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交换
纠缠交换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248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湖南科技学院学报、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年中国通信国际会议、中国通信学会国防通信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现代通信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等;纠缠交换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天语、裴昌幸、张仕斌等。
纠缠交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2485篇
占比:99.83%
总计:72610篇
纠缠交换
-研究学者
- 叶天语
- 裴昌幸
- 张仕斌
- 昌燕
- 聂敏
- 温巧燕
- 朱甫臣
- 王菊霞
- 杨光
- 蒋丽珍
- 杨宇光
- 谢常德
- 郑涛
- 于立志
- 刘晓慧
- 张焱
- 张蕾
- 杨志勇
- 林崧
- 查新未
- 潘庆
- 苏晓龙
- 赵楠
- 阎毅
- 关振宇
- 刘丹
- 刘岳启
- 刘建伟
- 吴军
- 吴怡婷
- 周小清
- 夏云杰
- 夏佳凡
- 姜敏
- 娄小平
- 安毓英
- 宋秀丽
- 尚涛
- 常泓
- 张权
- 张琨
- 强稳朝
- 徐建坤
- 方盛晖
- 易运晖
- 朱畅华
- 权东晓
- 李洪才
- 李珂
- 李雪杨
-
-
林崧;
常泓
-
-
摘要:
提出了一个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安全多方求和协议,该协议允许多个参与方安全地计算其秘密数据的和.在该协议中,引入了一个半可信的第三方来帮助这些相互不信任的参与方实现这个安全任务.利用d级cat态和Bell态的纠缠交换,在参与者和半可信第三方之间安全地传输信息.最后,安全分析表明该协议对几种常见攻击的安全性,在理论上是安全的.
-
-
何业锋;
狄曼;
庞一博;
岳玉茹;
李国庆;
刘继祥
-
-
摘要:
针对已有互认证量子密钥协商协议需要可信或者半可信第三方参与造成的步骤繁琐且通信量大的问题,基于Bell态和其纠缠交换性质提出了一个新的两方量子密钥协商协议。该密钥协商协议无需可信或者半可信第三方的参与,就能实现参与者之间的身份互认证和公平的密钥协商,因此降低了协议的通信复杂度。安全性分析表明,该互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能保证身份认证过程可以抵抗假冒攻击,密钥协商过程能抵抗外部攻击和参与者攻击。另外,与已有互认证量子密钥协商协议相比,该协议的量子比特效率较高,且其量子态制备和测量用现有技术更易实现。
-
-
衣学喜;
沈宏志;
王林成
-
-
摘要:
1964年,爱尔兰数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根据隐变量理论推导出了2个粒子系统的测量结果应该满足的不等式关系和所涉及的测量基本逻辑.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分别从实验上证伪了该不等式.贝尔不等式的证伪宣告了隐变量理论的终结,展示了量子纠缠的奇特性质.为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这3位科学家.本文概述了量子纠缠的概念和贝尔不等式的推导,介绍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并展示了量子技术的可能应用.
-
-
常泓;
吴怡婷;
林崧
-
-
摘要:
利用纠缠交换中结果态和初始态之间存在的关系,提出一个基于Bell态的高效量子安全多方求和协议。该协议中,一个半可信第三方负责制备Bell态作为信号载体,并将这些载体粒子分发给参与者。随后,参与者根据其私密数据选择相应的局域幺正算子,对载体粒子进行编码操作。最后,参与者对其手中的粒子进行Bell基测量,半可信第三方就可以利用粒子初态和测量结果计算出求和结果。对协议中常见的外部和内部攻击的安全性分析表明所提协议在理论上是安全的。
-
-
-
-
-
-
张蕾;
杨洁
-
-
摘要:
文章利用V-型三能级原子与双模腔场双光子共振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纠缠交换的方案制备最大纠缠态,此方案不需要Bell基测量,只需对单个原子进行测量,就能实现初始没有直接相互作用的原子与腔场之间产生纠缠,合适选择原子与腔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可获得具有最大保真度以及成功几率的最大纠缠态,另外,还讨论了该方案的实验可行性.
-
-
张蕾;
郝丹辉;
强稳朝
-
-
摘要:
文章利用一对处于纠缠态的(Ⅲ)-型三能级原子与一对处于纠缠态的单模腔场,初始时刻原子与腔场之间互不纠缠,使其中一个原子与一个腔场发生相互作用,即纠缠交换,合适选择相互作用时间就可实现原子与腔场之间产生纠缠,并研究了系统原子熵的演化特性,运用量子熵理论,讨论了原子-腔场的耦合常数对原予熵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子与光场跃迁耦合常数对系统熵的最大纠缠度有影响.当原子与光场两种跃迁耦合常数之比k值增大时,最大纠缠度在减小;当k增大到某一程度时,系统熵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并出现双峰现象.
-
-
-
-
张盛;
王剑;
范琏;
张权
- 《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量子密码协议的安全性证明一直以来是一个研究难点,虽然QKD协议已经被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但是证明过程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能证明所有的量子密码协议,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即利用BAN逻辑分析方法证明量子密码协议的安全性。接着以一个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的BAN逻辑证明做为例子。结果表明,利用形式化分析工具对量子密码协议进行证明,可以简化量子密码协议的安全证明步骤,并且是一种通用的证明法。
-
-
-
-
-
-
-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19.10.11
-
摘要:
本发明一种基于量子纠缠交换的多点协同传输方案,步骤1.有通信需求的多个节点N1,N2,…,Nk组建起网络。步骤2.根据所有节点Ni(1≤i≤k)的通信需求,协商出通信模式,即确定一对多模式或者多对一模式。如果进行一对多模式,则进入步骤3;否则进入步骤4。步骤3.网络执行一对多模式,此模式适用于网络中某个节点Ns(1≤s≤k)需要向其他节点发送消息的场景。步骤4.网络执行多对一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只有一个接收节点Nr(1≤r≤k),其余节点Ni(1≤i≤k,i≠r)为发送节点的场景。本发明充分利用相邻节点间的EPR资源,动态组建量子网络,利用量子纠缠交换技术实现多点协同传输。网络结构灵活可变,具体参与节点数目没有限制,可根据节点意愿自发组成网络。在节点协作前提下,方案满足协同通信基本安全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