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采血
外周动脉采血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101959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健康之路、母婴世界、医学信息等;
外周动脉采血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兰欢、杨燕萍、刘芳芳等。
外周动脉采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959篇
占比:99.92%
总计:102043篇
外周动脉采血
-研究学者
- 兰欢
- 杨燕萍
- 刘芳芳
- 刘跃
- 张招仙
- 张莉
- 张蓉
- 杨静
- 王辉
- 秀琳
- 罗旋旋
- 耿竹青
- 聂伟丽
- 胡彩霞
- 于夕丽
- 亓恩金
- 亓恩金1
- 付迎迎
- 任艳丽
- 何彤
- 何秋兰
- 何颖
- 侯婧
- 傅香梅
- 关惠文
- 刘亮
- 刘小凰
- 刘艳林
- 刘金桃
- 史荣美
- 吴玉婷
- 商娟
- 商娟1
- 夏琳
- 孙艳飞
- 宗小敏
- 嵇文丽
- 廖青慧
- 张君青
- 张岚
- 张稳
- 张鸿
- 彭晓燕
- 徐道平
- 易湘澧
- 曹平
- 曾蓉
- 朱红菊
- 朱静
- 李凤艳
-
-
胡慧慧;
傅香梅;
廖青慧
-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接诊的120例行采血检查的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其监护人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试验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程度、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针刺时、针刺后30 s、针刺后60 s NFC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期,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
-
-
肖立
-
-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动脉采血于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室行血液检查足月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共计70例,病例筛查时间2020年11月9日至2020年12月9日,采用电脑数列序号分组法,各35例,参照组予以股静脉采血方式,观察组予以外周动脉采血方式.结果:观察组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哭闹次数及哭闹时间等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符合新生儿护理需求,可显著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减少新生儿哭闹情况.
-
-
董玲玲
-
-
摘要:
目的:实验针对新生儿实施外周动脉采血,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实验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5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方式,观察组为外周动脉采血法,对比采血效果.结果:从采血情况上看,观察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的成功率为92.0%,对照组为84.0%,且在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新生儿为8.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在NFCS评分中,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外周采血措施有助于提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并减少对新生儿的创伤,可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儿的采血环节,具有可推广价值.
-
-
蒋凌雁;
朱红菊
-
-
摘要: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采血在婴幼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入的婴幼儿采血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研究组实施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5.00%低于对照组20.00%,研究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0%,研究组非常疼痛37.50%低于对照组57.50%,研究组轻度疼痛20.00%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婴幼儿中应用,可提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并缓解患儿疼痛,减少了穿刺采血期间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
-
李莉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接收的112例新生儿分成常规组(穿刺股动脉采血)、研究组(穿刺外周动脉采血),每组56例。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且不良反应、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穿刺外周动脉采血具有更高的一次性成功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疼痛轻,值得将其广泛应用在新生儿护理中。
-
-
付迎迎
-
-
摘要: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新生儿是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传统股静脉采血法)、观察组(n=30,外周动脉采血法),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3.3%明显比对照组66.7%高;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3%明显比对照组的20.0%低(P<0.05)。结论:为新生儿采血时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法,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的痛苦,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
关惠文;
杨洋;
王艺儒;
侯婧
-
-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外周动脉(Peripheral artery)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
-
罗旋旋;
刘芳芳;
刘跃;
王辉
-
-
摘要:
目的探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外周动脉采血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股静脉刺穿法,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一次采血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护理时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
-
曾蓉;
白爱燕
-
-
摘要:
目的:观察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我院新生儿(2019年3月-2020年2月),随机抽取76例参与本次实验,按照采血方法给新生儿分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股静脉采血法,实验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对比一次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疼痛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和对照组(36.84%)比较明显更低,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性结果表肯定(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4.74%/78.95%)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疼痛评分对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可以得到保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