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专利文献8639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时空等;
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建波、刘东斌、吴剑梅等。
档案保管期限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6398篇
占比:99.73%
总计:86635篇
档案保管期限表
-研究学者
- 谢建波
- 刘东斌
- 吴剑梅
- 吴雁平
- 张卫华
- 徐建龙
- 汪孔德
- 王英玮
- 邓绍兴
- 陈壮
- 丁乐生
- 丁庆林
- 严永官
- 乔俏
- 于安妮1
- 任春艳
- 何天敬
- 何玉琼
- 何芮(编译)
- 何鸿达
- 余仕清
- 佟焕平
- 侯存清
- 俞吉美
- 傅荣校
- 傅金霞
- 冯莉颖
- 刘巧灵
- 刘春弟
- 刘晓俊
- 刘月梅
- 刘淑妮
- 刘秀云
- 卢湾区档案局城市房屋拆迁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课题组
- 叶南
- 叶繁
- 叶荣强
- 吉惠文
- 吕军玲
- 吕真
- 吴佳林
- 吴牧之
- 周从安
- 周凤英
- 周春紫1
- 周毅
- 周铭
- 和宝荣
- 姚立荣
- 姚维(摄)
-
-
彭玉
-
-
摘要:
2022年5月,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到“十四五”末期在机关全面实行三合一制度。三合一制度是规范和指导档案形成与收集、整理与归档、鉴定与销毁等工作的一项基本档案制度。
-
-
高朝阳
-
-
摘要:
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归档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决定了文件材料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范围。自国家档案局公布《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来,大部分中央企业及所属单位及时宣贯、制定方案并实施,形成了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随着文件材料形成环境变化和企业业务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条件逐渐成熟,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修订工作日益迫切。
-
-
-
郭若涵(编译);
何芮(编译)
-
-
摘要:
(接上期)2.档案保管期限表要求调查结果4:灾害响应与恢复档案的保管期限表已经过时,各机构对相同或类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各不相同灾害响应与恢复档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形成档案的类型和档案管理方式经常变化。NARA发现,许多被检机构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已不能适应灾害响应与恢复工作的变化,已经过时,需要重新审查和修订。
-
-
-
-
摘要:
2021年6月25日,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征集2021年度经济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案例的通知》。2021年7月19日,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征求〈非国有企业形成但限制或需审批出境数据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2021年8月16日,国家档案局批准《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2021年8月20日,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征求〈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
-
马双双;
刘东斌;
吴雁平
-
-
摘要:
档案保管期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法律规制视域下研究档案"存有期"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法律规制下的档案"存有期"特征是伴随着国内外档案开放的历史演进以及档案鉴定职责的履行而凸显的.通过对国内外档案"存有期"法规条文的梳理,发现国内外法律规制下的档案"存有期"特征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具体保管期限及其规定略有不同.在分析国内外法规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档案期满的移交、具体的档案保存年限、档案"存有期"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可以为判定档案保管期限提供参考.
-
-
何鸿达
-
-
摘要:
《国有林场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主要规定了国有林场档案工作原则、职责和体制机制等,明确了国有林场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编研、利用、移交等具体工作要求和方法,并根据基层国有林场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国有林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办法》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档案局于2021年1月11日联合印发,自202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
-
金炎
-
-
摘要:
根据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和《国家档案局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的要求,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编制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
-
侯存清
-
-
摘要:
档案鉴定工作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助推力,直接影响着档案价值的实现与档案工作的效率.对此,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都十分注重档案鉴定工作.但由于中美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以及实践历程发展的不同,两者之间的鉴定工作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二者对档案鉴定工作的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理解与实践,从而对中美档案鉴定工作进行比较研究,以便给我国档案工作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