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采样
自适应采样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1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488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机械工程、中国电力、电子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第26届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学术会议、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等;自适应采样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华、何炳蔚、刘惠义等。
自适应采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4883篇
占比:99.90%
总计:145026篇
自适应采样
-研究学者
- 王振华
- 何炳蔚
- 刘惠义
- 周俊华
- 宋一丁
- 宋海飞
- 德米特罗·鲁萨诺夫斯基
- 景晓军
- 李月波
- 王全海
- 王志鹏
- 穆俊生
- 苗加伍
- 贺渊明
- 贾文超
- 郭伟
- 陈号
- 侯秀敏
- 俞艳梅
- 傅智铭
- 刘献礼
- 吴仁炜
- 吴志垣
- 吴石
- 商国中
- 孙顺根
- 季成年
- 宋丹
- 张仁崇
- 张小红
- 张改杰
- 张著洪
- 徐冰
- 徐志玮
- 李岩
- 李振然
- 李智
- 杨燕罡
- 林晓梅
- 林申力
- 梁荣华
- 王丽秀
- 王仲
- 王文
- 石翠萍
- 范宜艳
- 边立健
- 邱桂中
- 郑昌文
- 郜小茹
-
-
颜韩;
汪伟;
崔金华;
代迪迪;
王汝佳
-
-
摘要:
针对传统Gmapping算法粒子数恒定导致在简单环境中运行速度缓慢,而在复杂环境中无法精确定位和建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采样算法(Adaptive Sampling,简称AS)。当二维激光点云波动量大于某个阀值时,增加采样粒子数,反之适当减少采样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合理利用系统资源,有效改善由恒定粒子数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此外,为了增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建图效果,将萤火虫算法(AF)与之相融合,利用AF的高聚集能力改善采样粒子的分布,进而提高滤波器的估计能力。在ROS平台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算法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定位建图效果,同时也有效缩短了其平均建图时间。
-
-
陈琼;
谢家亮
-
-
摘要:
针对传统重采样方法大多使用固定采样策略,无法根据模型的优化需求改变采样策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采样的不平衡分类方法(ASIC)。该方法根据分类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动态调整训练集上不同类别样本的采样概率,使不同类别的采样概率由当前分类模型的需求动态决定;同时,该方法对少数类给予额外的关注,在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少数类赋予更大的采样概率,以弥补少数类本身样本数量不足对分类模型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分类模型对少数类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使用ASIC方法训练的分类模型的平均类准确率和召回率的几何平均值均比对比方法更好,且数据分布越不平衡,ASIC方法的优势越明显。
-
-
吴恩奇;
汪国阳;
杨振国;
段汝良
-
-
摘要:
为了准确分析旋转设备振动信号0.5倍频、基频与多倍频的相关参数,基于高速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和数字信号处理(DSP)平台,运用线性插值重采样方法,实现了旋转设备振动信号的自适应采样,并将采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振动信号频谱分析参数。针对实际工业应用,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拓宽信号频率范围。通过搭建硬件平台,在DSP内部以模拟信号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设计能够准确定位所需分析信号的频率,计算所得幅值相对误差在±0.3%。
-
-
孙永明;
杨进
-
-
摘要:
大数据的类别不平衡与维度爆炸问题严重影响着算法的预测效率和分类精度。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插值与特征压缩的大数据分类方法ASE-RFXT。改进ADASYN(adaptive synthetic sampling approach)的插值中心,减少了噪声的引入,改善了少数类样本的分布。改进ReliefF(特征权重法),并将它与集成算法XGDT(extreme gradient dart tree)结合对特征进行并行加权,减少了权重受异常值的影响,使得评估更加准确。利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过滤低权重冗余特征,以XGDT的分类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SFS(sequential forward selection)压缩特征。实验结果表明ASE-RFXT方法可以降低特征维度,节约训练时间,提高不平衡小样本数据的分类精度。
-
-
朱国树;
邵亚会
-
-
摘要:
文章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替代复杂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基于加权抽样和动态距离约束的自适应采样策略,建立一种颤振可靠度分析方法。基于全模态理论建立参数化颤振临界风速分析有限元模型,并将试验设计生成的样本代入有限元模型求解得到训练集,进而构建RBF模型;通过定义的自适应采样策略,在迭代过程中不断从蒙特卡洛(Monte Carlo,MC)方法生成的样本中筛选出失效面附近的样本点添加至训练集,重新训练RBF模型直至满足收敛要求,并基于该RBF模型和MC样本直接计算得出颤振失效概率。通过2个经典数值算例对文中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其自适应随机采样策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能够大幅减少海量有限元模型运算带来的计算耗费,并降低功能函数的高维非线性和非显性带来的计算复杂度。
-
-
欧阳旭宇;
常海超;
刘祖源;
冯佰威;
詹成胜;
程细得
-
-
摘要:
为了解决船型优化中仿真计算复杂耗时的问题,基于自适应采样的近似模型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基于Kriging近似模型和留一法误差,发展了一种基于均匀设计的最大熵自适应采样方法.通过与基于增量拉丁超立方方法进行对比,所提方法得到的自适应样本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其全局近似模型精度更高.将所提方法应用于S60的船型优化中,很好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张栩阳;
姚韵楚;
石悦;
佟鑫;
梁昕语;
童薪宇;
刘爱华;
陈端端
-
-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和致残率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临床对基于影像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的疾病诊断策略提出了迫切需求,其中血管及病灶的精准分割是其重要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多结构分割框架,利用血管先验灰度特征建立了自适应的数据采样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基于Dense机制的深度网络模型实现血管分割。本文收集了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分布:54.7±12.7岁,75名男性)的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影像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相比于原空间采样和图像压缩方法(平均Dice相似性系数:0.829和0.780),自适应采样方法可以明显提升血管分割的精度(平均Dice相似性系数:0.858);与经典的3D UNet、SegNet和DeepLabV3+网络相比(平均Dice相似性系数:0.854,0.824和0.800),基于Dense机制的网络能够利用更少的计算资源实现更优的分割效果,对于不同位置和大小的动脉瘤也表现出良好的分割鲁棒性。
-
-
殷小亮;
钱承
-
-
摘要:
针对复杂模型近似处理的问题,提出自适应采样结合曲面曲率的全局近似方法.采用自适应设计域分割采样方法获取新增采样点,逐步提高源模型的响应面近似模型精度.引入判定响应面近似模型精度,提出利用几何方法计算曲面曲率,并结合启发式直接搜索算法(DIRECT)搜索响应面模型上的最大曲率点及设计域最佳分割位置.所提方法可以运用于其他响应面模型,并适合用于大设计域、大数据源模型的近似处理.函数源模型及复杂电动车模型的近似处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
-
郭剑;
韩崇;
施金宏;
薛浩天;
孙力娟
-
-
摘要:
为解决无线多媒体传感网存在的网络能耗高、节点性能低以及存储空间小等问题,结合WMSNs的特点引入压缩感知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域稀疏采样的分布式多媒体传感网图像压缩算法.该算法考虑多传感器节点的协作性,实现了图像在傅里叶域上的分块自适应压缩采样与传输.通过公开图像数据集中与现有的其他分布式压缩感知算法的仿真对比实验,表明了所提算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重构误差、提高重构图像的质量,而且能更好地适合WMSNs网络低能耗的应用要求.
-
-
张康;
陈建平
-
-
摘要:
针对具有渐进最优性的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在面对高维、复杂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寻路效率低、收敛速度缓慢的问题,在RRT*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采样空间自调整的渐进最优快速扩展随机树(AS-RRT*)无人机(UAV)航迹规划算法.该算法可以自适应调整采样空间,进而引导树更为高效地生长,而这些主要通过有偏采样、节点筛选和节点学习这三种策略来实现.首先,在采样空间中定义向光和背光区域来进行有偏采样,而向光和背光区域的概率权重由当前扩展失败率决定,从而保证算法在搜索初始航迹时同时具有探索性和方向性;然后,在完成初始航迹的搜索后,算法就开始周期性地筛选节点,高质量的节点作为学习样本来产生新的抽样分布,质量最低的节点在算法达到最大节点数量后被新节点替代.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下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采样算法固有的随机性,而且相较于传统的RRT*算法,该算法在相同环境里使用了更少的寻路时间,在相同时间里生成了更低代价的航迹,且在三维空间里的改进更为明显.
-
-
-
伍潇潇;
梁晓辉
- 《第七届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给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采样距离场的点数据构造方法。本方法利用自适应采样距离场(简称ADFs)在表示物体模型精度和存储开销两方面的优势,将基于三角网格表示模型转化为距离场表示,并采用八叉树对采样距离场进行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然后通过细分方法从距离场中提取出不同层次细节的基于点的模型表面数据,最后使用表面溅射的方法进行交互绘制。实验表明,本方法可以较好的应用于PDA等移动终端上模型的表示和绘制。
-
-
-
-
刘志伟;
陈如山;
徐侃
-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样条插值方法,用于快速求解三维电大尺寸目标的单站RCS.这种基于样条的采样方法结合了三次样条插值技术和自适应策略,能够准确地估计目标的单站RCS曲线.插值算法中需要的不等间隔采样点由一种由粗到细的多分辨策略产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地逼近真实的结果。与其它传统的插值方法比较,该方法的计算开销更小。
-
-
刘志伟;
陈如山;
徐侃
-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样条插值方法,用于快速求解三维电大尺寸目标的单站RCS.这种基于样条的采样方法结合了三次样条插值技术和自适应策略,能够准确地估计目标的单站RCS曲线.插值算法中需要的不等间隔采样点由一种由粗到细的多分辨策略产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地逼近真实的结果。与其它传统的插值方法比较,该方法的计算开销更小。
-
-
刘志伟;
陈如山;
徐侃
-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样条插值方法,用于快速求解三维电大尺寸目标的单站RCS.这种基于样条的采样方法结合了三次样条插值技术和自适应策略,能够准确地估计目标的单站RCS曲线.插值算法中需要的不等间隔采样点由一种由粗到细的多分辨策略产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地逼近真实的结果。与其它传统的插值方法比较,该方法的计算开销更小。
-
-
刘志伟;
陈如山;
徐侃
-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样条插值方法,用于快速求解三维电大尺寸目标的单站RCS.这种基于样条的采样方法结合了三次样条插值技术和自适应策略,能够准确地估计目标的单站RCS曲线.插值算法中需要的不等间隔采样点由一种由粗到细的多分辨策略产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地逼近真实的结果。与其它传统的插值方法比较,该方法的计算开销更小。
-
-
刘志伟;
陈如山;
徐侃
- 《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样条插值方法,用于快速求解三维电大尺寸目标的单站RCS.这种基于样条的采样方法结合了三次样条插值技术和自适应策略,能够准确地估计目标的单站RCS曲线.插值算法中需要的不等间隔采样点由一种由粗到细的多分辨策略产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地逼近真实的结果。与其它传统的插值方法比较,该方法的计算开销更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