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掺气坎

掺气坎

掺气坎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19558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水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第五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第二届全国水利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等;掺气坎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一民、刘超、王海云等。

掺气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9558 占比:99.96%

总计:219645篇

掺气坎—发文趋势图

掺气坎

-研究学者

  • 徐一民
  • 刘超
  • 王海云
  • 许唯临
  • 邓军
  • 刘善均
  • 戴晓兵
  • 李延农
  • 杨永全
  • 杨红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杨卫甲; 岳朝俊; 段寅; 张超
    • 摘要: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万花溪水库工程主坝左岸溢洪道在下泄洪水时,高速水流易使溢洪道产生空化空蚀破坏,影响水库运行安全。为此,通过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泄水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原溢洪道设计方案是否出现空蚀进行判别。对于易发生空蚀破坏的部位,提出增设掺气坎的处理措施,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水流经掺气坎上挑后,掺气充分、流态较好、水流平顺,坎后泄槽陡坡段及挑流鼻坎段均得到保护,不再具备产生空化空蚀的条件,空化空蚀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该处理措施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 罗永钦; 谌东升; 翟秉星; 杨红宣
    • 摘要: 高水头、小底坡、水位变幅大的掺气设施体形优化难度大。某水电站泄洪中孔最大水头达92.37 m,底坡仅5.0%,运行水位变幅为11.37 m,掺气坎体形是设计难点。基于1∶40的单体水工模型试验,对掺气坎的体形进行了系列优化,获得最终推荐体形。研究表明:采用“坎下局部变坡+小挑坎+掺气槽”的设计,能满足高水头、小底坡、水位变幅大的泄槽掺气要求,各道掺气坎均能形成稳定空腔,掺气效果较好;掺气挑坎的细节尺寸对掺气效果极为敏感;建议建立掺气空腔与其影响因子的数学分析模型,以获得掺气坎优化体形的最佳解。该工程目前已运行近7年,总体效果良好,但突扩突跌后的侧墙发生了局部空蚀,表明对高水头泄水建筑物,宜同时采用减压模型全面、充分论证其局部空化特性。
    • 杨嵘; 沈明
    • 摘要: 某水电站河床狭窄,来流含沙量较大,选择冲沙效果好、布置合理的排沙建筑物非常重要.首先结合枢纽建筑物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1]冲沙效果,优选在进水口下方布置排沙廊道和左侧布置冲沙底孔相结合的排沙建筑物,然后采用水力学数值计算确定廊道过流断面和岔管型式、采用大比尺水工模型试验[2]选择水力学条件较好正方形交叉断面的岔管、掺气效果较好的差动式掺气坎,并调整廊道底坡.
    • 孟云祥; 孙贺; 杜振康; 朱光明; 闫秀秀
    • 摘要: 台阶溢洪道在表孔泄水建筑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基于贵州某水库台阶溢洪道工程,采用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掺气坎体型优化、小流量运行工况下不良流态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确定掺气坎尺寸可保证台阶起点形成稳定的掺气空腔和掺气水舌;针对小流量运行工况下水舌冲击台阶水平面斜抛出两侧边墙,通过缩小掺气坎末端台阶起点处的台阶尺寸,可有效降低水流跌落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实际指导,并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孟云祥; 孙贺; 杜振康; 朱光明; 闫秀秀
    • 摘要: 台阶溢洪道在表孔泄水建筑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基于贵州某水库台阶溢洪道工程,采用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掺气坎体型优化、小流量运行工况下不良流态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确定掺气坎尺寸可保证台阶起点形成稳定的掺气空腔和掺气水舌;针对小流量运行工况下水舌冲击台阶水平面斜抛出两侧边墙,通过缩小掺气坎末端台阶起点处的台阶尺寸,可有效降低水流跌落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实际指导,并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冯伟
    • 摘要: 针对巴拉水电站溢洪洞陡坡段掺气状况不佳的情况,本文主要对前两级掺气坎体型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在常规掺气坎下游增设局部陡坡,将绝大部分回水控制在局部陡坡下游侧,从而保证掺气坎后空腔的稳定通气和陡坡段的掺气需求,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 许传勇; 魏杰; 王大为
    • 摘要: 某抽水蓄能电站放空洞采有压隧洞接无压隧洞的型式,无压隧洞陡坡段的水流流速接近40m/s,存在高速水流空蚀破坏的风险.根据规范要求[1],应设置掺气减蚀设施,以保障放空洞的运行安全.试验以水工单体模型为依托,对有压隧洞的出口体型进行了优化,改善了洞内水流流态.通过掺气减蚀试验研究,确定了掺气设施的设置位置、设置数量及体型,为放空洞的设计选型提供了依据.
    • 郭莹莹; 杨具瑞; 任中成; 汤建青
    • 摘要: 针对阶梯溢流坝前端设置掺气坎,以提高坝面减蚀能力与坝体消能率的研究理论尚不成熟的现状,通过9组不同掺气坎的水工模型试验,采用极差与方差分析方法得出了掺气坎角度与高度对阶梯溢流坝联合消能方式水力特性的显著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掺气坎高度相比,坎角度对台阶面最大负压影响较大.掺气坎角度为11.3°,坎高度为1.0,1.3 m时,台阶面最大负压最小,分别为-9.25,-8.56 kPa;掺气坎角度对影响反弧段时均压强的显著性不如掺气坎高度,而两者对消力池最小时均压强的显著性影响相差不大.当掺气坎角度为11.3°,高度为0.7,1.0 m时,上游水流对下游的冲刷强度较小,水体掺气充分,反弧段最大时均压强分别为424.44,431.73 kPa;根据坝体消能效果,掺气坎高度是影响阶梯溢流坝消能率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综合分析,推荐掺气坎角度为11.3°,高度为1.0 m时为最优坎型,其消能率为53.63%.
    • 汤建青; 杨具瑞
    • 摘要: 阶梯溢流坝面的掺气特性是联合消能工发展的桎梏,而掺气坎与过渡阶梯对阶梯面掺气特性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水工模型的方法,结合阿海水电站进行12组试验。研究掺气坎高度11.67、16.67 mm和角度8°、10°以及4种组合过渡阶梯联合作用下,对阶梯面掺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气坎角度10°、高度16.67 mm这种体型比其他7组掺气坎体型更优,故掺气坎角度与高度适当增加可使水流下缘接触阶梯面的位置后移,掺气空腔长度、掺气面积以及掺气浓度亦随之增大;并且在此掺气坎体型的基础上,过渡阶梯设置为25 mm×33.33 mm(宽×高)的大阶梯,阶梯面掺气特性相对其他3种体型更优,故过渡阶梯体型适度增加,更有利于过渡阶梯进行掺气。通过12组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出,前置掺气坎角度为10°、高度为16.67 mm、过渡阶梯设置为25 mm×33.33 mm(宽×高)的大阶梯时,阶梯溢流坝面的掺气特性为12种方案中相对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