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症
闭塞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665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四川东北部介入放射学学术年会、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等;闭塞症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成、刘芳、张培华等。
闭塞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665篇
占比:99.55%
总计:21762篇
闭塞症
-研究学者
- 高成
- 刘芳
- 张培华
- 包俊敏
- 周建
- 景在平
- 董健
- 袁良喜
- 叶建荣
- 唐烈
- 孙吉峰
- 张珊
- 王春喜
- 蒋米尔
- 陈丽华
- 不公告发明人
- 关井浩义
- 卢彦敏
- 吉本光男
- 吴义生
- 孙丽
- 张小明
- 张彦森
- 张柏根
- 张纪蔚
- 朱雯霞
- 李军
- 李强
- 李林
- 李涛
- 李秀娟
- 李维敏
- 李艳奎
- 林秀朗
- 梁卫
- 武庆娟
- 段志泉
- 王嘉桔
- 田盼盼
- 臧广生
- 谭雨晴
- 陆民
- 陈啸
- 陈恒文
- 高健
- 黄新天
- Myer.K
- YANGLi-Zhen XIEZhong-Ming SUNLing WUQiang CHBNHui-Qing YANGPei-Juan
- 严裕方
- 于会凤
-
-
刘赞;
李庆民
-
-
摘要:
目的:研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纳入的6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收集并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更多群众对该病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出现肢端坏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中,间歇性跛行占20.00%、静息痛占66.67%、行走困难占3.33%、肢体近端发黑占10.00%,本文60例患者中6例转诊至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另54例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临床病症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发红及肢体近端发黑等,经影响学诊断并对症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病症,促进患者康复.
-
-
陈萍
-
-
摘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发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 硬化累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最终引起肢体缺血, 其实是患者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该 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发病时患者硬化肢体 会出现发凉麻木的感觉,并且在行动时可看出异 样。治疗方式选择介入治疗,在目前的应用十分广 泛,因为该手段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在操作方 面十分简便,但是在围术期间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方能使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 目的,现报道如下。
-
-
孙云朝1;
郭娜2;
马云龙1;
葛建立1;
张欣1;
苏坤1
-
-
摘要:
目的:探究芪黄疽愈方对大鼠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流变的影响效果。方法:对60只成年大鼠给予高脂饮食进行建模,另选择60只健康饮食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确定建模成功后将高脂饮食6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西药组),分别给予芪黄疽愈方、西药治疗。12周以后去60只大鼠腹主动脉,测定血流变学各指标。结果:建模大鼠与正常饮食大鼠相比较,全血粘度各个指标均较高,治疗后中药组大鼠各项指标下降,且下降程度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性:P值>0.05。结论:芪黄疽愈方在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
智永怡;
娄展;
刘星亮;
岳秉宏
-
-
摘要: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自发性颅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其主要分支血管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和血管炎.目前出血型烟雾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出血型烟雾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
-
徐颖;
李清峰
-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三阶梯方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住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采用三阶梯方案治疗)和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0%、80.00%,组间比较,P<0.05.其中,研究组、对照组治愈、有效、无效分别为141例(70.50%)、33例(25.00%)、9例(4.50%)和47例(47.00%)、33例(33.00%)、20例(20.00%).研究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00%、26.00%,组间比较,P<0.05.其中,研究组2位患者因外伤后感染出现肢端坏疽,1例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3例发生脑梗塞,其余患者下肢血管病病情无发展;对照组肢端坏疽、死亡、脑梗塞分别13例、8例、5例.结论 三阶梯方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较佳,治愈率高,安全性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
秦丞
-
-
摘要:
目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股动脉、肱动脉进行实际穿刺治疗,同时利用导管向患者闭塞部位灌注尿激酶作为辅助作用来实现局部溶栓治疗,同时依据患者当前血管实际情况来进行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内支架植入术。通过手术治疗后,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已消失,8例并发血栓患者需要继续进行取栓手术。结果:手术治疗后,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已消失,8例并发血栓患者需要继续进行取栓手术。给予Fogarty导管取栓患者相应护理后,8例患者均已痊愈。结论:在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栓出现几率,进而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血栓复发有明显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
陈伟
-
-
摘要:
目的 对128排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该院选取了2014年6月-2016年6月所接收的6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128排CT冠状动脉的成像检测,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128排螺旋CT诊断后,其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70%、在50%~70%之间、以及<50%的特异性分为是96%、95%、93%;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70%、在50%~70%之间、以及<50%的敏感性分别是91%、95%、84%;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70%、在50%~70%之间、以及<50%的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7%、96%、9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70%、在50%~70%之间、以及<50%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89%、93%、76%.结论 通过采用128排螺旋CT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诊断,其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很高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预测值,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
白广生
-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用128排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该次该院就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开展研究分析,为患者使用128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根据检查的结果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诊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狭窄程度超过了70%的特异性是96%,敏感性是91%,阳性预测值是89%,狭窄程度50%~70%之间的特异性是95%,敏感性是96%,阳性预测值是93%,狭窄程度低于50%的特异性是93%,敏感性是95%,阳性预测值是76%.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128排螺旋CT诊断具有比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
朴龙
-
-
摘要:
目的:利用临床病例对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的中短期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裸支架疗法,而试验组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法,随后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中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后3、6、9、12个月时的通畅率别为95.2%、85.7%、83.3%、74.0%,手术后12个月ABI指数为(0.82±0.19).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6、9、12个月时的通畅度分别为90.5%、76.2%、2.0%、52.4%,手术后12个月ABI指数为(0.78±0.21);两组患者手术后3、6个月时的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9个月和12个月时的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法可作为治疗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法.
-
-
张础图;
骆文龙
-
-
摘要:
目的:对血管支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 2016年于我院介入科诊治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者治疗护理基础上采取血管支架介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并发症及踝肱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脑出血3.57%、静息痛3.57%、心血管并发症7.14%、脑梗死3.57%、跛行7.14%、截肢3.57%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排除死亡率),P< 0.05;观察组踝肱指数术后3个月0.92±0.13、6个月0.85±0.20、24个月0.84±0.18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相较于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