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50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武夷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龙眼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等;荔枝蒂蛀虫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炳旭、董易之、姚琼等。

荔枝蒂蛀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3.8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504 占比:96.05%

总计:3648篇

荔枝蒂蛀虫—发文趋势图

荔枝蒂蛀虫

-研究学者

  • 陈炳旭
  • 董易之
  • 姚琼
  • 徐淑
  • 梁广文
  • 徐海明
  • 李文景
  • 全林发
  • 冼继东
  • 向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叶清; 陈艳艳; 陈春帆; 彭宏祥; 张树伟; 卢荣清; 李靖同; 刘红枫; 黄川; 丁峰
    • 摘要: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 周庆祥; 龚雪海; 张树飞; 徐丹丹; 张建繁; 曾亚妮; 乔方
    • 摘要: 为了给广东省深圳市荔枝产区荔枝种植户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荔枝蒂蛀虫的措施,通过捡取新鲜落果和采集成熟荔枝果实调查果实蛀虫情况和田间蒂蛀虫成虫情况,综合调查及分析深圳市2017—2020年荔枝果园荔枝蒂蛀虫发生及为害数据,总结深圳市荔枝蒂蛀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为有效防治荔枝蒂蛀虫提供数据依据.
    • 周成辉; 朱麟
    • 摘要: 为研究不同颜色灯光对荔枝蒂蛀虫的引诱效果,采用夜间室外布置灯光诱捕的方法进行成虫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在红、黄、蓝、绿、紫5种颜色的灯光中,绿色灯光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其次是蓝色灯光,然后是紫色灯光;在夜晚20:00-21:00采用绿色灯光诱捕的效果最好.
    • 姚琼; 全林发; 聂晶; 徐淑; 李文景; 董易之; 陈炳旭
    • 摘要: [目的]获得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5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基因CsinCSPs的全长序列,并解析除虫脲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荔枝蒂蛀虫卵总RNA,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5个Csin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Phyre2在线软件进行同源建模,用AutoDock软件对蛋白与农药分子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在除虫脲处理荔枝蒂蛀虫卵后这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荔枝蒂蛀虫卵中克隆了5个Csin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昆虫化学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其保守半胱氨酸位点排布模式均为C1-X6-C2-X18-C3-X2-C4,并分为了包含5个α?螺旋和6个α?螺旋的2个类群.软件模板分析表明,5个CsinCSPs蛋白的三维结构均由α?螺旋、β?折叠和卷曲环组成,且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CSP2的三维结构相似度最高.分子对接数据表明,5个CsinCSPs与2个菊酯类药剂分子结合亲和力最强,与除虫脲的结合力最弱.亚致死剂量除虫脲处理荔枝蒂蛀虫卵后,CsinCSP3和CsinCSP5分别在处理后6、24 h表达上调超过40余倍,48 h则表达下降.[结论]化学感受蛋白CsinCSPs可能参与农药胁迫下荔枝蒂蛀虫卵的解毒过程.
    • 全林发; 董易之; 徐淑; 李文景; 陈炳旭
    • 摘要: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 刘冬梅; 王凤英; 廖世纯; 古雅良; 伍国樑; 李彦彦; 涂海莲; 吕斌
    • 摘要: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越冬.了解其幼虫经历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助于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本研究于室内测定荔枝蒂蛀虫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10°C和15°C)处理1、3、5、7、10 d和15d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及其对蛹和成虫发育的影响.结果 表明,幼虫在5°C下处理1d、3d其存活率分别为48.54%和35.79%,分别为对照的1/2、1/3;10°C下处理7d存活率为41.75%,降为对照的1/2.幼虫在5°C下处理3d后蛹的存活率为45.95%,降至对照的1/2;10°C和15°C处理15 d降为31.11%和30.61%,约为对照的30%左右.幼虫历期在5°C处理3 d(8.14 d)、10°C处理5 d(8.43 d)和15°C处理7 d(9.32 d)时均可达对照的2倍.3种低温条件均造成荔枝蒂蛀虫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缩短.由此可见,冬春季5~15°C的低温会引起荔枝蒂蛀虫幼虫和蛹存活率显著降低以及不同虫态历期的异常变化,可导致荔枝蒂蛀虫的虫源减少.
    • 全林发; 李文景; 王凤英; 池艳艳; 董易之; 陈炳旭
    • 摘要: 为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性行为反应,初步筛选出该虫趋光性不同的光色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成虫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发特异性强且绿色高效的荔枝蒂蛀虫灯光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对比实验法,测试了荔枝蒂蛀虫雌蛾对9种供试光源的趋性行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夜间LED光照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交配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光反应率由高到低为:蓝(445~450 nm)>紫(400~405 nm)>红(655~665 nm)>蓝绿(475~480 nm)>橙(600~605 nm)>绿(515~520 nm)>黄(570~575 nm)>白(400~700 nm)>黑暗>紫外(365 nm),试虫对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光性,对7种单色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其中对黄光和白光的趋光率在50%以下.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夜间50 lx的LED黄光和白光持续照射能使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交配率由93.75%降低至50%以下,且产卵前期延长,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此外,夜间不同LED光源照射能抑制已交配荔枝蒂蛀虫雌蛾产卵活动,白光照射组的单雌日均产卵量降低程度最大,为50.71%,黄光次之(48.96%),蓝光最小,为38.06%.综上所述,荔枝蒂蛀虫雌蛾对LED白光和黄光的趋光性较弱,夜间适当的LED白光(400~700 nm)和黄光(570~575 nm)持续照射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和繁殖力,该结果对促进LED白光干扰防控荔枝蒂蛀虫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李文景; 全林发; 董易之; 姚琼; 徐淑; 陈炳旭
    • 摘要: 【目的】探索LED白光灯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田间控制效果,阐明田间利用LED白光灯有效控制荔枝蒂蛀虫发生危害的潜在原因,为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暗期,观察荔枝蒂蛀虫成虫在不同光照度处理下的移动、补充营养、静息、交配、产卵5种活动行为的变化,并记录雌蛾产卵量、卵孵化率和成虫寿命;通过对荔枝园成虫数量、果实新鲜着卵量及蛀果率的调查,评估LED白光灯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控制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5~10 lx的光照度显著抑制了成虫移动、交配和产卵行为;50~100 lx的光照度不仅显著抑制成虫的移动、交配和产卵活动,而且第一次交配和产卵的时间延迟3~4 d;当光照度增加到500 lx时,成虫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然而,夜间不同光照度对成虫寿命、卵孵化率等生物学特性无显著影响。荔枝园悬挂LED白光灯后,从第7天开始,灯光防控区无论是成虫数量、果实新鲜着卵量,以及蛀果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LED白光夜间能抑制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活动和繁殖,能显著降低该虫田间种群数量,并抑制成虫在果实上产卵,从而降低其危害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