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880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现代审计与会计、广东审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复式记账法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生、许金叶、徐敏等。
复式记账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8804篇
占比:99.92%
总计:108891篇
复式记账法
-研究学者
- 王永生
- 许金叶
- 徐敏
- 李良敏
- 杨珺
- 林达
- 王保平
- 胡波
- 荣伟
- 葛一群
- 薄纯波
- 谢晓晨
- 余绪缨
- 余辉
- 俞署
- 刘亿
- 刘承智
- 刘焕峰
- 向天苾
- 吕丹
- 吴思
- 周德魁
- 商思争
- 孔金双
- 孙国林
- 岳婷
- 崔升飞
- 崔秀梅
- 张冬花
- 张小瑞
- 张朔易
- 张肃珣
- 张艳
- 张雅君
- 彭浩
- 彭玉书
- 彭鹏翔
- 徐文浩
- 房平
- 文茜
- 文茜1
- 易庭源
- 曹昭
- 李孝林
- 李志坚
- 李琳
- 李虹
- 李锦彰
- 杨晓莉
- 檀忠富
-
-
李锦彰
-
-
摘要:
"龙门账"是中国会计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中国近代商业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长期为国内外会计史学界所关注.文章在近年新发现的大量晋商文书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从晋商史实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就"龙门账"的产生和演进、账法基本原理、运作机制、体系架构及功能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对"龙门账"所涉及的重大基础性问题给出了新的见解.
-
-
曹昭
-
-
摘要:
单式和复式记账法是会计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记账方法。这两种记账方法不但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条件,也对应于人们的不同需求。在对两种记账方法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说明两种记账方法的本质区别,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会计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
-
-
-
-
谢晓晨
-
-
摘要:
区块链技术的大热席卷了金融行业,各大企业已瞄准这一可全球布局的新领域.目前,区块链已开始触动传统的审计行业,对审计的业务流程简化、成本缩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本文从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角度切入,思考了该技术将会使传统的复式记账法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得到发展,将记账过程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内外部相结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会计人员职能,促使会计人员转型和升级,并就其发展对企业内外部会计监督的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可能的监管建议.
-
-
张冬花
-
-
摘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和演变(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以意大利复式记账法的出现为标志,内部控制渐趋成熟。这一阶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段,保证财物的安全与完整,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即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
-
-
龚焱12
-
-
摘要:
公司制已经进入了黄昏。公司制的底层逻辑是复式记账。复式记账产生600多年来,公司制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革命性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在商业场景里,公司制的底层逻辑是复式记账,道德规范就是契约精神。复式记账法和契约精神有着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制度化的起点。为什么复式记账法非常关键?因为一个精确的、科学化的账本是现代商业能够开展的基础。
-
-
邓书杰;
王斌
-
-
摘要:
会计岗位在企业中是技能型较强的岗位之一,即要胜任这一岗位先要掌握会计的专门核算方法.所以会计想要入门就要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复式记账法.掌握复式记账的关键是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具体步骤包括:第一步,根据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找出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第二步,根据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判断所涉及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动.第三步,根据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判断所涉及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动及会计科目所属会计要素的性质确认借贷记账方向.第四步,确认会计分录并运用会计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检测会计分录确认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
-
谢晓晨
-
-
摘要:
区块链技术的大热席卷了金融行业,各大企业已瞄准了这一可全球布局的新领域.目前,区块链已开始触动传统的审计行业,对审计的业务流程简化、成本缩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论文从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角度切入,思考了该技术将会使传统的复式记账法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得到发展,将记账过程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内外部相结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会计人员职能,促使会计人员转型和升级,并就其发展对企业内外部会计监督的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可能的监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