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缺陷
绝缘缺陷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153324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东北电力技术、电工技术、电力安全技术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测试技术及仪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与故障诊断技术学术交流会等;绝缘缺陷的相关文献由1749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勇、江秀臣、盛戈皞等。
绝缘缺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3324篇
占比:99.81%
总计:153617篇
绝缘缺陷
-研究学者
- 钱勇
- 江秀臣
- 盛戈皞
- 徐林峰
- 杨翠茹
- 林一峰
- 欧小波
- 许永鹏
- 舒博
- 郑晓光
- 何宏明
- 刘平原
- 姚森敬
- 彭向阳
- 陈孝信
- 夏荣
- 张晓星
- 杨海涛
- 李文杰
- 冯新岩
- 刘亚东
- 唐炬
- 宋辉
- 朱太云
- 汪隆臻
- 王鑫
- 罗林根
- 丁津津
- 仇茹嘉
- 何开元
- 张静
- 朱宁
- 李成榕
- 李远松
- 汪玉
- 王刘芳
- 王小明
- 秦雪
- 罗亚桥
- 罗俊华
- 胡世骏
- 蒋晓娟
- 贾勇勇
- 赵健康
- 赵科
- 赵龙
- 郑国强
- 郑建
- 陈健
- 陈凡
-
-
翟文杰;
魏旭刚;
王智;
马明;
李介普;
刘盛琨
-
-
摘要:
介绍了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结合某供电公司现场检测案例对3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特高频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适用于开关柜绝缘类缺陷的现场检测。当对开关柜进行局部放电检测时,建议侧重特高频检测。
-
-
胡新宇;
朱辉;
陈新岗
-
-
摘要:
为研究气隙、受潮缺陷导致的交联聚乙烯电缆接头绝缘劣化机理,以10 kV单芯XLPE电缆接头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接头有限元仿真模型,阐述了无缺陷、气隙缺陷、受潮缺陷及两种缺陷同时存在的复合缺陷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及空间位置的气隙缺陷在轴向、径向的电场强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缺陷的存在会造成接头场强的畸变,其中受潮缺陷的畸变程度最大。气隙缺陷的场强分布受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的影响,同一缺陷的距离r与最大场强成反比;保持径向尺寸A不变,轴A/B越大,空腔内部的电场强度越小;保持横向尺寸B不变,场强与径向长度成反比;与单气隙缺陷相比,径向分布与横向分布的双气隙缺陷均会影响电场分布,且影响趋势相反。受电场应力作用,缺陷将在高场强区域扩张,进一步导致绝缘系统失效。不同类型缺陷对接头温度分布的影响不同,主要集中在主绝缘部分。研究结果可为电缆接头的绝缘缺陷检测及缺陷类型判断提供理论参考。
-
-
肖豪龙;
臧欣;
梁文武;
欧阳帆;
徐松
-
-
摘要:
二次电缆是连接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关键桥梁,其绝缘会影响二次设备动作的可靠性。通过实地取样解剖事故电缆,发现二次电缆绝缘缺陷原因是电缆头破损、潮气入侵、材料与结构缺陷和运检管理缺陷,并给出技术解决方案。
-
-
-
池震霆
-
-
摘要:
针对绝缘缺陷识别过程中受到数据集合体积限制,导致识别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较弱,提出基于GK模糊聚类的电力系统内部绝缘缺陷智能识别方法。考虑电力系统内部绝缘缺陷导致的放电现象,将绝缘缺陷位置产生的合成电场的变化作为特征并提取出来,利用GK模糊聚类算法处理提取的特征,构成不同层次的特征向量,使用特征向量构建层次分类树,逐层识别每一节点的特征向量,实现电力系统内部绝缘缺陷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GK模糊聚类的电力系统内部绝缘缺陷智能识别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扰动识别能力强,识别前后对电力系统的负荷影响小,该识别方法的整体适应能力得到了提升。
-
-
孙抗;
轩旭阳;
刘鹏辉;
赵来军;
龙洁
-
-
摘要:
在电缆局部放电模式识别过程中,传统人工特征提取依赖特定领域的知识及经验,特征选择和优化工作量较大。针对该问题并为了避免非均衡小样本数据下分类器的过拟合,文中提出了一种在小样本的情况下基于CNN-DCGAN的电缆局部放电模式的识别方法。利用滑动时间窗将局部放电时域信号转化为二维图像信息,构建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在原始数据集的基础上进行样本增强,将原始样本和增强样本作为系统输入,构造卷积神经网络,利用其非线性编码器自动提取局部放电特征,并通过Softmax层训练特征分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人工特征,基于自动特征提取的CNN分类器识别准确率提高了4.18%。相较于原有数据集,基于样本增强数据集的系统识别准确率提高了3.175%。
-
-
赵宣翔;
杨昊;
曹雯;
李亚伟;
张昊天;
范华峰
-
-
摘要:
为探究高声衰减且较薄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内部气泡与裂纹微小缺陷对超声回波幅频特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室温硫化硅橡胶绝缘材料内部微小缺陷超声检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多种形态下微小缺陷的超声回波幅频特性及超声波传播过程,定义了气泡与裂纹缺陷的分界点。基于超声脉冲回波法对微小气泡与裂纹缺陷进行了超声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裂纹缺陷相比于气泡缺陷具有较强方向性,在0°~30°之间回波幅值变化明显,可通过小角度检测来区分气泡与裂纹缺陷;当缺陷尺寸一定时,气泡缺陷在短长轴比0.2~0.4之间发生状态转换变为裂纹缺陷。该研究对开展防污闪涂料内部缺陷检测工作以及后续绝缘微小缺陷检测装置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
-
金宇;
杨进;
吴尉民;
周涛
-
-
摘要:
本文对脉冲电流法相关情况浅谈后,明确了全过程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对电缆绝缘缺陷影响因素加以研究,对电缆绝缘缺陷全过程检测方法进行刍议,能够实行全过程电缆绝缘缺陷检测,以便促使电缆运行正常。
-
-
何清;
邓万婷;
王伟;
胡丹晖;
刘帆;
胡然
-
-
摘要:
通过研究在GIS内部金属突出物、自由导电微粒、绝缘子表面污秽和绝缘子外气隙四种典型局部放电故障模型下SF_(6)气体分解产物与故障能量、故障类型三者间的关系。提出利用SO_(2)F_(2)、SOF_(2)、SO_(2)、CF_(4)、CO_(2)5种SF_(6)气体分解的典型特征故障气体的种类、比值判断GIS故障类型的方法,提出利用有效产气速率RRMS与每秒平均放电量QSEC关系来判断放电程度及故障类型的方法。4种故障缺陷模型下,SOF_(2)都是检测到的主要分解产物。在相同放电电压下,4种故障缺陷模型中生成的气体总量顺序是,金属突出物>绝缘子表面污秽>自由导电颗粒>绝缘子外气隙,产生气体总量大小与施加电压大小成正比。相同故障能量下,金属突出物各特征气体产生的速率最快。CO_(2)和CF_(4)气体的占比大小可以反应故障是否涉及固体绝缘介质。
-
-
田晓云;
范永强;
艾博;
李智辉;
王祥
-
-
摘要:
针对某500 kV变电站在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避雷器绝缘缺陷,通过对比避雷器出厂试验、交接试验及巡检例行试验数据,初步判断为避雷器受潮.返厂对避雷器解体后,对防爆板、内部芯体、主要部件外绝缘筒进行了检测,发现明显放电痕迹,对内部芯体单元进行绝缘试验,最终判断为生产工艺问题导致避雷器内部严重受潮,引发其内部树枝状放电.对此提出加强对新投运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等预防措施.
-
-
-
Yan Youxiang;
严有祥;
Fang Xiaolin;
方晓临;
陈朝晖;
张伟刚;
陈日坤;
林智雄
- 《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单芯电缆护层绝缘缺陷所导致的环流问题,给运维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110kV高压输电线路电缆护层绝缘缺陷判据进行研究,研究了护层电流的机理,对电缆护层电流进行了理论推导计算,确立了单端接地方式下以护层电流作为判据参数,交叉互联接地方式下以护层电流与负荷电流的比值作为判据参数.在厦门市110kV高压输电线路上进行了电缆故障模拟试验.通过分析护层保护器损坏、金属护层多点接地、交叉互联换位失败、绝缘接头失效、同轴电缆被破坏多种故障状态下护层电流和护层电流与负荷电流比值的变化特征,分别设计出两种接地方式下的故障报警判据和故障特征判据,用于判断护层绝缘状况,为电缆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状态评价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
-
-
-
王雪梅
- 《陕西省电网节能与电能质量技术学会2017年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基于一起调匝型滤波电抗器现场投运过程中发生调匝线圈对底部星型架放电的案例,分析、总结得出调匝型电抗器的进出线端子不能互换,必须严格遵循从主线圈接入、副线圈接出的原则.同时因电抗器出厂试验的绕组过电压试验能够很好的反映电抗器的绝缘缺陷,应重视此试验,并加强对绕组过电压试验结果和判定方法的经验积累.
-
-
TAO Feng-bo;
陶风波;
WANG Ning-hua;
王宁华;
ZHAO Ke;
赵科;
JIA Yong-yong;
贾勇勇
- 《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GIS设备在交流耐压试验通过后,在投运阶段和运行阶段发生闪络的事故时有发生.本文以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1100 kV GIS为对象,建立了特高压GIS现场冲击耐压试验系统的仿真计算模型,对特高压GIS现场冲击耐压试验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开展了现场应用,得到以下结论:特高压GIS设备现场标准雷电冲击试验能够有效暴露GIS设备中的尖刺、颗粒物等绝缘缺陷,与现场交流耐压试验形成互补。现场采用单间隔或者两间隔并联试验的方式,波形上升时间和过冲系数理论上可以满足要求;采用两间隔串联或者三间隔试验方式时,无法满足标准雷电波形参数要求。现场采用GIS单间隔加压的试验方式时,冲击电压波形质量高,但加压次数多,试验工作量大;采用多间隔同时加压的试验方式时,冲击电压波形质量将降低,甚至不满足标准雷电冲击波形要求,但加压次数少,试验效率高。
-
-
-
-
-
LI Xun;
李勋;
ZHANG Hong-zhao;
张宏钊;
HU Yuanchao;
胡元潮;
Yiren Tutai;
伊仁图太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高压设备因绝缘缺陷发生电晕放电时,设备表面会辐射出紫外光,利用紫外成像技术可以检测电晕放电位置与放电强度并判断高压设备的绝缘缺陷.紫外成像仪利用“光子数”表征放电强度,由于环境噪声干扰,“光子数”特征量并不准确,有时甚至误差很大.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电晕放电状态,本文提出基于C-V水平集模型提取图像特征量来表征电晕放电特性的新方法.首先引入C-V水平集模型对紫外图像进行分割处理,然后根据提取出的放电区域和区域边界点坐标,定义了光斑面积、边界周长、长轴、短轴等参数来评估放电状态,给出了干扰因素的修正方法.最后,通过变电站绝缘子外表面放电的紫外图像C-V模型运算实例,说明该计算方法能在不进行图像滤波预处理的情况下,精确分割出放电区域,自动化程度高,且对不同背景的紫外图像适应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