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道

石道

石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中国文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专利文献9277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国青年、青少年日记、文博等; 石道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薇、张卫、吴俊等。

石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92778 占比:99.63%

总计:93125篇

石道—发文趋势图

石道

-研究学者

  • 黄薇
  • 张卫
  • 吴俊
  • 谢礼波
  • 徐小露
  • 张舜梅
  • 杨栋
  • 陆舜冬
  • 高纪春
  • 贾俊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嘉姚; 荀文娟
    • 摘要: 《御制通州石道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八里桥桥东200米处。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为记载敕修朝阳门至通州城内各仓及运河漕运码头石道之事,立石道碑于此。石道碑高5米,宽1.6米,厚0.8米,青石制,螭首龟趺,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碑额篆刻“御制”二字,碑正面四周雕群龙戏水,两侧各浮雕一条翻海腾云的升龙,精雕细刻,生动形象。碑趺下托石座,由2块长方巨石拼成。
    • 周侃
    • 摘要: 北京大运河孕育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北京的沧桑巨变。随着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北京大运河的保护与研究便拉开了帷幕。运河文化中所涉类别丰富,书法遗迹作为其中独特而又厚重的一部分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有《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碑刻卷》《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楹联卷》等出版物相继问世,“江流石不转--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拓片展,“石影墨香忆华年--大运河书法及石刻艺术展”等展览也陆续开展。为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大运河的书法遗迹,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让贯穿在流域中的书法遗迹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书法教育》现策划“遗文不老,碑刻长新--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研究”专题,以期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大运河书法遗迹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本专题收录了周侃、王坤、孙敏、刘爽、刘嘉姚、荀文娟几位研究者的文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侃撰写的《千年书脉流淌不息--北京大运河书法文化的活态传承》一文对北京大运河书法文化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梳理,周侃将“活态传承”的概念引入北京大运河的书法文化中,介绍了当下大运河书法的研究情況和研究进展。楷书碑刻是留存在北京大运河书法碑刻中最多的书体,王坤在《刀锋流转见楷章--北京大运河流域楷书碑刻风格浅析》一文中以楷书为切入点对这些碑刻进行了分类研究,对这些清代碑刻的缩影所呈现出的书法风貌进行了分析。孙敏撰《崇儒重教,文墨相辉--北京大运河流域康熙匾额书法探析》一文,探求了康熙书法中的治国理念与儒家审美思想,试为学书者窥探康熙书法特色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刘爽以北京运河中蕴含的历史、使节文化为落脚点,撰写《北京通州张家湾墓志石刻中的历史记忆》一文,深挖张家湾墓志石刻中的史料价值,颇富研究意义。《大运河碑记之〈御制通州石道碑〉》一文,刘嘉姚、荀文娟两位作者分别从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入手,对《御制通州石道碑》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五篇文章以综述、技法、个案研究在专题中分布排开,对北京大运河中的书法遗迹做了全方位的研究。北京大运河周边的书法遗迹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明清。碑刻的书丹者为社会各个阶层,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书法水平。这些书法碑刻遗迹共同承载着大运河的文化轨迹,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体现出书法在不同朝代与群体中的继承与发展。因现存实物较多,保存较完整,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也进一步拓展了书法学习的对象。
    • 王朝闻
    • 摘要: 客:是否可以认为,石道更接近天道;而书道、茶道等更接近人道?主:有道理。应当说,石道更接近书道而不接近茶道。还有作为视觉观赏对象的石头,必须保持它的自然属性。最近简平对我说:有关观赏石与自然美的关系,我在1989年出版的《审美心态》第二章第四、五部分作过较多的论述。我在那本书里.
    • 幸有
    • 摘要: 那是聊城深秋的午后,街角的石道上簌簌地掉了一地的红枫。合家枣铺内,叶照影来回敲着算盘,旁边堆着厚厚的一摞账本。就在她对几项交易的数目一筹莫展时,原本紧拢的木门突然被人一脚踹开。贸然闯进的是一位戴着贝雷帽的青年,叶照影错愕地望着他,没等她发出惊呼声,对方就摘掉一只薄绒手套,朝她比了个噤声的动作。
    • 谢礼波
    • 摘要: 关于赏石多元化的问题,我曾经在两篇文章(《赏石多元化,别忘了守住底线》,《石语》杂志2005年第1期;《摈弃正宗赏石论,走多元化赏石康庄道》,《石道》杂志2007年第12期)中论及什么叫赏石多元化?赏石多元化包括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多元化,指的主要是玩赏的对象——石头的自然种类和鉴赏种类的多元化。
    • 姜鸿
    • 摘要: 家在黄、渤海相交之滨,海浪与山石的较量里有了一种石,俗名"长岛球石"。自喻有些文艺的我喜欢上了。玩石之初,石道儿领路人王哥喜欢收集单色的圆或椭圆的石头,对于玩图案石的表示不解。认买的却巨多,概因有个好听的名"圆满"。如此石:接近正圆的不牵强的圆满了吧。圆体的东西大都要有一番磨砺的,也是一种妥协或和谐,大至星球,小到沙粒。套用一句:所谓的圆满不过是对的时空里的最完美遇见,是一场从眼到心的修行。对于石事大于天的我们,那圆满也可以是遇见了且藏得久的石头了。这方石应如是吧。
    • 郑万生
    • 摘要: 我写过一篇散文《杜绾与江华的石道因缘》,说的是著《云林石谱》的杜绾(时任湖南道州通判)在南宋绍兴己未(公元1139)九月庚子行县,率令丞、巡尉到属县江华阳华岩游览,江华县令李直清命刻工将此事记录在阳华岩的摩崖石刻上。杜绾在道州任通判期间,在湘南地区做过大量的奇石资源调查,其撰写的《云林石谱》对收录的"江华石"作了全面、细致的记载,并把它排列在116种石品的第九位,"江华石"从此在全国声名遐尔。
    • 孙瀑恩
    • 摘要: 瀑恩少时,学书不成,去;学艺,又不成。尘世辗转,终堕石道。痴迷数载,略知其意,又不求甚解。只混得个"石友"身份,以为与米癫坡仙俱为同道,每每藉此自傲。及至某日,见一文作振聋发聩之问:把赏石爱好者这个身份去掉,你还剩下什么?!无异于当头棒喝,如梦初醒。忍不住细数名家,抽丝剥茧,茅塞渐开:米芾:去掉赏石爱好者身份,还是个书法爱好者。然杨雄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豪厘,沦精翰墨者也?于是再去掉这个身份。米芾仅有的身份大致是:大宋国文化部某司司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