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乘波体

乘波体

乘波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23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宇宙航行)、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89946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夏季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等;乘波体的相关文献由999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军、丁峰、刘珍等。

乘波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9946 占比:99.98%

总计:590080篇

乘波体—发文趋势图

乘波体

-研究学者

  • 柳军
  • 丁峰
  • 刘珍
  • 陈韶华
  • 刘传振
  • 白鹏
  • 尹治平
  • 杨军
  • 邓光晟
  • 符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颖川; 贺元元; 卫锋; 余安远
    • 摘要: 基于流线追踪的飞行器乘波前体设计和发动机进气道设计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一直是个难点。为了提高前体进气道整体的总压恢复和流量捕获性能,在前期飞行器乘波前体设计和进气道压缩面流线追踪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将整个基准流场分为激波压缩流场和等熵压缩流场,顺序组合,从前体激波、外压缩面到进气道内压缩面、反射激波直到喉道进行无缝连续地流线追踪,实现了全流面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横向三维曲面生成采用类似密切方法进行控制以实现全流面设计;纵向基准流场的构建由交叉推进特征线方法生成的激波压缩流场和反向Prandtl-Meyer流动生成的等熵压缩流场组合而成,只需输入前缘激波形状与进气道喉道出口约束;所有的控制曲线采用一种四次样条曲线进行描述。这是一种统一的基于内、外锥基准流场的前体进气道设计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可广泛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内外流一体化设计。
    • 贺旭照; 卫锋; 刘福军; 陈圣兵
    • 摘要: 发展了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和三维内转式进气道的一体化乘波体进气道设计新方法,给出了一个设计实例,评估了新型一体化前体进气道在典型状态下的流场结构和性能,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文中首先介绍并验证了基于最小阻力理论或其他优化方法的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的设计方法,然后介绍了内锥基准流场的设计过程,进一步介绍了流线追踪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同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并对一体化构型在设计状态下的流场结构和流动参数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符合预期。最后评估了新型一体化前体进气道在非设计条件下的性能,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压缩进气效率。这种新型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和三维内转式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技术,丰富了吸气式高超飞行器的一体化布局方案,可为后续吸气式高超飞行器一体化布局提供设计方法支撑。
    • 郑晓刚; 朱呈祥; 尤延铖
    • 摘要: 乘波体因优异的气动特性,被认为是突破现有“升阻比屏障”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的研究热点.针对常规单级压缩乘波前体压缩量不足的问题,基于局部偏转吻切方法提出一种多级压缩乘波体设计方法,实现了多道非轴对称激波的逆向乘波设计.通过引入多道非轴对称激波,可充分发挥乘波前体的预压缩效果,并为复杂外形条件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以基于非轴对称椭圆锥激波的两级压缩乘波体为例阐述了该多级设计方法,并在相同条件下设计了3种不同长短轴比的两级椭圆锥压缩乘波体.设计状态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黏条件下,该设计方法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与CFD结果基本一致,且对应气动力参数的最大误差仅为0.3%左右,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相较于两级圆锥压缩乘波体,长短轴比大于1的两级压缩乘波体拥有更好的压缩性能和升阻特性,但总压恢复系数和容积特性有所下降,而长短轴比小于1的两级压缩乘波体性能恰好与之相反.黏性条件下,此类乘波体的激波系结构变化不大,两道椭圆锥激波在底部截面基本相交,仍具备较佳的乘波特性.
    • 尤延铖; 郑晓刚; 丁晓婷; 汤祎麒; 朱呈祥
    • 摘要: 为改善常规乘波体布局的宽域气动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三维弯曲激波面的宽域变马赫数乘波体设计方法,其本质是将局部偏转吻切方法与“并联变马赫数”概念相结合,各流面内的设计马赫数不再保持不变,而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此提高乘波体的宽速域性能。该方法采用Bezier曲面直接指定所需三维激波形状,使得激波形状的选取更为灵活。结果表明,基于三维弯曲激波的变马赫数乘波体拥有更为均衡的气动与几何特性,更适于宽域飞行,且各流面内设计马赫数的离散单调性对此类乘波体性能有较大影响。相同条件下,马赫数7至12范围内设计的基于三维弯曲激波的变马赫数乘波体相较于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体具有更大的容积与更高的升阻比,但容积率有所下降。
    • 郭帅旗; 刘文; 张陈安; 王发民
    • 摘要: 乘波体的高升阻比优势使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中极具应用前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满足防热要求,乘波体前缘必须进行钝化处理,前缘钝化对乘波体气动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原始尖前缘最优乘波体并不能保证钝化后仍为最优.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研究了前缘钝化对不同构型升阻特性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前缘钝化会造成乘波体升力小幅度降低,阻力大幅增加,升阻比显著降低;其中钝前缘本身的波阻在阻力增量中起主导作用,而钝前缘本身的摩阻增加量与物面的摩阻降低量十分接近.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一种高效评估钝前缘乘波体气动力的方法,并结合遗传算法,开展了直接考虑前缘钝化影响的乘波构型优化设计研究,获得了钝前缘最优构型.通过CFD数值模拟对最优构型的气动力特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不同飞行高度、不同升力和不同钝化半径约束下,相比尖前缘最优构型,钝前缘最优构型宽度变窄,相同纵向位置处的后掠角增大,且升阻比显著提升.在M;=15,H=50 km,CL=0.3约束条件下,钝化半径R=10 mm的钝前缘最优构型设计点升阻比相比尖前缘最优构型提升量可达9.32%.
    • 罗世彬; 周嘉明
    • 摘要: 乘波体是一种典型的高速气动构型,由于高升阻比和均匀的下表面流动等特性使其成为机身/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理想构型。随着对乘波体设计方法的不断研究,提高乘波体在非设计条件下的气动性能,实现乘波体的宽速域飞行成为乘波体实用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将目前的宽速域乘波体设计方法分成变马赫数、多级组合和涡波结合3种类型,并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设计过程,分析了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 罗世彬; 周嘉明
    • 摘要: 乘波体是一种典型的高速气动构型,由于高升阻比和均匀的下表面流动等特性使其成为机身/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理想构型.随着对乘波体设计方法的不断研究,提高乘波体在非设计条件下的气动性能,实现乘波体的宽速域飞行成为乘波体实用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将目前的宽速域乘波体设计方法分成变马赫数、多级组合和涡波结合3种类型,并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设计过程,分析了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 孟旭飞; 白鹏; 刘传振; 李盾; 王荣
    • 摘要: 相比于传统乘波体外形,双后掠乘波体在保持高超声速良好性能的条件下能够提升乘波体低速气动性能,但其仍存在低速稳定性不好等缺陷.本文从密切锥乘波体理论提出给定前缘型线的乘波体设计方法,通过给定三维前缘型线分别生成具有相同平面投影形状的上反和下反机翼双后掠乘波体.使用CFD技术评估不同上下反程度外翼乘波体的低速性能,分析升阻特性以及流场涡结构特点.选取稳定性判据,研究上下反翼对纵向和横侧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机翼上下反对乘波体低速升阻特性影响较小;不同外形均为纵向静不稳定的,且俯仰力矩变化趋势比较类似,机翼下反可使气动焦点位置后移,提升纵向稳定性;机翼上反有助于提升乘波体的横向静稳定性,而下反则会下降;机翼上反可以提升侧向稳定性,且上反程度越大提升效果越明显;同时机翼上反使乘波体的偏航动态稳定性有明显提升,下反则会降低,影响程度与机翼上下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结果分析,说明通过机翼上下反改善乘波体低速稳定性是可行的,为乘波体在宽速域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的应用拓展了途径.
    • 罗世彬; 周嘉明; 王逗; 刘俊
    • 摘要: 为了避免两级入轨空天飞机两子级之间存在的激波干扰,提高两级在高速阶段的气动性能,基于锥导乘波理论提出了一种上表面部分融合的两级融合乘波气动布局设计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布局的气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乘波体距离基准锥轴线距离的增加会提高两级的升阻比,上表面后缘线二次项系数的增加使两级的最大升阻比提高,但对上面级影响较小,当组合体不变,上面级的最大升阻比随着半展角的增加而减小.下面级在低速飞行时,由于上表面的凹陷,比组合体拥有更高的升力系数,这表明上面级的分离将提高飞行器的升力特性,使下面级拥有更好的着陆性能.
    • 牛青林; 李强; 高文强; 张鹏军; 董士奎
    •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经受严重的气动加热效应,蒙皮具有较高的温度,具有强烈的红外光辐射效应,可作为目标探测与识别的辐射源。以类X-51A高超声速飞行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向建模技术获得了目标乘波体外形、结构尺寸和冲压发动机几何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飞行器巡航状态下的流场参数及蒙皮温度,分析了类X51-A飞行器在典型飞行工况下不同探测方向的红外辐射强度分布,可为类X-51A乘波体飞行器的光辐射以及目标探测、识别和攻防等技术提供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