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棚设施栽培草莓面积迅速扩大。但因设施栽培后,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耕作和保护措施,改变了土壤的淋溶体系和结构,易使土壤盐渍化;且连年种植单一作物,造成土传病害严重,从而导致农作物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因子。
为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但水旱轮作种植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技术不成熟,大量使用药剂防治,农药残留大,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效益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方法,采取一季水稻一季草莓水旱轮作交替杀灭不同环境中的病菌和害虫以及草害,减少传播途径,解决水稻与草莓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抑制病虫草害、产量低、效益差等技术问题。
一种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草莓栽培步骤
(1.1)培育壮苗:在3-4月间选择未种过草莓的田块种植母株。每1.5m
(1.2)适时移栽:在9月上旬移栽,50%以上苗株花芽分化为移栽适期。畦宽1m,种2行,株距20--22cm,栽9.0--10.5万株/hm
(1.3)施肥:草莓大棚栽培的采果时间很长,植株常出现早衰现象,影响产量和质量,因而基肥用量要足,而且要以农家肥为主。基肥用腐熟畜禽肥30--45t/hm
(1.4)搭棚盖膜保温:在10月上中旬先盖黑色地膜以防杂草旺长;10月下旬开始盖大棚膜,以增加积温,促使早开花。白天棚内应保持25--30℃,不超过30℃,夜间应保持在5--10℃,当夜间温度在5℃以下时,要盖小拱棚膜保温,甚至采用双层大棚防寒。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60%,白天要及时通风换气,降低大棚内湿度,减轻病害。
(1.5)防病治虫:草莓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可用50%速克灵2 000倍液防治。常见害虫有蚜虫、螨类、斜纹夜蛾等,可用杀虫素、虫螨光等生物农药或低残留农药防治。结果后摘除老叶、枯叶,拔除病株。如果施用农药,则必须停止采摘。
(2)水稻栽培步骤
(2.1)工作准备:在草莓采收后,卸下大棚膜,收去地膜、保护棚架,进行土壤翻耕,然后作畦播种早、中熟稻。采取选择抗病、增施动物腐熟粪肥、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综合运用生物的、物理的措施进行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措施。要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早稻于5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于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上、中旬收获。大田用种量常规稻为60--75kg/hm
(2.2)耕沤稻田:在草莓收割后收贮秸秆,将收集的大狼刺花按20-30kg/667m
(2.3)品种选择、处理:选用非转基因、早熟稻或中熟稻、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水稻种子处理:水稻种子与0.2%硫酸铜(矿物来源)溶液按料液比1kg∶1.2L浸种48h,浸种后再用50~55℃热水按料液比1kg∶1L消毒5min,然后捞出水稻种子备用;
(2.4)育秧:以旱育秧方式播种育秧;旱育秧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清洁无污染,管理方便的地方作为苗床,增施充分腐熟的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750kg/667m
(2.5)插秧:秧苗拔秧前3天使用送嫁药,采用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0g/667m
(2.6)大田管理:水分管理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病虫害防治采取测报方式,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2.6.1)病虫物理防治:从水稻播种期至成熟收割期,按有机水稻种植区垂直区距离200m安装一盏40W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于害虫成虫发生期每天开灯时间由光自动控制,均为每晚18:00至翌日4:00,雷雨天根据湿度自动关灯,雨晴自动开灯。利用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波特性,将光波设定在特定范围.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诱杀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叶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使成虫落入灯下专用接虫袋,以达到杀灭害虫、控制虫害的目的;同时,每667m2悬挂24×30黄板粘虫板20块,要求黄板下端高于作物顶部20cm,用于诱杀飞虱、叶蝉、蓟马、蚜虫。
(2.6.2)病害防控:6月下旬分蘖盛期防稻瘟病,7月下旬防穗颈稻瘟,在分蘖末期一孕穗初期防纹枯病:在水稻破口前7-9d进行第1次防治稻曲病,破口至始穗期进行第2次防治稻曲病。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和波尔多液交叉间隔十天防治。其中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20克/667m
(2.6.3)虫害防控:应用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G100g/667m
(2.6.4)晒田、收获:收获前1~2天,排水,晒田,收获,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
技术效果:该发明采取一季水稻一季草莓水旱轮作交替杀灭不同环境中的病菌和害虫以及草害,减少传播途径,解决水稻与草莓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抑制病虫草害、产量低、效益差等技术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草莓栽培步骤
(1.1)培育壮苗:在3-4月间选择未种过草莓的田块种植母株。每1.5m
(1.2)适时移栽:在9月上旬移栽,50%以上苗株花芽分化为移栽适期。畦宽1m,种2行,株距20--22cm,栽9.0--10.5万株/hm2。定植苗要求有5--6片叶、茎粗、根系发达、无病健壮,以单苗鲜重25--30g。因苗已孕育花芽,故要带土移栽。
(1.3)施肥:草莓大棚栽培的采果时间很长,植株常出现早衰现象,影响产量和质量,因而基肥用量要足,而且要以农家肥为主。基肥用腐熟畜禽肥30--45t/hm
(1.4)搭棚盖膜保温:在10月上中旬先盖黑色地膜以防杂草旺长;10月下旬开始盖大棚膜,以增加积温,促使早开花。白天棚内应保持25--30℃,不超过30℃,夜间应保持在5--10℃,当夜间温度在5℃以下时,要盖小拱棚膜保温,甚至采用双层大棚防寒。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60%,白天要及时通风换气,降低大棚内湿度,减轻病害。
(1.5)防病治虫:草莓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可用50%速克灵2000倍液防治。常见害虫有蚜虫、螨类、斜纹夜蛾等,可用杀虫素、虫螨光等生物农药或低残留农药防治。结果后摘除老叶、枯叶,拔除病株。如果施用农药,则必须停止采摘。草莓产量22.5t/hm
(2)水稻栽培步骤
(2.1)工作准备:在草莓采收后,卸下大棚膜,收去地膜、保护棚架,进行土壤翻耕,然后作畦播种早、中熟稻。采取选择抗病、增施动物腐熟粪肥、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综合运用生物的、物理的措施进行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措施。要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早稻于5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于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上、中旬收获。大田用种量常规稻为60--75kg/hm
(2.2)耕沤稻田:在草莓收割后收贮秸秆,将收集的大狼刺花按20-30kg/667m
(2.3)品种选择、处理:选用非转基因、早熟稻或中熟稻、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水稻种子处理:水稻种子与0.2%硫酸铜(矿物来源)溶液按料液比1kg∶1.2L浸种48h,浸种后再用50~55℃热水按料液比1kg∶1L消毒5min,然后捞出水稻种子备用;
(2.4)育秧:以旱育秧方式播种育秧;旱育秧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清洁无污染,管理方便的地方作为苗床,增施充分腐熟的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750kg/667m
(2.5)插秧:秧苗拔秧前3天使用送嫁药,采用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0g/667m
(2.6)大田管理:水分管理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病虫害防治采取测报方式,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2.6.1)病虫物理防治:从水稻播种期至成熟收割期,按有机水稻种植区垂直区距离200m安装一盏40W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于害虫成虫发生期每天开灯时间由光自动控制,均为每晚18:00至翌日4:00,雷雨天根据湿度自动关灯,雨晴自动开灯。利用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波特性,将光波设定在特定范围.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诱杀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叶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使成虫落入灯下专用接虫袋,以达到杀灭害虫、控制虫害的目的;同时,每667m2悬挂24×30黄板粘虫板20块,要求黄板下端高于作物顶部20cm,用于诱杀飞虱、叶蝉、蓟马、蚜虫。
(2.6.2)病害防控:6月下旬分蘖盛期防稻瘟病,7月下旬防穗颈稻瘟,在分蘖末期一孕穗初期防纹枯病:在水稻破口前7-9d进行第1次防治稻曲病,破口至始穗期进行第2次防治稻曲病。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和波尔多液交叉间隔十天防治。其中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20克/667m
(2.6.3)虫害防控:应用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G100g/667m
(2.6.4)晒田、收获:收获前1~2天,排水,晒田,收获,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稻谷产量6 750kg/hm
采用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方法,年两项合计年收入16.90万元/hm
机译: 一种用于草莓的起苗端口以及使用相同的草莓栽培和栽培方法
机译: 一种用于草莓的起苗端口以及使用相同的草莓栽培和栽培方法
机译: 水稻轮作卡尔梅克病中残留水分后苜蓿的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