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92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党政干部论坛、前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詹兆雄、韩狄明、刘勇等。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3.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192 占比:96.97%

总计:8448篇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研究学者

  • 詹兆雄
  • 韩狄明
  • 刘勇
  • 刘文卿
  • 姜希玉
  • 姜建成
  • 方世南
  • 杨坤
  • 柳菊兴
  • 毛卫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笑蕾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进行了深刻阐发和论述。初心使命是深植中华血脉、立足中国国情、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政治追求。这一宏大的政治理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强化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 张舒
    • 摘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的发展理念到“富起来”的发展理念,再到“强起来”的发展理念的演进。
    • 刘志坚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绿色发展顺应了绿色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 黄德金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坐标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与"何为"的时代之思.共享发展理念是这一伟大思想的重要闪光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价值原则和方法策略的双重意义.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共享发展理念得以形成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逻辑的统一.共享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引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旨归,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时代赓续,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六个彰显":彰显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理论的遵循,对生产力标准和事实原则的坚持,对"劳动者"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关注,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对劳动异化、人的异化问题的矢志消除,以及对社会上存在的消费异化问题的着力破解.
    • 王刚; 裴子航
    •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建设,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精神内在的认知,尤其是对正处于思想认知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导致他们产生精神贫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人的主体角度出发,给精神贫困的大学生提供了解决办法,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并借助社会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融入解决策略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 萨出拉
    • 摘要: 随着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对峙日益明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趋势迫在眉睫,对此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俨然成为新时代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在我区发展环境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既是在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念之含的实际行动,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举。
    • 刘凯; 朱宗友
    • 摘要: 自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来,学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新发展理念的热潮.专家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展开了研究,深入探讨了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显著特征、重大意义以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临的多重困境.目前,学界的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的研究,应进一步阐发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深入研究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宽研究视角,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使得相关研究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
    • 王刚; 裴子航
    •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建设,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精神内在的认知,尤其是对正处于思想认知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导致他们产生精神贫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人的主体角度出发,给精神贫困的大学生提供了解决办法,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并借助社会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融入解决策略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 杨艳秋
    • 摘要: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之互动的过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即已经影响中国史学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也悄然肇始。
    • 方茜
    • 摘要: 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的发展理念到"富起来"的发展理念,再到"强起来"的发展理念的演进。新发展理念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核,其继承性体现在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重点上。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成化和系统化;协调发展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大协调;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是非对抗的,存在发展的一致性;开放发展突破从市场看世界的局限,有利于中国更好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