫颈拭子MG感染患病率与患者高危性行为史显著相关(OR 22.933,95%CI 3.995~131.645,P<0.001)。三个解剖学部位MG感染与患者有无临床症状、是否合并其他STD无独立相关性。结论上海STD门诊女性就诊者中MG感染患病率较高,需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有高危性活动史是患者生殖系统MG感染的危险因素。STD门诊中应积极开展MG筛查,为这些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以减少高危性活动人群中MG感染的传播。
    • 郭佩佩; 姜茂敏
    •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现状,探析错失恐惧对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不同类型的高校,通过自制问卷及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T-S FOMOS)对42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错失恐惧对不同性取向的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过去半年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对象的33.7%(1429/4244),错失恐惧总得分为44.45±4.22分,各维度的错失恐惧得分依次为:特质错失恐惧17.82±2.45分、状态错失恐惧26.63±2.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错失恐惧对其高危性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其中,错失恐惧中的特质错失恐惧对非异性恋患者高危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状态错失恐惧对全体大学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上海市大学生存在明显的错失恐惧心理,且大学生的高危性行为尤其是临时性行为较为突出,错失恐惧和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存在关联。相关部门可从缓解大学生错失恐惧出发,调节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心理状态,以期减少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实现性健康促进。
    • 王霖; 林玉玺; 李传玺; 廖玫珍; 马伟
    • 摘要: 目的 了解MSM中亲密伴侣暴力(IPV)经历情况并分析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4-7月在济南市、青岛市和济宁市招募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最近1年IPV经历和6个月高危性行为等信息.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MSM 1 122人,年龄(29.80±8.78)岁,未婚占68.1%(764/1 122).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为9.8%(110/1 122),来自济宁市和青岛市、本地居住时间>2年、寻找性伴场所为酒吧/浴室/公园、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吸毒行为、最近1年患过STD的MSM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较高(P<0.05).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9.0%(550/1 122)和20.9%(234/1 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IPV经历者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风险高于无IPV经历者(aOR=1.82,95%CI:1.14~2.91;aOR=3.30,95%C/:2.10~5.20).结论 MSM中存在IPV现象,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针对有IPV经历的MSM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 郭佩佩; 姜茂敏
    •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现状,探析错失恐惧对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不同类型的高校,通过自制问卷及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T-S FOMOS)对42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错失恐惧对不同性取向的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过去半年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对象的33.7%(1429/4244),错失恐惧总得分为44.45 ±4.22分,各维度的错失恐惧得分依次为:特质错失恐惧17.82 ±2.45分、状态错失恐惧26.63 ±2.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错失恐惧对其高危性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其中,错失恐惧中的特质错失恐惧对非异性恋患者高危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p <0.05);状态错失恐惧对全体大学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上海市大学生存在明显的错失恐惧心理,且大学生的高危性行为尤其是临时性行为较为突出,错失恐惧和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存在关联.相关部门可从缓解大学生错失恐惧出发,调节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心理状态,以期减少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实现性健康促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