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旅游
生态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867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青春岁月、经济研究导刊、当代旅游(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国际体育与健康学术论文报告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等;生态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盛建国、廖金琳、袁兴亮等。
生态体育旅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8670篇
占比:99.90%
总计:88757篇
生态体育旅游
-研究学者
- 盛建国
- 廖金琳
- 袁兴亮
- 王文倩
- 赵同庆
- 刘凤云
- 刘建国
- 刘霞
- 吴建新
- 孙玲玲
- 宋光裕
- 宋狄雷
- 廉玲
- 彭亮
- 易芳
- 李文辉
- 李雷
- 杨学明
- 王建民
- 王露璐
- 秦立凯
- 谢芳
- 赖善业
- 马大慧
- 高明信
- 黄友军
- XIE Fang
- 丁勇
- 万小兰
- 万清华
- 于华
- 于黎冰
- 倪德财
- 刘佳
- 刘利沙
- 刘嘉毅
- 刘坚
- 刘志强
- 刘忠超1
- 刘战慧
- 刘景黎
- 刘玲
- 刘硕
- 刘超
- 刘龙飞
- 卢春宏
- 吕晓林
- 吴玲敏
- 周彦蕊
- 姜彦春
-
-
盛建国;
李国锋;
赵同庆;
姜彦春;
袁兴亮
-
-
摘要:
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途径。协调平衡体育旅游多主体的价值诉求,构建生态体育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动态体系,探求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依据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理论,体验是体育旅游者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共创活动贯穿整个体验过程,游、企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生产共创体验价值,并由此实现多个参与主体的价值诉求。本文从共识、共筑、共动、共享四个层面阐释动态变化的生态体育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实现机制,以期为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
盛建国;
刘佳
-
-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人均居民所得持续增长,普通民众在生活水平改善和城市环境相比较乡村来说有所恶化的背景下,更加愿意付出更多的经济收入用来提高对生态养生产品的购买和享用。而生态体育旅游业态能够充分满足民众对生态产品、对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速度壮大的景象。文章从生态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出发,分析目前的产业问题并提出促进生态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从多方面促进我国生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
-
糜祖伟
-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贵州省开发山地生态体育旅游现状,并以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品牌为出发点,以举办国内外体育精品赛事、特色赛事为突破口,探讨贵州发展山地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径、策略,总结其成功经验,能构探索出一条山地体育旅游创新发展之路。随着全民健身、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出游需求、消费方式及休闲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休闲领域的亮点和时尚潮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从国家到地方都得到很大的重视。
-
-
盛建国;
于黎冰;
赵同庆;
袁兴亮
-
-
摘要:
为实现河西走廊旅游、体育、生态效益协调融合,促进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服务体验、资源禀赋、开发条件3个维度22个指标,并据此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评价为“一般”等级,特色资源是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优势,但在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创新设计、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和旅游企业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政策支持,发挥旅游走廊资源与区位优势,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研究从整合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创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与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与具体措施。
-
-
谭镕;
刘坚
-
-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首要论述,在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上有着支撑地位的生态体育旅游,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托手。奇特的自然景观与多姿多彩的民俗传统文化成为大西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也给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和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持续化发展带来一定的新挑战。厘定生态体育旅游的理念,结合资源类型分析,构建符合西南地情的生态体育发展路径,以期为丰富西南体育旅游产品,从理论层面探索绿色体育旅游的实践道路。
-
-
-
-
郭章杰;
胡静静
-
-
摘要:
皖南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人文和赛事资源等优势,利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契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皖南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疫情给其带来的困难与机遇,为后疫情时期皖南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
-
-
谢尚森;
张婧茹
-
-
摘要:
为促进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绿色发展,运用因子分析法确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级指标为财力支持、人力支持、资源支持、环境支持,以此为基础对影响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进行因子与聚类分析,结论如下:从财力资源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合肥、芜湖、黄山和六安,其中合肥最强;从人力资源看除了亳州和池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它14个城市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从产业资源发展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城市,最强的是合肥,依次是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从产业发展环境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有9个,其中最强的是黄山,依次是宣城、六安、安庆,最弱的是淮北;从总体来看,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呈现南北失衡状态,南方城市普遍高于西北方地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