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0-05-15
授权
授权
2016-1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1B1/04 申请日:201606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6-10-12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特别是一种消除玉米油中真菌毒素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玉米胚又称玉米胚芽,是玉米深加工的副产物,占玉米籽粒质量的10%~15%,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粗脂肪含量占36%~47%,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资源。玉米油又叫玉米胚芽油,它是从玉米胚中提炼出的油。玉米油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能够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对防治“三高”及并发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其营养价值高,味觉好,不易变质,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同时,我国是玉米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玉米胚资源丰富。针对我国食用油脂供给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玉米油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对国外进口油料的依赖度,因此,玉米油加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管理不当,以及在收获后储存不当都会遭受霉菌的浸染,感染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胚芽是玉米籽粒上最容易遭受霉菌侵染的部位,因此,遭受霉菌毒素污染的几率和程度往往也最大。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中含量最高也是毒性最大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AFB1)早在1988年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质。GB>1含量须小于等于20>1的含量进行了限定,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有关玉米胚中霉菌毒素限量的有关标准。玉米胚中霉菌和霉菌毒素超标,将可能直接导致玉米油中霉菌毒素超标,这给玉米油的加工和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种消除玉米油中真菌毒素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在玉米胚制油的预处理环节将玉米胚中的真菌毒素消除或降解到安全水平,为提高玉米油的卫生和质量品质,保障玉米油的消费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玉米油中真菌毒素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该预处理加工工艺可以消除玉米胚中的霉菌、降解玉米胚中的霉菌毒素,且对玉米胚及其制品(玉米油和玉米胚饼、粕)无污染、无残留。经过该工艺处理过的玉米胚生产出的玉米油中霉菌毒素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同时,该预处理加工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不需要对现有工艺和生产线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消除玉米油中真菌毒素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包括对玉米胚的臭氧熏蒸、清理除杂、调制软化、轧坯、碱法膨化等步骤,其中:玉米胚在出仓之前进行臭氧熏蒸处理,在清理除杂、调制软化、轧坯之后进行碱法膨化处理。所述臭氧熏蒸处理是在密闭的仓室内进行,温度环境5℃~50℃,玉米胚含水量7%~25%条件下通入臭氧气体进行灭菌和真菌毒素预降解处理,臭氧气体浓度为5~50 ppm,处理时间0.5~48 h。所述碱法膨化,是在玉米胚膨化处理之前或在膨化过程中向玉米胚中加入浓度为5%~30%的碱液(含有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的水溶液)或碱液蒸汽(含有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的水蒸汽),碱液或碱液蒸汽的添加量由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和玉米胚中玉米油的酸价计算得到。
本发明中,臭氧熏蒸灭菌处理条件可进一步优化为:在温度环境20℃~45℃,玉米胚含水量8%~16%条件下通入臭氧气体进行灭菌和真菌毒素预降解处理,臭氧气体浓度为20~50 ppm,处理时间2~2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玉米胚及其制品(玉米油和玉米胚饼、粕)中的真菌毒素,提升玉米油的卫生品质,为玉米油的推广和安全消费提供保障。
(2)本发明所述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可以提升玉米油原料玉米胚的质量,降低玉米毛油酸价和色泽,减少玉米毛油的精炼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3)本发明所述的玉米胚预处理加工工艺,其工艺路线科学合理,对玉米胚及其制品(玉米油和玉米胚饼、粕)无污染、无残留,而且技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工业生产可行,对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投资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玉米胚出仓前在储存仓内进行密闭臭氧熏蒸,控制环境温度25℃,玉米胚含水量12%,在此条件下通入臭氧气体进行灭菌和真菌毒素预降解处理,臭氧气体浓度为50 ppm,处理时间0.5 h。出仓后的玉米胚经过清理去杂、软化调制、轧坯等工序后,与浓度为15%(w/w)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后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中进行碱法膨化处理,氢氧化钠溶液最小添加量由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决定,氢氧化钠溶液最大添加量根据玉米胚中玉米油的酸价计算得到。
利用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与未经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相比,玉米油的酸价和色泽明显降低,黄曲霉毒素B1含量可以减少70%~90%,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可以减少80%~99%,真菌毒素含量符合国家食用油脂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对用上述过程加工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毛油进行精炼,玉米毛油的精炼损耗明显减少。
实施例2:
玉米胚出仓前在储存仓内进行密闭臭氧熏蒸,控制环境温度50℃,玉米胚含水量7%,在此条件下通入臭氧气体进行灭菌和真菌毒素预降解处理,臭氧气体浓度为30 ppm,处理时间 24 h。出仓后的玉米胚经过清理去杂、软化调制、轧坯等工序后,与浓度为 5 %(w/w)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混合后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中进行碱法膨化处理,氢氧化钾溶液最小添加量由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决定,氢氧化钾溶液最大添加量根据玉米胚中玉米油的酸价计算得到。
利用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与未经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相比,玉米油的酸价和色泽明显降低,黄曲霉毒素B1含量可以减少65%~85%,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可以减少75%~90%,真菌毒素含量符合国家食用油脂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对用上述过程加工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毛油进行精炼,玉米毛油的精炼损耗明显减少。
实施例3:
玉米胚出仓前在储存仓内进行密闭臭氧熏蒸,控制环境温度5℃,玉米胚含水量25%,在此条件下通入臭氧气体进行灭菌和真菌毒素预降解处理,臭氧气体浓度为 5 ppm,处理时间 48 h。出仓后的玉米胚经过清理去杂、软化调制、轧坯等工序后,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中进行碱法膨化处理,即膨化过程中通入氢氧化钠含量为30 %(w/w)的碱蒸气,碱液蒸汽最小添加量由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决定,碱液蒸汽最大添加量根据玉米胚中玉米油的酸价计算得到。
利用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与未经上述过程处理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油相比,玉米油的酸价和色泽明显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可以减少70%~90%,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可以减少75%~99%,真菌毒素含量符合国家食用油脂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对用上述过程加工的玉米胚制取的玉米毛油进行精炼,玉米毛油的精炼损耗明显减少。
机译: IGA真菌毒素的单克隆抗体,一种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细胞系及其在免疫学中的特殊用途
机译: 一种抑制含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的农作物和组合物中霉菌毒素产生的方法
机译: 一种抑制含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的农作物和组合物中霉菌毒素产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