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2-08-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 9/28 专利号:ZL2016107525207 申请日:20160830 授权公告日:20191115
专利权的终止
2019-11-15
授权
授权
2016-12-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67 申请日:201608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6-11-23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浓缩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药一般为汤剂,不仅不便于携带而且口感较差。将中药配方制作成便于携带和服用的剂型,如丸剂和胶囊剂,是常用的做法。然而,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进行制剂时,如何选择适合于原料特性的制剂工艺以及如何保证疗效不受影响,是进行相应制剂工作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原料组分较多的中药配方,上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检索,目前对于治疗慢性咽炎的丸剂的相关报道较少,且所用配方和制剂方法各异,如《润喉利咽丸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夏参咽宁丸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和《咽炎灵丸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因此,寻找一种能将对慢性咽炎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中药配方制备成易于携带和服用的丸剂的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浓缩丸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计,准备如下药材:
黄芩15份、南沙参16份、玄参16份、百合16份、冬桑叶12份、炙枇杷叶12份、丹参12份、锦灯笼15份、西青果7份、五味子7份、绿萼梅7份、橘络7份、丝瓜络7份、生甘草7份;
(2)将百合和绿萼梅粉碎成细粉;
(3)向除百合和绿萼梅之外的12味药加水进行浸泡,之后进行加热提取;
(4)将步骤(3)所得物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1.25;
(5)将步骤(2)所得物、步骤(4)所得物、淀粉和羧甲基淀粉纳混匀,然后进行制丸;其中,步骤(2)所得物与步骤(4)所得物的重量比为62∶71,淀粉的加入量为步骤(4)所得物重量的15%,羧甲基淀粉纳的加入量为步骤(4)所得物重量的10%;
(6)对步骤(5)所得物进行干燥;
(7)利用胃溶性薄膜包衣预混剂对步骤(6)所得物进行包衣处理;其中,在配制包衣液及进行包衣处理时,包衣粉与纯化水的重量比为10∶100,包衣粉与丸粒的重量比为3∶100。
优选的,在步骤(2)中,百合和绿萼梅细粉不大于100目。
优选的,在步骤(3)中,水的加入量为药材总重的6-8倍。更优选的,水的加入量为药材总重的8倍。
优选的,在步骤(3)中,浸泡时间为30分钟。
优选的,在步骤(3)中,加热提取时,提取条件为沸水下提取90分钟。
优选的,在步骤(4)中,将步骤(3)所得物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2。
优选的,在步骤(6)中,进行干燥时,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24小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浓缩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对慢性咽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本发明所得浓缩丸改善了中药汤剂服用量大、口感差和患者吞服困难的缺点;
3、本发明所得浓缩丸服用后能迅速崩解,溶散和吸收,可充分保证制剂疗效的持续发挥,方便使用;
4、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实施,成本较低,能真正为慢性病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带来价格上的实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处方
黄芩15g、南沙参16g、玄参16g、百合16g、冬桑叶12g、炙枇杷叶12g、丹参12g、锦灯笼15g、西青果7g、五味子7g、绿萼梅7g橘络7g、丝瓜络7g、生甘草7g
注:将上述处方扩大30倍(4680g)进行生产:
黄芩450g、南沙参480g、玄参480g、百合480g、冬桑叶360g、炙枇杷叶360g、丹参360g、锦灯笼450g、西青果210g、五味子210g、绿萼梅210g、橘络210g、丝瓜络210g、生甘草210g
制成1000g
将百合0.48kg、绿萼梅0.21kg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收料0.62kg(收料率90%),备用;
将黄芩等十二味药材3.99kg放入热回流提取浓缩机里,加入药材量8倍的饮用水31kg→浸泡30分钟。
其余黄芩等十二味药,加入热回流提取浓缩机中,加水浸泡30分钟后进行提取浓缩。提取90分钟(沸腾后),将滤液抽入浓缩罐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25(60℃)的清膏;将上述清膏、药粉及适量淀粉,混匀、制丸、烘干、包衣,即得。
将煎提液抽入浓缩罐→浓缩至相对密度达到1.2--1.25(60℃)→洁净收膏车收膏备用。收膏率±18%。
①本工艺浓缩采取采取边提取边浓缩方式,以缩短浓缩时间,减低生产成本。
②通过试验我们总结出:浓缩后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2较合适,小于1.20,浸膏太清,大于1.30,浸膏过老,均不利于制丸。收膏温度60℃时浸膏的流动性较佳,便于收料桶收集。
将上述浸膏0.71kg、加入生药细粉(百合和绿萼梅)0.62kg及0.10kg淀粉、0.07kg羧甲基淀粉钠→混匀→制丸→烘丸→盖面→选丸→检验(丸子大小、重量、水分)。为了使丸粒更圆滑,出丸后放入糖衣锅转动,转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将湿丸装盘放入热风烘箱,60℃热风烘干。烘烤时间为24小时。期间不断进行翻盘,使丸粒受热均匀。
盖面:
丸子干燥后行丸重检测,根据丸重计算盖面量,盖面后的丸重要求达到每粒重±0.1g。
①计算:随机3次分别抽取10粒丸称重取均值:第一次:0.88g/10粒;第二次:0.86g/10粒;第三次:0.86g/10粒。(0.88+0.86+0.86)÷3=0.87g/10粒 每粒丸均重=0.087g 已知总丸重:1.08kg
设加盖面粉x,则计算公式为:a∶b=(a+x)∶c
其中:a=丸重;b=盖面前每粒丸重;c=盖面后所要求的丸重。
将上述数字代入公式得:1080∶0.087=(1080+x)∶0.1
计算:x=161.4g=0.16kg
经计算得出:1.08kg丸子需加0.16kg盖面粉方可达到每粒丸子0.1g重。
②盖面时转动糖衣锅,加入适量纯水充分润湿丸粒,慢慢加入定量的盖面粉,不停转动糖衣锅使丸粒与细粉充分粘合,直到计算量的盖面粉加完;待丸粒光亮圆润后即可;盖面时开启热风机以烘干盖面时的加水量,盖面后丸重:2.2kg。
③因盖面时加了适量的纯水,所以盖面后仍需进行烘丸,时间不少于8小时,丸子通过充分的烘干,其水分含量才能到达药典的要求。烘丸后丸重:1.24kg。
选丸:
将盖面后的丸子进行筛选。分别选用4号筛和5号筛,过4号筛和不过5号筛的为不合格丸,同时选出不合格异形丸。合格丸的直径为±4.5mm,丸粒圆整,10粒丸重±1g。不合格丸重0.3kg;合格丸重0.94kg。选出的不合格丸粉碎后过100目筛,作为下次盖面粉备用。
合格丸需进行半成品检测,检测内容:(1)丸重检测;(2)水分含量检测。检测结果达到药典的要求,即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包衣:
按照丸重称取包衣粉→将包衣粉按比例加入纯化水充分溶解→开启空压机→开启热风机→包衣。
丸重:1.0kg 包衣粉:0.94×3%=0.028kg 纯水=0.03×10=0.028kg
包衣后丸重=1.0kg
内包装:
为方便患者服药,采用药用聚乙烯瓶包装,每瓶30g,每次服5g,一日3次。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对本发明浓缩丸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论为:测得小鼠口服浓缩丸的最大耐受量为132.3原生药g/kg。因此,本发明浓缩丸一日用量相当于原生药材156g是安全无毒的。以此为依据,确定其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三次。
实施例2
中试(按原处方扩大175倍进行生产,计27.3kg)
处方及制法
黄芩2.63kg、南沙参2.8kg、玄参2.8kg、百合2.8kg 冬桑叶2.1kg 炙枇杷叶2.1kg、丹参2.1kg、锦灯笼2.63kg、西青果1.23kg、五味子1.23kg、绿萼梅1.23kg、橘络1.23kg、丝瓜络1.23kg、生甘草1.23kg
制成5000g
以上十四味药,取百合2.8kg、绿萼梅1.2kg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其余黄芩等十二味药,加入热回流提取浓缩机中,加水浸泡30分钟后进行提取浓缩。提取90分钟(沸腾后),将滤液抽入浓缩罐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25(60℃)的清膏;将上述清膏、药粉及适量淀粉、羧甲基淀粉钠,混匀、制丸、烘干、包衣,即得。
粉碎过筛:将百合2.8kg、绿萼梅1.2kg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收料3.6kg(收料率90%),备用。
加水浸泡:
将黄芩等十二味药材23.27kg放入热回流提取浓缩机里,加入药材量8倍的饮用水185kg→浸泡30分钟。
提取、过滤:
浸泡后→开启蒸汽发生器→加热提取90分钟(沸腾后)→滤液抽入贮罐备用。
浓缩
将煎提液抽入浓缩罐→浓缩至相对密度达到1.2--1.25(60℃)→洁净收膏车收膏备用。浸膏称量:4.1kg。收膏率±18%。
制丸:
将上述浸膏4.1kg→加入生药细粉(百合和绿萼梅)3.6kg、淀粉0.6kg(浸膏量的15%)、羧甲基淀粉钠0.4kg(浸膏量的10%)→混匀→制丸。为了使丸粒更圆滑,出丸后放入糖衣锅转动,转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湿丸重:8.5kg。
烘丸
制丸后即行烘丸,将湿丸装盘放入热风烘箱,60℃热风烘干。烘烤时间为24小时。期间不定时进行翻盘,使丸粒受热均匀。烘后丸重:5.8kg。
盖面
丸子干燥后行丸重检测,根据丸重计算盖面量,盖面后的丸重要求达到每粒重±0.1g。
每粒丸均重检测:±0.093g/粒
计算盖面量:5.8÷0.93-5.8=0.43kg
盖面时开启热风机以烘干盖面时的加水量,盖面后丸重:7.2kg。
盖面后丸子装盘放入烘箱,60℃热风烘干盖面时所加水分。烘烤时间为8小时。烘后丸重:6.1kg。
选丸
将盖面后的丸子进行筛选。分别选用4号筛和5号筛,过4号筛和不过5号筛的为不合格丸,同时选出不合格异形丸。合格丸的直径为±4.5mm,丸粒圆整,10粒丸重±1g。不合格丸重1.2kg;合格丸重4.9kg。选出的不合格丸粉碎后过100目筛,作为下次盖面粉备用。合格丸进行半成品检测,检测内容:(1)丸重检测;(2)水分含量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药典的要求:丸重:±1.02g/10粒;水分±9.8%。6.5.2.7、包衣:将合格丸子按照丸子重量的3%称取包衣粉0.15kg→将包衣粉按10%浓度比例加入纯化水1.5kg,充分溶解→开启空压机、转动糖衣锅、开启热风机→包衣。包衣后称重:5.02kg。
内包装
采用药用聚乙烯瓶包装,每瓶30g,每次服5g,一日3次。
实验例1
提取时间及次数的确定:
除百合和绿萼梅之外的黄芩等12味药材3990g,第一次加水量31.L,煎煮90分钟;第二次加水量24L(药材量的6倍),煎煮60分钟,根据煎提物(浸膏)重量确定提取时间和次数,通过试验,结果见表1。
表1黄芩等药材煎煮次数与比较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
按照上述实验分析,加水31L,第一次提取60分钟收膏率13%,未达理想效果;提取90分钟收膏率18%,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有效成分基本提取完全.加水24L作第二次提取,提取60分钟与90分钟的收膏率相差不大,且收膏率很低,不足2%,如果按成本计算,只能增加制剂成本,因此从生产成本考虑第二次提取已无实际意义。故本工艺提取次数定为一次最佳;提取时间定为沸腾后90分钟,以保证足够的提取时间,使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完全提出来,确切保障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
提取过程:
浸泡后→开启蒸汽发生器→加热提取90分钟(沸腾后)→滤液抽入贮罐备用。
实验例2
辅料的选择:
淀粉:(1)作为赋形剂,保证在制丸时出丸的圆润和防粘合;
(2)作为填充剂,以确保浓缩丸口服剂量的准确性。
羧甲基淀粉钠:作为浓缩丸的崩解剂,以辅助丸子口服后能尽快崩解、溶化和吸收。
辅料在浓缩丸中所占比例,见下表:
表2辅料处方实验表
实验结果表明:物理性状成丸及崩解时限(II)比(I)较好,所以选用(II)为工艺处方。即制丸时加入淀粉量=浸膏量×15%;羧甲基淀粉钠=浸膏量×10%为最佳。通过反复试验和监测,浸膏加入15%的淀粉和10%羧甲基淀粉钠,充分混匀,能顺利出条、制丸,且崩解时限也恰好。
实验例3
包衣材料选用:
选用胃溶性薄膜包衣预混剂作为本工艺的包衣材料。包衣材料与丸子的比例及包衣液浓度的确定,分两组进行研究,两组按每批次各1000g丸进行不同剂量和浓度的包衣,对比包衣效果,以确定最佳比例。
包衣粉比例及浓度研究,见下表3:
表3包衣粉比例及浓度研究对比表
实验研究表明,处方3合格,定为本工艺处方量,即包衣工艺选用包衣粉用量为3%,包衣液浓度为10%。
实验例4
对实施例1所得丸剂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监测。参照《耳鼻咽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标准,对138位慢性咽炎患者进行跟踪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服用实施例1所得浓缩丸,每次服5g,一日3次;对照组服用玄麦甘桔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
痊愈:咽部症状消失,咽后壁黏膜恢复正常,3个月无复发;
有效:咽部症状明显改善或偶然出现治愈,咽部黏膜趋于正常;
无效:咽部症状无明显改善,咽部黏膜仍充血增生或干燥均无好转。
治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机译: 中药浓缩丸的制备方法
机译: 没有赋形剂的人参浓缩丸的制备方法
机译: 没有赋形剂的人参浓缩丸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