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在轨服务

在轨服务

在轨服务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06254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装备学院学报、卫星与网络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高峰论坛、第八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等;在轨服务的相关文献由58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小前、卢山、蔡远文等。

在轨服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6254 占比:99.91%

总计:206448篇

在轨服务—发文趋势图

在轨服务

-研究学者

  • 陈小前
  • 卢山
  • 蔡远文
  • 黄奕勇
  • 梁斌
  • 张翔
  • 徐文福
  • 曹喜滨
  • 李岩
  • 靳永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崇峰; 陈敏花; 侯月阳; 张文婧
    • 摘要: 针对冗余空间机械臂的路径规划问题,研究了在构型空间内进行试探性搜索障碍规避的规划方法。在工作空间中对凸多面体障碍物进行碰撞检测算法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7自由度冗余机械臂无碰撞的目标构型求解策略,并提出一种无碰撞路径试探性搜索算法,设计在构型空间中的机械臂路径试探算法,可在检测到碰撞后自主调整路径。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构型空间避障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试探性搜索算法效率提升了17.89%。
    • 牟金震; 朱文山; 盛延平; 李爽; 梁彦
    • 摘要: 针对小样本限制下卫星部组件识别域适应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变化场景下自适应迁移的目标识别算法。卫星部组件的识别模型框架为YOLO,迁移算法包括3个策略:基于特征关联性的样本加权策略,基于模型的参数自适应策略和最优特征变换自适应迁移策略。基于以上策略,YOLO模型建立域特征空间的相似性,选择性地迁移源域知识,同时在适应过程中通过调整策略边界学习不变特征表示,以此来加强模型的自适应迁移能力。迁移实验中,分别验证了3个策略的迁移能力,有效提升YOLO模型在复杂多变空间环境下对卫星部组件的稳定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关联性学习到的权重要优于随机初始化权重,参数自适应迁移显著提升了目标域的测试精度,最优特征变换显著提升模型的泛化性能力。
    • 赵梓良; 孙晟昕; 李文龙; 魏承
    • 摘要: 在进行在轨维修以及清除等任务时,需要确定航天器的姿态四元数和角速度。失效卫星常处于自由翻滚状态,通常带有柔性帆板,其运动规律相较于刚性帆板更为复杂。一方面,空间失效卫星的姿态确定常使用激光雷达、双目相机作为测量装备,其测量精度常受到光照、磁场等的影响,会对识别精度产生较大干扰。另一方面,柔性航天器的质量特性容易发生变化,导致很难对其动力学模型进行精确描述。针对柔性自由翻滚目标的状态难以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姿态估计方法,并采用神经网络补偿柔性航天器模型误差。仿真结果显示:无损卡尔曼滤波器(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算法对柔性航天器的姿态四元数预测误差值在10^(-3)范围内,角速度误差值最高0.08 rad/s,采用神经网络补偿动力学模型后对四元数的预测误差稳定在9×10^(-4)范围内,角速度误差稳定在1.5×10^(-3)范围内。结果表明,使用神经网络补偿柔性航天器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项之后,UKF对柔性自由翻滚目标的姿态估计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 刘育强; 赵阳; 谭春林; 高振良; 王文龙
    • 摘要: 现有可维修航天器为实现可维修能力代价大,且技术发展途径不清晰,难以推广应用。本文在对国外可维修航天器技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可维修体系架构、可更换功能模块体系和即插即用接口体系3方面,提出了一种可维修航天器的通用设计方法。结合所提方法,设计了一种主结构可变构型的模块化可维修航天器,阐述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所设计的可维修航天器以开放式机械体系、分布式异构网络体系与可补加动力体系为核心架构,以两级功能模块和三级接口为可维修载体,以较小代价实现了可维修维护能力,降低了对维修操作方的能力要求,且系统功能性能可随技术的发展动态演进。所提方法与典型设计案例可为中国可维修航天器及相应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蔡亚星; 王兴龙; 朱阅訸
    • 摘要: 面向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故障修复和功能维护的在轨服务系统是我国正在建设发展的重要航天系统工程之一.针对地球同步轨道多目标服务任务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在轨服务任务建模与强化学习服务序列规划方法.推导了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模型和霍曼-兰伯特四脉冲交会模型,针对几种典型的地球同步轨道在轨服务任务建立了任务模型,基于强化学习设计了目标卫星服务序列规划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任务规划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服务卫星在目标交会和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轨道参数改变以及速度增量和时间消耗,规划得到的最优服务序列更具工程实用性.
    • 黄岸毅; 罗亚中; 李恒年
    • 摘要: 根据J 2摄动对轨道面的长期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在近地低轨道星座卫星之间进行异面轨道交会的解析近似方法,并用于建立多星多约束遍历交会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能够快速获得多星交会次序、交会时刻的最优解。仿真算例表明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在轨服务、构型重建等类型任务的快速优化,计算速度和燃料消耗优于以往类似算法。
    • 摘要: 2022年7月13日0时3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链二号03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定点后,该星将与之前发射的天链二号01、02星三星组网,组成我国第二代中继卫星系统。届时我国两代全球中继卫星系统同时在轨服务,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五院自2003年起开展我国中继卫星研制工作,于2012年实现天链一号三星组网,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 胡瑞钦; 孟少华; 张成立; 董悫; 张立建
    • 摘要: 针对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的地面零重力模拟需求,研究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零重力运动模拟技术。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受力感知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机器人末端姿态、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作为输入层参数,采用机器人末端六维力传感器数据作为输出层参数,实现了对机器人末端负载的高精度动态受力感知。设计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路径点进行样本数据采集,实现了受力感知预测模型对机器人全工作空间的覆盖。进一步,基于对机器人末端负载的受力感知数据,应用动力学理论计算负载在失重状态下的运动速度,并控制机器人执行相应的运动,实现了对机器人末端负载的零重力运动模拟。
    • 李林峰; 解永春
    • 摘要: 利用空间机器人辅助、代替航天员完成在轨服务操作是近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基于学习的空间机器人操作以深度神经网络为控制器载体,对非结构化太空环境适应能力强,在高轨、地外、深空等场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目前,无论是空间机器人操作,还是地面机器人操作,多数研究只关注单一任务学习问题。立足一种多任务学习新视角,针对空间机器人操作面临的多任务适应性要求高、精细化要求高、不确定性强问题,首先分析了在轨服务的多样化任务需求。其次,全面综述了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算法与应用相关工作,分析了开展空间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的难点挑战,给出了关键技术发展建议。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提升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性、鲁棒性,进而助力中国在轨服务技术向无人全自主方向推进。
    • 韩艳铧; 李伟康; 张勇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空间平台发射服务器的两体耦合动力学,以及服务器与目标星交会对接的双脉冲能耗最省制导问题.平台首先与目标星形成绕飞关系,保持其发射筒轴线瞄准目标星.接到发射指令后,服务器从发射筒中射出.本文采用凯恩方法建立了发射过程平台-服务器两体动力学模型.因为两体耦合影响,平台姿态偏转,服务器出筒时的速度已经不能瞄准目标星.通过小型火箭发动机给其施加初始和末端共两次速度脉冲.初始脉冲发生于服务器出筒瞬间,改变其航向,保证其与目标星准确交会;末端脉冲发生于服务器与目标星交会瞬间,将其相对于目标星的速度减为零,实现软对接.优化指标是能耗最省,即两次速度脉冲幅值的平方和最小,本文将其归结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服务器交会飞行时间远小于平台绕飞目标星周期的情况下,可将平台绕飞平均角速度视作小参数,采用摄动法求出上述非线性规划的一阶近似解,然后以此为迭代初值,快速可靠地找到精确最优解.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