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肾阴

肾阴

肾阴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9110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环球中医药、陕西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肾阴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陈冠卿、陈洪波等。

肾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1.20%

专利文献>

论文:9110 占比:98.80%

总计:9221篇

肾阴—发文趋势图

肾阴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冠卿
  • 陈洪波
  • 崔海霞
  • 王芳
  • 陈洪涛
  • 万龙
  • 叶明伟
  • 孙思远
  • 张福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浩; 任凯; 邓楹君; 赵明; 郭俊; 赵丰; 王福; 张继伟
    • 摘要: 津液是人体一切水液的统称,可营养、润泽体内组织器官,是影响精液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津液亏虚日久亦可累及于肾,暗耗肾阴,使肾精化生无源。基于生津养阴、滋补肾阴等治法治疗男性不育症越来越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笔者团队基于“津液养精”理论,认为精液一定程度上是津液的表现形式。津液一方面是精液生成的重要精微物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涵养肾阴,进一步荣养精液。然而众多医家应用滋阴生津之品时可能存在滋腻碍胃、阻滞气机等顾虑,或因患者虽有阴津不足而兼夹湿热、血瘀等标实之证,冒用滋阴生津之品也可助邪,导致在处方应用上存在局限。笔者认为,增液汤是养阴生津的代表方,以其为基础方可应用于阴津不足型不育,而又因其泻火不伤正、补阴不滋腻的特点也可用于治疗多种虚实夹杂证候。治疗过程中结合病因病机及相关症状表现,增液汤的药物组成配伍和用量也有差异。本文对增液汤应用要点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参考。
    • 王浩浩; 孟繁超; 王继升; 徐洪胜; 李海松
    • 摘要: 男性少弱精子症是男科临床上的疑难病,本文基于李海松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男性少弱精子症的核心病机总结为“肾虚血瘀”,主张以“补肾活血”为男性少弱精子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肾精不足、血虚不化者,以填肾精、益精血为主,方选中和种子丸加减;肾气亏虚、血运不行者,以补肾气、运气血为主,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耗伤、血枯不荣者,以滋肾阴、养阴血为主,方选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衰、血瘀不畅者,以温肾阳、行瘀血为主,方选右归丸加减,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减变化,希望能够为临床男性少弱精子症的诊治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 摘要: 失音概述失音是指神清而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中医学称“暴喑”。多由风寒或风热火毒等邪犯喉,肾阴虛、肺虚气弱,或神情失调、气机呆滞等所致。常见于喉喑、喉癣、气厥、喉息肉、白喉、子喑等病中。
    • 于大君
    • 摘要: 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夏季湿气去而秋季燥气来,肺气通于天,秋月燥胜,人易病秋燥,出现咽干、口干、皮肤干、干咳少痰等。人们常说,秋季应养肺润肺,的确如此。那么秋季是否只需养肺,与肾无关?《内经·灵枢·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的五行中,肺为金,肾为水,金水相生,肺阴与肾阴密不可分养肺阴需要同时养肾阴
    • 冯其茂
    • 摘要: 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冬季寒气偏盛,阳气相对不足,寒气凝滞,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肌缺血,使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衰、脑梗、脑出血等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病死率亦急剧上升。在中医五行对应关系中,心为火、主阳,肾为水、主阴,肾阴需要心火温煦,冬季养生事关每个人,先从养心开始,顾护心阳、畅通血脉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 侯雪峰
    • 摘要: cqvip:墨旱莲又名“醴肠”“旱莲草”,为菊科植物鳢肠干燥地上部分。据《本草纲目》记载:“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称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其言可“乌鬓发,益肾阴”。多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 蒋啸; 郑旭锐
    • 摘要: 肾气、肾精、肾阴、肾阳共同构成了中医学"肾"的概念。而肾气、肾精、肾阳、肾阴的概念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肾阴、肾阳概念的产生晚于肾气、肾精,并且受到彼时盛行的理学影响颇深。肾阴、肾阳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修正《黄帝内经》《难经》相关理论的不自洽,又适逢其会地成为了景岳学术观点嬗变的滥觞。景岳之"真元论""大宝论"使右归思想日趋完善,也为景岳创制右归丸奠定了理论基础。
    • 邹明江
    • 摘要: 六味地黄丸最关键的作用便是滋阴补肾,成分主要包括: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以及丹皮。六味地黄丸对于各种肾阴足、腰膝酸软、耳鸣、遗精,虚火炎导致的晕目眩等症状均可进行治疗,当前六味地黄丸也作用于防病保健层面。1、六味地黄丸的由来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良药和名方,名字取自《小儿药证直诀》。现在的六味地黄丸由六味中药构成,但早期为八味地黄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后由宋代一位专治儿科的名医,将附子和桂枝从八味地黄丸当中去除,用于对小儿先天不足以及发育迟缓等症状的治疗。
    • 董洪涛
    • 摘要: 山东人所说的地瓜就是红薯,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从中医角度讲,地瓜有药食同源的功效。《本草纲目》赋予地瓜四种功效:第一是益气力补虚乏,第二是健脾胃,第三是强肾阴,第四是助通便。“地瓜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作薯粮,使人长寿少疾。”《陆川本草》说,地瓜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当代《中华本草》说地瓜:“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 卢珊; 张国胜
    • 摘要: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在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时,注重从脾论治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从脾与津液的关系,脾与瘀血的关系,脾与肾阴的关系论治干燥综合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