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好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的相关文献在201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专利文献36070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等; 美好生活需要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陈、廖小琴、本刊编辑部等。

美好生活需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0.93%

专利文献>

论文:36070 占比:99.07%

总计:36409篇

美好生活需要—发文趋势图

美好生活需要

-研究学者

  • 彭陈
  • 廖小琴
  • 本刊编辑部
  • 李立清
  • 江维国
  • 贺汉魂
  • 严兴文
  • 习近平
  • 冯晓婷
  • 刘新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洁贤; 周结友
    • 摘要: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视角,阐述、概括我国全民健身领域需求变化的主要表征、供给发展的困境及其化解矛盾的策略.研究认为:①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全民健身领域需求侧方面提出了"创新化、智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新要求;②全民健身领域供给侧由于"有效供给不充分、发展点面不平衡"的发展困境,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产生抑制作用;③在推进全民健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以完善"多元主体治理体系"为突破口、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和人才结构、加强"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化解新时代全民健身领域的供需矛盾.
    • 季琼雨
    • 摘要: 师德建设不仅要依赖外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更有赖于师德建设主体——教师自觉的内驱力。教师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师德建设内驱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对师德建设内驱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切实增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要进一步满足教师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增强师德建设内驱力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满足教师的尊严需要,为增强师德发展内驱力充分蓄势;全力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为师德发展注入最强内驱力。
    • 化锚
    • 摘要: 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中内含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性,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理论渊源。其次,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相互溶融,以“人的需要”为视角对生态生产力理念做深入解读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最后,保持生态生产力生机与活力的现实路径,一是要创新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形式,二是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三是要积极提升生态科技的撑持强度。
    • 摘要: 为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幸福河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和新要求,水利部修订出台《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4月15日起施行。《办法》共分6章35条,包括总则、规划与建设、申报与认定、运行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了新增、完善和调整。
    • 杨敏; 褚世伟
    • 摘要: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期待的过程中,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彭陈; 李玉竹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主要历经了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4个阶段,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在百年行进中,中国共产党在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理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根本宗旨;秉持求实创新精神是科学态度。
    • 彭陈
    • 摘要: 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的不足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新时代背景下厘清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境遇,是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议题。通过尊崇高尚道德、铸造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生产文化精品等路径,增强人民群众对丰富美好精神生活及社会理想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 邱吉; 钟思雨
    • 摘要: 建党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引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形成“目标引领”“问题导向”“规划赋权”“精神激励”“制度依托”的引领经验。通过聚合不同时期社会最大公约数,规避需要的负面倾向,顺应需要的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以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为牵引,鼓励人民创造满足需要的手段,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合理运用规划,生成美好生活的价值图景,推动需要有条不紊地实现;构建精神谱系,发挥激励作用,满足与发展精神需要;坚持制度建设,邀请人民参与到政治过程中,保障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持久性。这一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又是形成中国式生活模式的最佳确证。
    • 张保伟; 汤茂玥
    • 摘要: 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展开。虽然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在其根本的意义上,都是为了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建立在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导致生态危机扩大,从而严重阻遏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不仅以自觉的发展规划规避环境问题的困扰和伤害,还将人类文明提升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境界,在满足人类更为丰富的需要的同时,也给人类的需要做出规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的需要满足为着眼点,以需要的改变和合理化为手段,促进人类需要结构的变化。
    • 李寅; 叶林; 刘志; 袁媛; 廖绮晶; 朱倩琼; 何灏宇; 吴金群; 骆嘉威; 朱文婷; 颜学勇; 李宏伟
    • 摘要: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八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提出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的新要求。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一老一小”服务项目专栏中专门部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这是“十四五”时期落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的重要举措。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这对于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笔谈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国内外实践、社区规划设计以及公共空间供给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以飨读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