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衰变
β衰变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物理教学、现代物理知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九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第11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第十次全国核物理大会等;β衰变的相关文献由734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红志、谭延亮、刘帅彬等。
β衰变
-研究学者
- 袁红志
- 谭延亮
- 刘帅彬
- 林芬
- 罗志全
- 胡滔
- 莫贻香
- 袁帅
- 谢若梅
- 张文武
- 武部正幸
- 刘维民
- 刘辉
- 刘门全
- 刘飞
- 周峰
- 孙伟
- 孙立杰
- 张立
- 张高龙
- 彭宝亮
- 徐新星
- 杨峰
- 杨磊
- 林承键
- 王哲
- 王志华
- 王福
- 王赵锋
- 管保山
- 胡青元
- 范钟凯
- 董侨
- 贾会明
- 赵进华
- 陈雪琴
- 马南茹
- 任全彬
- 倪富健
- 凌辉
- 刘旭东
- 吴宏春
- 吴洁
- 吴贤信
- 夏钟明
- 孙庆强
- 张洁
- 戴振学
- 曹良志
- 李小文
-
-
韦舒泉;
程伟;
屈卫卫;
张高龙
-
-
摘要:
针对^(90)Y核药制备中^(90)Sr活度测量装置的模拟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带电粒子在磁场偏转的方式来确定^(90)Y核药中^(90)Sr含量的方法,并讨论探测器各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采用基于蒙特卡罗的Geant4模拟工具分别构建点源和体积源2种发射模型,利用2个探头统计受磁场偏转后的β粒子个数,根据^(90)Y和^(90)Sr核素β衰变谱的特征反推出2种核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理论上可以确定^(90)Y微球中^(90)Sr含量,但不同的探测器参数对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影响,通过优化探测器材料选择、探测器尺寸以及摆放位置等参数可提高测量的精度。
-
-
-
-
杨宗礼
-
-
摘要:
原子物理学考点较多,分析高考真题发现,从命题趋势上看热点不变,高考仍将以光电效应、能级跃迁、原子核的衰变、核反应方程和核能的计算为命题重点。复习时应抓住主干知识,梳理关键点,掌握对应关键点的解答技巧。一、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例1】(2016年全国卷Ⅰ第35题)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
-
-
李冉;
张泽涛;
秦雨浩;
任赞;
张高龙
-
-
摘要:
文章用Si(Li)漂移探测器测量了137 Cs的β衰变能谱和内转换电子能谱,对高能区β能谱进行了库里厄图处理,得到137 Cs发生两种β衰变,分别到达137 Ba的基态3/2+和激发态11/2-的衰变分支比分别为(4.4±0.9)%和(95.6±0.9)%,该结果在统计误差的置信区间范围内.高能β射线的最大能量为(1022±274)keV,该结果同样在置信区间内,验证了本文采取的方法是正确的.由此绘制出137 Cs完整的衰变纲图,证明了测量β衰变能谱和内转换电子能谱的实验方法与理论基础的实用性.
-
-
-
佚名
-
-
摘要:
人物简介吴健雄(1912-1997),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吴健雄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36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
-
梁爽;
阙子昂
-
-
摘要:
通过反电子中微子探测获得反应堆运行状况的研究是世界前沿课题,反电子中微子的反β衰变的作用截面比其他任何反应要高出1个数量级,是该研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图1)。本文基于阵列式塑料闪烁体进行反电子中微子探测,1个反电子中微子与塑料闪烁体中的质子反应,生成1个正电子和1个中子,即:ve+p→e++n正电子在闪烁体中不断损失能量,最终发生湮灭放出两个γ射线,能量为1.022MeV,称为快信号。
-
-
钟善豪;
徐新星;
林承键;
孙立杰;
马南茹;
王东玺;
钟福鹏;
贾会明;
杨磊;
杨峰;
崔丹腾;
无
-
-
摘要:
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结构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β衰变谱学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低产额的滴线核。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上开展了丰质子滴线核25Si的β延迟衰变谱学的研究。能量约80 MeV/u的初级28Si轰击厚约1000μm的Be靶产生25Si。次级束穿透多组降能片被停阻到3块厚度分别为142、40、304μm的双面硅条探测器上来探测衰变产物。较厚的双面硅条探测器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能提高实验过程中探测到产额较少的高能质子效率;较薄的双面硅条探测器能减少探测过程中发生的β堆积效应,提高能量分辨。
-
-
钟善豪;
徐新星;
林承键;
孙立杰;
马南茹;
王东玺;
钟福鹏;
贾会明;
杨磊;
杨峰;
崔丹腾;
无
-
-
摘要:
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结构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β衰变谱学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低产额的滴线核。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上开展了丰质子滴线核25Si的β延迟衰变谱学的研究。能量约80MeV/u的初级28Si轰击厚约1000μm的Be靶产生25Si。次级束穿透多组降能片被停阻到3块厚度分别为142、40、304μm的双面硅条探测器上来探测衰变产物。较厚的双面硅条探测器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能提高实验过程中探测到产额较少的高能质子效率;较薄的双面硅条探测器能减少探测过程中发生的β堆积效应,提高能量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