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自然

近自然

近自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68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7篇、专利文献35580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现代园艺、中国花卉盆景等; 近自然的相关文献由101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方莹、张文杰、米世雄等。

近自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7 占比:1.68%

专利文献>

论文:35580 占比:98.32%

总计:36187篇

近自然—发文趋势图

近自然

-研究学者

  • 赵方莹
  • 张文杰
  • 米世雄
  • 达良俊
  • 陈波
  • 任海
  • 刘锦红
  • 卞正富
  • 古小治
  • 叶姜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涛
    • 摘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用来解决我国的森林经营所面临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与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相比,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起源、特征、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差异以及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的发展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为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及提质增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悦; 陈瑜; 徐磊; 王小慧; 万路
    • 摘要: 为应对园林植物生态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土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依据生态建设应具有的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观(包括重现观、动态观和系统观),提出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即尊重植物生态规律,追求环境自然和谐与“植物友好”的同步实现,充分发挥本土植物的生态价值,构建近自然植物多样性群落。以此理念为指导,在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象公山景点开展近自然林融合配置理念植物群落示范地建设,结合梅岭风景区地带性和潜在性植被群落和树种,推出构建目标群落树种30种,采用异龄复层—常绿混交—灌木草本的植物配置方式,提出6种配置模式,为今后近自然林植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参考。
    • 郭雪艳; 达良俊
    • 摘要: 快速城市化伴随各类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疾病蔓延等城市问题,直接威胁着城市生态安全乃至人类生命健康。基于对"生态"一词源流与内涵的梳理,倡导汲取传统生态智慧,运用"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辨析和破解城市生态建设及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上海生态实践,通过营建以乡土植物和土著动物为主体的近自然型城市生命地标,创造健康安全且富有韧性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王睿; 朱玲
    • 摘要: 城市河岸带是城市水陆相互作用的生态空间,草本植物作为城市河岸带重要的植被类型,为调节微气候、驱动碳氧循环、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提供重要支持。现阶段,由于人工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方式存在瓶颈,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的可持续性和功能性较差。通过阐释草本植物群落对于实现城市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路径,明确其近自然的目标导向。在分析近自然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1)选择适应性较高的植物种类;2)混植多种可协同共生的植物;3)设计转译植物群落空间复层结构;4)设计转译植物群落物候动态变化。以沈阳浑河河岸带为例,初步提出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构建的实验研究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以期为中国城市河岸带、滨水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及可持续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 马秀英; 巩曼
    • 摘要: 特色小镇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文章以倪家营七彩丹霞小镇规划为例,探讨在传统规划的基础上引入近自然理念,以自然空间、人文空间、人文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三种形式设计风貌区,同时通过展现自然原貌的生态区域设计,为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理念。
    • 王敏; 宋昊洋; 朱雯; 汪洁琼
    • 摘要: 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 米世雄
    • 摘要: 文章以园林植物"近自然"土肥水管理技术为研究主线,阐明了其定义,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 马建
    • 摘要: 森林是生态之母、绿色之本、饮水之源、生命之摇篮,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离不开森林的庇佑和给予,保护森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是永恒的人类大计、人本大计、国家大计、区域大计、地方大计.在我国高度重视林业发展,通过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提升森林质量构建动力机制的当下,如何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新课题新任务新目标,成为林业系统备受热议的论题与实践探索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发展林业、提升森林质量,对于我国林业系统的每个单位每名职工说来,都是业之本分、人之责任,理当有计出计、有力出力,以个人看法,认同以"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理路的观点,并将之概括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理路的"三字经"和做以简要论述.
    • 任志丹
    • 摘要: 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营林生产实践中对"近自然营林"的理解,涉及到近自然营林的历史、现状和展望,重点从实施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近自然营林"的相关原则、目标、技术和方法.
    • 张隆隆; 朱晓华; 邢志军; 李海礁; 张晓辉
    • 摘要: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贫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往往呈现区域空间叠加分布的特点.以贵州某乡村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在构建对象要素的定量化、差异化评价标准体系基础上,开展乡村空间本底评价,全面发掘人文、工矿遗存、地质灾害等资源属性,结合当地特色植入生态产业,通过植物种植匹配环境色彩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的感官需求.基于自然恢复过程规律,以最经济的方式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当地脱贫致富的愿景.所开展的"重自然、聚人文、兴产业、少干预"的可持续、近自然的生态规划设计解析,对中国乡村走出一条生态路、旅游路、产业路、经济路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