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旅游
水利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水利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116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集团经济研究、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湖南水利水电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2006年山东水利科技论坛等;水利旅游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丘萍、毛明海、张有山等。
水利旅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168篇
占比:99.73%
总计:61336篇
水利旅游
-研究学者
- 丘萍
- 毛明海
- 张有山
- 李韵
- 笪玲
- 吉婷婷
- 李锋
- 杨淑琼
- 冯建维
- 刘军
- 吴戈
- 吴玲
- 周弋青
- 周新凤
- 孙昌霞
- 孙琨
- 崔延松
- 廖军华
- 张妮
- 张茜
- 朱勇
- 李万莲
- 李孟顺
- 李静
- 杜淡娟
- 杨帆
- 杨银晖
- 林若飞
- 王栋梁
- 王烨
- 程天矫
- 罗美洁
- 肖燕舞
- 范馨月
- 陈琳
- 鲁峰
- 黄权生
- 丁凤琴
- 万福绪
- 代燕
- 任三成
- 任振军
- 何玉婷
- 侯松岩
- 党德才
- 关俊华
- 冀淑雯
- 冯联宏
- 刘一
- 刘世湖
-
-
王会娟;
董静
-
-
摘要:
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水利旅游以水利工程为基础载体,开发与此相关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水利工程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水利工程旅游因其兼具水利工程属性和旅游开发特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对策势在必行。由丘萍、张鹏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7月出版的《水利旅游吸引系统研究》一书,立足于水利旅游吸引系统,全面详细地分析该系统的相关概念、内部关系和各个指标的测算过程、模型构建和实证解析等理论知识和应用实例,为中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
-
-
李静
-
-
摘要:
在旅游产业茁壮发展背景下,水利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水利旅游已成为重要旅游项目。河南水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00多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多达24个。近年来,河南水利旅游开发工作实现长足发展,其水利旅游产业已跃居全国前列。河南水利旅游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而且有效传播了生态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下面结合《水利旅游概论》一书简析河南水利旅游现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河南水利旅游对生态文化的传播价值。
-
-
张明玉;
王万兵
-
-
摘要:
2018年来湾沚区陶辛镇借助水利旅游风景项目实施,利用小型河沟、低洼地发展观赏荷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为充分利用现有荷花种植基地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渔业资源,不断提升藕渔综合种养产业效益,促进一产、三产的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农渔民实现共同富裕。2019年来陶辛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联合区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依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4部分稻虾》(SC/T-1135.4-2020)总体要求.
-
-
曾莉莎;
刘月芳
-
-
摘要:
水利工程作为民生工程,不仅养育了一方水土,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这些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形成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虽然相关政府主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因对破坏水生态的担忧,导致在水利旅游发展方面处处掣肘,不仅未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业,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
-
章玉成
-
-
摘要:
通过对六安市水利风景旅游的SWOT分析,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历史悠久,水文化底蕴深厚;水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交通便捷.劣势主要表现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水利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层次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等.据此提出六安市水利旅游风景开发的策略和措施.
-
-
孙钦秋
-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丰富,其以水库、大坝、泄洪闸等水工建筑物及水文化博物馆等为旅游资源,吸引着各地游客。我国有诸多水利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北京密云水库风景区、四川都江堰风景区等,这些水利工程项目在每年会吸引来众多的游客,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由丘萍、张鹏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利旅游吸引系统研究》一书将水利旅游的吸引力、吸引半径、吸引量和吸引对象组成一个系统,水利旅游吸引系统进行研究。现结合该书,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管理进行思考研究。
-
-
无
-
-
摘要:
从喝水难、找水喝到自来水流入偏远乡村的千家万户,从粗放利用到科学开发、全面节约、系统保护水资源,从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到兴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从单一的农业灌溉到全面兼顾城乡供水、防洪保安、水生态保护、农业灌溉、水利旅游……百年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巴渝人民治水兴水,开启了重庆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
-
-
杨帆
-
-
摘要:
合肥市一带湖泊河流水系众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建设并保留了大量水利工程与文化遗存,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信仰、民俗等,积累了深厚的水利文化遗产,成为水利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随着"大湖名城"新战略位置的调整,该市在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并存.建议活化保护与开发,在开发思路上与水利文化旅游空间营造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吻合,与弘扬中国精神、加强研学旅游相匹配.
-
-
杨帆
-
-
摘要:
合肥市一带湖泊河流水系众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建设并保留了大量水利工程与文化遗存,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信仰、民俗等,积累了深厚的水利文化遗产,成为水利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随着“大湖名城”新战略位置的调整,该市在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并存。建议活化保护与开发,在开发思路上与水利文化旅游空间营造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吻合,与弘扬中国精神、加强研学旅游相匹配。
-
-
王栋梁;
李万莲;
鲁峰
- 《第八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蚌埠市水利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水利枢纽和桥梁等建筑群,具有发展水利旅游的良好条件.旅游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水利旅游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时,水利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对蚌埠市水利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
岳宗寅
- 《2006年山东水利科技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发展水利旅游,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价值的体现,是促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途径,是提升国民水商品意识、水忧患意识、节水意识的有效方式.本文指出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发展水利旅游事业,是采取生态措施实现治水事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通过坚持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治水新理念,以堤防、大坝等工程设施为依托,积极开发兴建各具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发展水利旅游事业,求得公益性目标和经营性目标有机统一,实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
-
邓夕祥
- 《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本文解读了楚州区的水历史文化,描述了楚州区现代水工建筑物的景观,创造性地提出开发水利旅游资源的观点和构想,旨在弘扬水利文化,增值水利资源,提升水利品位,扩大水利影响.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具有普遍的导向意义.本文在全国灌区协会的《灌区建设与管理》杂志和淮安市《淮海商报》上发表以后,反响强烈,得到市、区领导的重视并予以采纳研究.
-
-
徐二娜
- 《第八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水利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类型,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已经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趋势.旅游者消费需求和多个文件的出台,为发展水利旅游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基础.基于云南丰富的水利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价,指出单纯地依托水利资源而进行开发的模式,是单调的、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水利旅游资源需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深入挖掘发展潜力、特色,迎合市场需求寻找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对云南水利风景区的重点开发类型和模式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实现水利生态旅游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特色水利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推介、水利风景区的创新管理模式,多方筹集资金等一些发展建议和对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