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机械臂

空间机械臂

空间机械臂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67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宇宙航行)、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421971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与电子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2014年第三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等;空间机械臂的相关文献由123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钢、贾庆轩、刘宏等。

空间机械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1971 占比:99.92%

总计:422302篇

空间机械臂—发文趋势图

空间机械臂

-研究学者

  • 陈钢
  • 贾庆轩
  • 刘宏
  • 孙汉旭
  • 刘福才
  • 谢宗武
  • 陈力
  • 张强
  • 李德伦
  • 史士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曾晨东; 陈力
    • 摘要: 讨论了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的阻抗控制问题.?为此,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与孔内所受摩擦阻力作用关系,以及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得到了载体位置、姿态均不受控制情况下,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过程系统动力学方程.?同时,根据相关操作控制系统设计需要,利用系统位置几何关系分析、建立了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相对基联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雅可比关系.?之后,由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位姿与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结合阻抗控制原理,建立了二阶线性阻抗模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针对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过程同时存在运动学与动力学不确定性的情况,设计了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力/位姿跟踪指数型阻抗控制策略;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到的控制策略具有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的特点.?系统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张崇峰; 陈敏花; 侯月阳; 张文婧
    • 摘要: 针对冗余空间机械臂的路径规划问题,研究了在构型空间内进行试探性搜索障碍规避的规划方法。在工作空间中对凸多面体障碍物进行碰撞检测算法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7自由度冗余机械臂无碰撞的目标构型求解策略,并提出一种无碰撞路径试探性搜索算法,设计在构型空间中的机械臂路径试探算法,可在检测到碰撞后自主调整路径。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构型空间避障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试探性搜索算法效率提升了17.89%。
    • 王启生; 蒋建平; 李庆军; 江国期; 周铃松
    • 摘要: 机器人空间组装是建造超大型航天器的重要方式。当前针对空间组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型结构,没有考虑万有引力梯度和姿-轨-柔耦合效应的影响。本文针对主结构-空间机器人-待组装结构组成的系统,建立姿-轨-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万有引力梯度和姿-轨-柔耦合效应对组装过程的影响。首先,将空间机器人看作刚体,将主结构和待组装结构看作柔性体,分别采用自然坐标法和绝对节点坐标法进行运动学描述;然后,考虑刚体和柔性体的动能、万有引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推导系统的Hamilton方程,计入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梯度的影响;最后,通过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实现空间机器人空间组装超大型结构的姿-轨-柔耦合动力学仿真,给出组装过程中系统的轨道运动、姿态运动、空间机器人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结构振动等动力学响应。研究发现:万有引力梯度和姿-轨-柔耦合效应对空间机器人的控制力矩和组装精度产生显著影响,在组装方案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中必须予以考虑。
    • 沈书馨; 宋爱国; 阳雨妍; 倪江生
    • 摘要: 为了解决由于视觉传感器视角单一、光线条件复杂导致的空间机械臂作业中相似目标识别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NN-GRU的视触融合目标识别系统。系统由机械臂、灵巧手和视觉传感器构成,实现了对目标物视觉和触觉信息的自主采样,并通过CNN-GRU网络提取视觉信息的空间特征和触觉信息的时序特征,有效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在14种物品分类实验中准确率为97.8%,对比单一视觉CNN-V和触觉GRU-T网络分别提升16.3%和15.8%;同时,CNN-GRU在准确率和预测速度上明显优于传统最邻近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
    • 聂佳伟; 辛鹏飞; 荣吉利; 王瑞; 潘成龙; 程修妍
    • 摘要: 针对空间机械臂辅助深层采样任务中的建模与控制问题,基于刚体李群SO(3)方法对机械臂进行建模。通过梯形规划对机械臂进行轨迹规划,采用阻抗控制方法控制机械臂运动。推导了李群SO(3)模型下机械臂关节空间与末端笛卡尔空间之间的雅可比矩阵,并且得到了两个空间的相互转换关系。采用锥互补方法计算采样机械臂与复杂接触面的碰撞力,并基于非光滑算法求解锥互补条件与系统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比位置控制与阻抗控制,证明了阻抗控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加柔顺地控制机械臂与接触面进行接触。通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整,探究了不同控制参数对机械臂控制的影响,优化得到了合适的控制参数,从而能控制机械臂辅助完成深层采样的任务。
    • 李歆雨; 张强; 文闻; 周晓东; 李晓辉
    • 摘要: 针对空间机械臂在轨加注过程中将加注主动端同时插入双组元推进剂加注口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机械臂的柔顺控制方法,该方法可满足插孔控制过程中,同一零件上两相对独立的结构部分同时进入两个孔径的需求.首先对双轴孔的插孔过程和接触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最优插孔参考轨迹,而后设计了一种基于阻抗控制的柔顺控制器,在接触力反馈的作用下实现了插孔过程柔顺的自主配合,最后在仿真环境下建立仿真实验模型验证双轴孔插孔控制器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的柔顺控制方法满足在轨加注、在轨装配等需要同时实现双轴孔配合的空间操作要求,适应于空间在轨服务机械臂遥操作以及智能化操作技术的发展需求.
    • 钱一润; 王从庆; 张闻锐; 展文豪; 张民
    • 摘要: 为实现航天员与空间机械臂的脑机交互,针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SSVEP-BCI),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SSVEP信号分类方法;该方法以SSVEP信号经过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特征为输入,经过三层卷积层、全连接等操作实现信号的分类识别;采用清华大学Benchmark数据集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在1秒的时间窗口下,平均分类准确率为99.07%,平均信息传输率为149.24 b/min,均明显高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或滤波器组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实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针对短时间窗口的SSVEP信号具有较好的目标分类效果;最后,使用分类后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对仿真环境下的空间机械臂进行操作,实现人和空间机械臂的脑机交互。
    • 刘茜; 刘传凯; 朱安; 谢珊珊; 吴杰; 孙军; 张楠; 曾晓旭; 张宽; 张济韬; 李立春
    • 摘要: 空间机械臂是在轨进行舱外巡检、航天员辅助出舱的关键活动机构,其在轨操作的运动过程需要在地面进行预先规划生成运动控制指令,再通过数字仿真与推演对运动控制指令进行验证,以确保机械臂操作全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运动空间限制、运动速度限制和关节力矩限制等方面设计了地面仿真验证框架,提出了基于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运动空间与碰撞关系分析的仿真验证策略,给出了关节运动、关节力矩和碰撞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以及超限检测与风险判断的准则,最后通过对关节超限检测、速度超限检测、力矩超限检测、碰撞检测与风险预估的仿真实验,证明了空间机械臂运动控制的地面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 曲思霖; 王从庆; 李建亮; 展文豪; 张民
    • 摘要: 针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实现任务少、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的共空间模式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脑电信号解码,采用独立成分分析的方法将运动想象信号进行盲源分离,采用小波包分解方法将每个通道脑电信号按频率分为8组。计算每组信号的功率值,采用递归特性消除方法去除对分类不重要的10个节点特征,将被选择的节点信号采用1对1共空间模式提取空域特征,将特征矩阵输入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脑电信号解码,得到4类运动想象信号分类结果。采用本文方法对公开的脑机接口竞赛数据集(包括左手想象信号、右手想象信号、舌头想象信号、双脚想象信号)前3位受试者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28%、94.25%、96.55%,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3.69%。与其他方法对比,本文方法识别准确率较高。用识别的脑电信号作为解码控制信号,控制虚拟太空环境中的空间机械臂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达到抓取空间中目标物体的目的。
    • 陈钢; 高贤渊; 赵治恺; 黄泽远; 符颖卓; 费军廷
    • 摘要: 随着空间探索的不断深入,人类从认识空间环境逐渐转向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空间机械臂因其运动范围广、操作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空间探索活动。复杂的太空环境以及繁重的空间操控任务对空间机械臂的自主性与智能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在概述空间机械臂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空间机械臂智能规划与控制技术展开综述,重点阐述国内外学者在空间机械臂任务规划、运动规划以及运动控制等方面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而展望了后续空间机械臂规划与控制的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