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呼吸性粉尘

呼吸性粉尘

呼吸性粉尘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预防医学、卫生学、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03276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煤矿安全、煤炭科技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等;呼吸性粉尘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惠立锋、张强、晏丹等。

呼吸性粉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3276 占比:99.96%

总计:503474篇

呼吸性粉尘—发文趋势图

呼吸性粉尘

-研究学者

  • 惠立锋
  • 张强
  • 晏丹
  • 刘国庆
  • 吴付祥
  • 焦敏
  • 李德文
  • 王杰
  • 邓勤
  • 李征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存飞
    • 摘要: 针对8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人员作业区域粉尘来源不清、治理重点不明,且缺少理论支撑的问题,选取神东补连塔煤矿12513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采煤机割煤和降柱移架2个主要尘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时的粉尘运移规律,分析了采煤机附近区域人员呼吸带的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8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在顺风、逆风割煤两种工况下采煤机附近人员作业区域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最高处均在采煤机中部位置,分别为203.8、111.6 mg/m^(3),此处降柱移架产生的粉尘质量浓度为90.7 mg/m^(3),源于降柱移架尘源的占比分别为44.50%、76.69%。粉尘溯源研究成果可以为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粉尘的针对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李彦筑; 王杰; 谢双
    • 摘要: 针对呼吸性粉尘连续分离问题,对陶析式、惯性冲击式、旋风式分离方法进行了分析,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虚拟冲击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满足BMRC曲线分离标准的虚拟冲击器模型,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分离器结构尺寸进行修正优化。按照模型加工了分离器样件并进行了气溶胶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样件的分离效能与BMRC曲线标准差均小于5%,满足行业标准要求。
    • 虞汝思其; 赵潇; 刘莹; 贾婷
    • 摘要: 为了有效防治煤矿粉尘的职业危害,改善煤矿的工作环境,从采煤工作面粉尘防治、其他工作场所粉尘防治、粉尘连续监测和尘肺预警三个方面,论述了“十三五”期间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和设备的最新发展和实际应用,如大采高综合防尘、综采工作面长压短吸自适应风控除尘、持续监测呼吸性粉尘和尘肺早期预警,总结了现有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和设备的不足,展望了我国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 乔宁宁
    • 摘要: 三交河煤矿采煤工作面常出现粉尘浓度超标问题,以2-2-602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研究喷雾降尘技术抑尘剂、降尘设备等方面的优化及应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抑尘剂的表面张力值确定合理的溶液浓度及材料,通过复配试验确定最佳的配方,对采煤机外喷雾、液压支架喷雾、抑尘剂添加装备进行优化设计,工程实践期间监测工作粉尘浓度,结果表明:最佳的抑尘剂溶液为质量浓度0.03%AES加质量浓度0.01%FMEE溶液,采煤机割煤及移架工序降尘效率提高30%以上,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
    • 李德文; 赵政; 郭胜均; 郑磊; 张小涛; 隋金君
    • 摘要: 为有效防治煤矿粉尘职业危害,改善矿井作业环境,从采掘工作面粉尘防治、其他作业地点粉尘防治、粉尘连续监测与尘肺预警等3个方面,论述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综合防尘、综掘工作面长压短抽自适应控风除尘、呼吸性粉尘连续监测、尘肺预警等我国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及装备在“十三五”期间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总结分析了现有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及装备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静
    • 摘要: 煤矿工作面存在的大量粉尘对煤矿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用高压喷雾的形式进行除尘作业是常用的降尘方式。针对喷嘴直径的不同对除尘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实验分析,在不同的压力、流量条件下对全尘及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果分别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5 mm直径的喷嘴在不同的工况下具有较好的除尘效果。
    • 惠立锋; 李德文; 郭永彩
    • 摘要: 呼吸性粉尘连续分离技术是实现其在线监测和尘肺病预警的基础及关键。为了解决常见的旋风分离、水平陶析及平板冲击等分离方式易积尘、过载、堵塞等弊端,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冲击原理的呼吸性粉尘连续分离技术。基于虚拟冲击理论,建立呼吸性粉尘虚拟分离三维模型,仿真分析其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通过分域法阐释虚拟冲击的分离机理,并构建分离效能和分离时效一体化测试系统,对设计的虚拟冲击器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效能模拟曲线随着喷嘴与收集腔间距和收集腔直径增大而上移,而收集腔直径对分离效能的影响作用强于喷嘴与收集腔间距的影响。当喷嘴与收集腔间距为4.0 mm、收集腔直径为3.0 mm时,各个粒径点的分离效率与BMRC曲线的偏差在±5%以内。在工作点流量为4 L/min、弱流比为0.1条件下,分离器的分离效能曲线与BMRC曲线相比,整体呈负偏差,最大偏差为-4.7%。在质量浓度为35~40 mg/m~3的粉尘浓度环境下,传统旋风分离器容易出现排灰口和排气口堵塞,测试结果偏差较大,连续运行1 d后已不能满足连续分离要求,而虚拟冲击式分离器内部颗粒损失及截留较少,可实现15 d以上的连续运行而无需人工清理,连续分离时效提升了10倍以上,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满足呼吸性粉尘浓度在线测量对粉尘连续分离的分离效能及分离时效要求。
    • 任晓芬; 郭军霞; 郜玉聪; 张蕾; 丛晓春
    • 摘要: 铁渣转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因此掌握铁渣转运廊道内粉尘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降低粉尘浓度、保障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对某钢铁企业铁渣转运廊道内风速、温湿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了现场测定与分析,建立了廊道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铁渣温度、室外环境温度、皮带运行速度条件下廊道内粉尘运移及分布规律,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人行道中间截面粉尘质量浓度沿廊道长度方向逐渐增大,且在廊道中后部粉尘质量浓度大于700μg/m^(3),超过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限值;廊道内粉尘质量浓度随铁渣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室外环境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皮带运行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综合考虑,皮带运行速度宜设定为2.5 m/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与极差分析,得到皮带运行速度是影响粉尘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铁渣温度、室外环境温度。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廊道内作业环境提供数据支撑和研究思路。
    • 丁志超
    • 摘要: 黄陵一号煤矿煤巷综掘工作面面临粉尘浓度超标严重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等方法,研究不同降尘措施条件下粉尘浓度分布规律,并在624回风巷掘进期间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在通风优化、安装水幕、活性磁化水综合降尘措施下,全尘、呼尘降尘效率分别由原来的61.4%、54.3%提升至81.3%、78.4%,成功解决了粉尘浓度超标的问题。
    • 李仲科; 周子皓; 王天暘
    • 摘要: 为有效解决井下自吸式和动力送风式过滤防尘口罩在综掘工作面等高粉尘环境下呼吸阻力大和过滤失效等问题,研发了基于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原理的正压式隔尘呼吸器.设计出了满足压风除杂除湿要求的过滤除湿装置、降低管线布置工作量的管线伸缩装置、提升装置易用性的腰部固定装置以及双进气结构的面部呼吸装置,并进行现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正压式隔尘呼吸器除湿除杂效果显著,佩戴舒适性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