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颌面

颌面

颌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58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专利文献102246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 颌面的相关文献由16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爱娟、林永刚、殷丰等。

颌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02246 占比:99.79%

总计:102462篇

颌面—发文趋势图

颌面

-研究学者

  • 李爱娟
  • 林永刚
  • 殷丰
  • 龚连宇
  • 姜喜玲
  • 沈国芳
  • 兰成营
  • 张丽敏
  • 谭颖徽
  • 赵松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俊伟; 郑俊发; 严鑫; 丁旭宣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颌面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2例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30岁,临床表现分别为颌面部无痛性浅褐色及浅白色斑块,病变区质韧、界清,中间凹陷无溃疡,病程10~16个月,就医前1~3个月肿物有明显增大病史.手术行沿瘤体外周3 mm切开皮肤、完整切除肿物,邻近皮瓣修复局部组织缺损手术;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病变肿瘤细胞位于真皮层,呈条索状、小梁状或巢状,可见微小囊腔,上皮巢周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瘤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报告bcl?2(?)、CK7(?)、CK19(?)、CD34(+)、P63(+)、CK56(+)、Ki67(±),病理诊断为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术后随诊24个月,期内未见肿物复发、手术疤痕不明显、颌面无畸形或功能障碍.结论 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依据,手术切除肿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吴俊伟; 郑俊发; 严鑫; 丁旭宣
    • 摘要: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颌面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例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30岁,临床表现分别为颌面部无痛性浅褐色及浅白色斑块,病变区质韧、界清,中间凹陷无溃疡,病程10~16个月,就医前1~3个月肿物有明显增大病史。手术行沿瘤体外周3 mm切开皮肤、完整切除肿物,邻近皮瓣修复局部组织缺损手术;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病变肿瘤细胞位于真皮层,呈条索状、小梁状或巢状,可见微小囊腔,上皮巢周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瘤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报告bcl⁃2(⁃)、CK7(⁃)、CK19(⁃)、CD34(+)、P63(+)、CK56(+)、Ki67(±),病理诊断为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术后随诊24个月,期内未见肿物复发、手术疤痕不明显、颌面无畸形或功能障碍。结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依据,手术切除肿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何帆; 熊秀利; 单显峰; 张书童; 胡建; 王学金
    • 摘要: 背景: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拓宽种植适应证。在探索研究初期,许多研究者选择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对材料进行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目的:总结和讨论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的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使用以下检索词"引导骨再生,骨增量,临界骨缺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critical size defects"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关于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到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临界骨缺损模型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强的优势,可以用来初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并评估新材料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价值;②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可以在小型动物颅颌面部骨的多种类型骨缺损中实现骨再生;③研究中常见的建模部位主要集中在颌骨和颅顶骨;在颌骨模型中,除了涉及到上颌窦等特殊解剖结构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均是在下颌骨中进行的;④通过选择合理的建模方法,小型动物颌面部临界骨缺损模型也可以被应用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条件选用适宜的研究模型。
    • 何帆; 熊秀利; 单显峰; 张书童; 胡建; 王学金
    • 摘要: 背景: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拓宽种植适应证.在探索研究初期,许多研究者选择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对材料进行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目的:总结和讨论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的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使用以下检索词"引导骨再生,骨增量,临界骨缺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critical size defects"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关于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到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临界骨缺损模型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强的优势,可以用来初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并评估新材料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价值;②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可以在小型动物颅颌面部骨的多种类型骨缺损中实现骨再生;③研究中常见的建模部位主要集中在颌骨和颅顶骨;在颌骨模型中,除了涉及到上颌窦等特殊解剖结构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均是在下颌骨中进行的;④通过选择合理的建模方法,小型动物颌面部临界骨缺损模型也可以被应用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条件选用适宜的研究模型.
    • 李尚彬
    • 摘要: 目的:分析对口腔颌面骨折实施微型钛板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口腔颌面骨折患者经数字编号后,以奇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组43例应用不锈钢板干预,后组43例患者实施微型钛板,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占比为95.34%(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5.58%(11/43),P<0.05.结论:在对口腔颌面骨折患者实施复位固定时应用微型钛板,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颌面正常功能,值得推行与参考使用.
    • 田德树; 马兰; 丁玉梅
    •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 2018 年 2 月~2019 年 10 月期间收纳的 66 例颌面与耳鼻喉疾病病患为研究的对象,所有病患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均予以局部麻醉,通过 Seldinger’s 法经皮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于透视状态下把 Simons 导管经超选择性方式送至病变部位供血动脉中,以此开展血管栓塞术治疗.治疗后分析和观察效果.结果:采取血管栓塞术治疗后,本组病患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 100.00%.结论:在颌面与耳鼻喉疾病治疗中采取血管栓塞术治疗,对于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明显作用,且安全可靠,能够重复治疗,在临床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陈为立; 宋坤
    • 摘要: 颌面部、口腔部是人体美学集中展现的区域,既有呼吸、咀嚼、吞咽及语言等人体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又因为处于最外露的位置,具有表达情感等个性特征的作用.但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容颜也会随之衰退和老化.其中,面部衰老是面部骨骼和软组织共同演变的结果,骨骼衰老是面容老龄化表现的重要基础.而基于面部变化,在虚拟现实和CT扫描颌面五官等前提下,通过医疗美容项目,可实现局部带动全面部年轻化,对传统单一治疗项目实践具全面指导意义.
    • 史超
    • 摘要: 目的:探讨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颌面及耳鼻喉疾病患者20例,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造影,检查病灶部位,经Simons导管以超选择性方式插入病患部位的供血动脉,行血管栓塞术,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条,在透视监视下完成栓塞术;5 min后再次造影,观察是否栓塞成功,若不成功则需要二次栓塞,直至将患者的靶血管完全栓闭.结果:20例患者中,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例,肿物全部消失,治愈率为100.0%;反复鼻塞5例和颌面部外伤7例合并鼻腔出血均栓塞成功,治愈率为100.0%.结论:血管栓塞术治疗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周娜
    • 摘要: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临床治疗决策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1 6年1月-2017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因慢性牙周炎就诊的32例患者病例资料,上颌后磨牙根分叉病变患牙共95颗,2名牙周专业主治医师分别使用传统诊断方法(传统诊断组)与CBCT(CBCT组)对根分叉病变程度诊断并选择治疗方案,治疗方案无法确定时可选两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根分叉病变程度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差异.结果:95颗患牙中,两组方法的根分叉病变诊断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传统诊断组有35颗患牙(17例患者,占36.8%)选择两项治疗方案,CBCT组则仅7颗患牙(5例患者,7.4%)选择两项治疗方案.有两项治疗方案时,均取偏保守治疗进行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63.2% (60/95)的患牙治疗方案相同,29.5%(28/95)的CBCT组选择治疗方案保守度低于传统诊断方法组;取偏侵袭治疗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其中86.3% (82/95)的患牙治疗方案相同,3.2%(3/95)的患牙CBCT组选择治疗方案保守度低于传统诊断方法组.结论:CBCT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根分叉病变的结构信息,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