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俄罗斯文艺、名作欣赏、外国文学动态等; 布罗茨基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家新、汪剑钊、约瑟夫·布罗茨基等。

布罗茨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100.00%

总计:241篇

布罗茨基—发文趋势图

布罗茨基

-研究学者

  • 王家新
  • 汪剑钊
  • 约瑟夫·布罗茨基
  • 龙彼德
  • 何三坡
  • 刘文飞
  • 张驰
  • 思郁
  • 谷羽
  • 余世存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桑克
    • 摘要: 谈论别人的写作总是比谈自己的写作方便,所以有的时候我就是通过谈别人来谈自己的。我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诗人,布罗茨基曾经这么干过,不少同行都这么干过。有一点还是要提前说清楚,有的时候谈的别人就是别人,和自己并没有关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在生活中我几乎是不相信直觉的,但是在诗中你有的时候不仅必须相信它,而且还要依靠它,仿佛它是一座坚硬的靠山,或者是一种神秘的天赋。
    • 张驰
    • 摘要: 三十年间,国外学界对布罗茨基的学术研究已形成范式独特的"布罗茨基学",而我国在此领域却仍在起步阶段。布罗茨基学犹如一粒"芥子",容纳着一座"须弥"的世界:关于其广阔的艺术价值和精深学术思想的研究中,既包孕着三十余年来国外人文社科界的研究成果、方法视角、理论思潮、批评范式与评价体系,也直接关联着时代思想史的大对峙、大和解、大变革,这实为我国映射外国文明与文化动态进程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梳理、补漏、辨讹了国外布罗茨基学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将其作为一个管窥的孔径来帮助我们观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想史的变迁。布罗茨基学仍有许多问题和增长点亟待中国学者的弥补与开拓。
    • 宁波
    • 摘要: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奥列什尼科夫(В.М.Орешников)毕业于列宁格勒高等美术技术学院(ВХУТЕИН)1,曾是伊萨克·布罗茨基的博士研究生。奥列什尼科夫从1930年便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生涯,在无产阶级造型艺术学院(ИНПИИ)2负责素描教学。1939年,他进入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油画系,1948年正式担任油画系主任;1947年,奥列什尼科夫被正式任命为纪念性工作室的导师.
    • 张驰
    • 摘要: 三十年间,国外学界对布罗茨基的学术研究已形成范式独特的"布罗茨基学",而我国在此领域却仍在起步阶段.布罗茨基学犹如一粒"芥子",容纳着一座"须弥"的世界:关于其广阔的艺术价值和精深学术思想的研究中,既包孕着三十余年来国外人文社科界的研究成果、方法视角、理论思潮、批评范式与评价体系,也直接关联着时代思想史的大对峙、大和解、大变革,这实为我国映射外国文明与文化动态进程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梳理、补漏、辨讹了国外布罗茨基学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将其作为一个管窥的孔径来帮助我们观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想史的变迁.布罗茨基学仍有许多问题和增长点亟待中国学者的弥补与开拓.
    • 毛欣然
    • 摘要: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自传和诗学批评性的散文集,文章分析了布罗茨基在《小于一》追求的美学主张,即死亡美学和孤独美学.诗人通过死亡探讨虚无,只有到死,诗人才会盖棺论定,诗人在死亡中看到自己的自画像.在高压政治中,诗人的自保能力让位给了美学,成为疏离于同代人的时代的孤儿.
    • 云也退
    • 摘要: 1964年4月,苏联北方小城诺连斯卡亚,集体农庄的领导带来一个年轻人,把他介绍给女社员泰西娅·佩斯捷列娃,告诉她说,这人是你的房客,是个写诗的,“很可能会给你写一本小书”。集体农庄里人人都要干活,这位24岁的诗人也一起参加劳动的,社员们很快发现他不是那块料,笨手笨脚,动不动就累到气喘,只能被派去干一些轻活。不劳动的纯文人,在那时常被安上一顶“寄生虫”的帽子,发配到远方的乡村“改造”,不过有文化的人还是不一样,他给人留下了知书达理、和蔼可亲的印象。
    • 马拉
    • 摘要: 1996年1月27日晚,布罗茨基带着手稿走进书房。没有人想到,这是他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夜晚。28日早晨,家人发现布罗茨基躺在书房的地板上,安详地睡去,他没有脱衣服。和他曲折的一生一样,尽管他是一个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诗人,他内心的轨迹依然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布罗茨基准确的死亡时间,只能推测是在28日凌晨两点左右。至于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折磨他多年的心脏病。布罗茨基作为一个美国俄语诗人死去,最终葬在了意大利小城威尼斯。
    • 王志军
    • 摘要: 文章据北大葡语专业《进入诗歌》系列专题讲座第五课讲稿整理而成,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特定情境进行一些理解和分享,还请专业读者谅解它的语气。布罗茨基说,“在诗歌中最主要的是结构。不是题材,而是结构。”诗不应该是自由自在、兴之所至、尽情抒发吗?难道它还有结构?是的。塞尚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的画,包括简单的静物,都有稳固的结构。他为表现画面的深度,摒弃线性透视法,用几何关系重构了绘画视角。这些深层次的技术追求,往往是比较隐蔽的,一般人一开始不会去注意。隐蔽不代表无迹可寻。一幅画,可以用几何学重现画家的用心,一首诗,从它开始、发展、结束,也总能找到一个结构框架。文学作品的结构,类似它的骨架,是形式中建立支撑的部分。
    • 靳涛
    • 摘要: 约瑟夫·布罗茨基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俄语诗人,在1972年被苏联驱逐出境前,诗人通过研读本国和波兰语、英语诗歌,直接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主义、阿克梅派、现实主义与欧洲玄学派、英美意象派的诗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革新,成为一位成熟的传统现代派诗人。本文拟对诗人1972年前的早期俄语诗歌进行修辞分析,探讨其诗歌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 摘要: 约·亚·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