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干酪乳杆菌LC2W在制备Alpha-糖苷酶抑制剂中的用途

干酪乳杆菌LC2W在制备Alpha-糖苷酶抑制剂中的用途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2W菌株(CGMCCNO.0828)在制备麦芽糖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用途。以乳为生长介质、采用该菌发酵制备α-糖苷酶抑制剂,其对麦芽糖酶抑制率可达到58至88%,可作为生产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控制餐后血糖波动饮料、膳食补充剂的功能配料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3386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404272.4

  • 申请日2011-12-07

  • 分类号C12P1/04;A61K45/00;A61P3/10;A23C9/123;A23L2/52;A23L1/30;C12R1/245;

  • 代理机构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朱水平

  • 地址 201103 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57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4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3-19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P1/04 申请日:201112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酵乳微生物用途领域,特别涉及干酪乳杆菌LC2W在制备 Alpha-糖苷酶抑制剂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长期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 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慢 性高血糖态。近年来,糖尿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心血 管疾病之后第三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IDF)2007年最新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为2.46亿人,到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3.8亿。2009年糖尿病国际论坛首次公布了我国最新 的大中城市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城市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已成 为严重危害我国大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严重 的影响。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缺乏根治的医疗措施,患者需 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抗糖尿病药物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一定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S),有些反应较严 甚至引起死亡,降血糖药物的安全性就成为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常 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优缺点见表1。

表1.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优缺点比较

“欧洲糖尿病诊断协作研究”(Diabetes Epidemiology:Collabora 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DECODE)指出,餐后高血糖与糖尿 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为了减少或延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 展,除严格控制空腹血糖水平外,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波动更为重要。其中, 控制进食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一种降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方法。研究表 明,如果食用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50%以上,则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 降糖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其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人群,尤其是中老 年糖尿病患者。

目前食品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分离自中草药等植物,主要包 括以下几种类型:多糖类,异黄酮和皂甙类,生物碱,多酚类。国内目前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受技术和成本限制,大多是从 中草药,如苷草、茶叶、桑、虎杖和五味子中筛选,也有少数研究尝试从新 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提取,但有关其活性成分的报道不多。目前从天 然产物中分离和提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来自草本植物和放线菌 属,只有少数关于乳酸菌产物降血糖的报道。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靶向酶包括α-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 目前已知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由于其抑制了多糖的水解而引 起的胀气、腹泻、腹部痉挛等,尤其是以抑制α-淀粉酶为主的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其副作用更为明显,而以抑制麦芽糖酶、蔗糖酶等双糖酶为主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所引起的胃肠道紊乱的副作用则小得多。国内外对α-葡 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主要针对一些植物中草药或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 物,关于利用乳酸菌发酵的方法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目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副作用明 显,提供一种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以麦芽糖酶(EC:3.2.1.20)为 靶向酶,胃肠道紊乱副作用较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干酪乳杆菌LC2W(Lactobacillus caseiLC2W)在制备麦芽糖酶抑制剂 中的用途。

本发明中,干酪乳杆菌LC2W是现有技术,是已经公开的菌株,其菌种 保藏号:CGMCC NO.0828。

干酪乳杆菌LC2W(Lactobacillus casei LC2W)在制备Alpha-糖苷酶抑 制剂中的用途。

干酪乳杆菌LC2W(Lactobacillus casei LC2W)在制备可减缓碳水化合 物在肠道吸收作用的乳制品中的用途。所述的乳制品用于作为糖尿病治疗的 辅助手段,或者用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所述的乳制品优选发酵乳或者乳酸 菌饮料。

一种由干酪乳杆菌LC2W(Lactobacillus caseiLC2W)制备Alpha-糖苷 酶抑制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液加热灭活,调整 pH到4.2-4.8,较合适的是pH 4.6,固液分离获得上清液;调整上清液的pH 到6.2-7.0,较合适的是pH 6.8,进行醇提。

其中,所述的醇提的方法是常规的加入醇类除去沉淀物的方法,所得的 上清液即为Alpha-糖苷酶抑制剂提取物。常规的加入醇类进行醇提的方法 中,一般是加入乙醇。本发明的优选乙醇,更优选95%(v/v)乙醇。较佳 的将上清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5至1/3,加入2-3倍体积的95%(v/v)乙醇, 0-6℃放置24h后,固液分离获得上清液,上清减压浓缩去除乙醇后,获得 Alpha-糖苷酶抑制剂粗浓缩物。该浓缩物对麦芽糖酶抑制率可达到58至 88%。其中,固液分离的方法是常规的,较佳的是离心或过滤。

其中,所述的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液是干酪乳杆菌LC2W在灭菌乳 中发酵而得的。所述的灭菌乳优选脱脂乳。发酵的方法是常规方法,本发明 优选的发酵条件如下:发酵温度可以是30-40℃,优选35-37℃,更优选35℃; 脱脂乳浓度可以是2-12%,优选8%-12%,更优选10%;发酵时间可以是 24-120小时,优选72-96小时,更优选96小时;接种量可以是1%-5%,优 选2%-5%,更优选3%;发酵过程的pH值可以是自然pH值,也可以控制在 pH5.5-7.0,优选pH6.0-7.0,更优选pH6.5。

一种干酪乳杆菌LC2W(Lactobacillus casei LC2W)的发酵方法,包括 将干酪乳杆菌LC2W在培养基中发酵,其中,所述的培养基是灭菌乳,优选 灭菌脱脂乳。发酵温度可以是30-40℃,优选35-37℃,更优选35℃。灭菌 乳浓度可以是2-12%,优选8%-12%,更优选10%。发酵时间可以是24-120 小时,优选72-96小时,更优选96小时。接种量可以是1%-5%,优选2%-5%, 更优选3%。发酵过程的pH值可以是自然pH值,也可以控制在pH5.5-7.0, 优选pH6.0-7.0,更优选pH6.5。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Alpha-糖苷酶抑制剂在食品、保健品或者药品中的 用途。所述的食品、保健品或者药品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可以用 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所述的Alpha-糖苷酶抑制剂可作为饮料、膳食补充剂 的功能配料使用。

本发明所用的原料或试剂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市售可得。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了干酪乳杆菌 LC2W(Lactobacillus casei,LC2W)菌株(CGMCC NO.0828)在制备麦芽糖 酶抑制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用途。以乳为生长介质、采用该菌发酵制 备α-糖苷酶抑制剂,其对麦芽糖酶抑制率可达到58至88%,可作为生产具 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控制餐后血糖波动饮料、膳食补充剂的功能配 料使用,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有益效果。

图1显示相关乳酸菌脱脂乳发酵产物麦芽糖酶抑制率。

图2显示11株干酪乳杆菌脱脂乳发酵产物麦芽糖酶体外抑制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靶向酶包括α-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 本发明以麦芽糖酶(EC:3.2.1.20)为靶向酶,从不同来源的乳酸菌中筛选出 对麦芽糖酶(EC:3.2.1.20)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干酪乳杆菌LC2W,并确定 了以乳为发酵基质、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一种特定的体外筛选模型,比较了分离自健康人体肠道、相 关商业化酸奶菌种、乳酸菌对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发现干酪乳杆菌LC2W 具有强烈抑制麦芽糖酶的活性,因此利用该菌株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本发明选取多个菌株,用这些菌株分别发酵脱脂乳,对发酵产物进行处 理后得待测样品,用以体外测定麦芽糖酶抑制率。

本发明中所述的“室温”是指进行试验的操作间的温度,一般为25℃。

脱脂乳发酵方法

菌株的活化从-80℃深冷冰箱中取出保藏之菌株,室温解冻。在无菌 条件下,取少许冻干菌粉用1mL无菌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溶解后, 接种环蘸取少许,在MRS(Merck,Germany)平板上划线分离,37℃厌氧 培养48h(N2∶H2∶CO2=85∶10∶5),连续活化2次;

种子的制备10%(w/w)脱脂乳,118℃灭菌15min。从新鲜培养的 MRS平板上挑取少量的菌苔,转接到1mL 10%(w/w)无菌脱脂乳中,37℃ 静置培养24h,再按2%(v/v)的接种量在10%(w/w)无菌脱脂乳进一步 扩大培养至10mL;

发酵脱脂乳的制备:按2%(v/v)的接种量将种子转接到10%(w/w) 无菌脱脂乳中(每250mL三角瓶装料100mL),37℃静置培养72h。

发酵脱脂乳待测样品的制备

待发酵完毕,将发酵样品于沸水浴加热5分钟,待冷却至室温后,于4℃ 10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上清液用1mol/L NaOH调pH值至6.8, 室温静置30min,再以4℃10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0.22μm 滤膜过滤去除杂质及菌体,作为待测样品备用,用以体外测定麦芽糖酶抑制 率。

体外测定麦芽糖酶抑制率

底物配制称取0.3603g麦芽糖(GCS,纯度≥99.5%)溶于100mL水, 得10mmol/L麦芽糖液;

麦芽糖酶的配制因批次不同,单位质量酶活力稍有区别,根据生产厂 家标称的酶活力,采用超纯水配制成10U/mL麦芽糖酶,-80℃保藏备用;

酶反应在1.5mL Eppendorf管中依次加入H2O 200μL,酶200μL,上 述方法制备所得的待测样品500μL,麦芽糖100μL,于37℃水浴保温30min。 反应完毕后,立即置于100℃沸水浴5min。待冷却至室温后,4℃20000rpm 离心2min,静置待测(其中,空白对照以H2O代替待测液);

测定吸取上述上清液20μL于780μL葡萄糖测定工作液(葡萄糖氧化 酶法测定用试剂盒)中,37℃水浴保温20min,550nm下测定OD值(A)。 其中,空白对照测定所得OD值为B。

麦芽糖酶抑制率(%)计算公式:Maltase inhibitory rate(%) =[(B-A)/B]×100%

被测试菌株及其产物对麦芽糖酶抑制率结果

本发明首先选取了分离自健康人体肠道的干酪乳杆菌JH28(吴彬彬等, 一株具有抑制麦芽糖酶活性的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食品工业科技,2010 年11期,175-177)、某商业化菌株干酪乳杆菌Y(从市售养乐多产品中分离 得到,是其中唯一的活性益生菌成分),购自跨国菌种供应商丹尼斯克公司 的广泛用于酸奶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B340、Lb64,嗜酸乳杆菌TA40、TA45, 嗜热链球菌TH4、及乳酸菌干酪乳杆菌LC2W(CGMCC NO.0828)、鼠李糖 乳杆菌YHOC137(黄文利等,几株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18-20)、干酪乳杆菌WPC 09(陈帅等,干 酪乳杆菌WPC09对β-乳球蛋白抗原性降低的研究,乳业科学与技术,2010 年06期,251-253)为目标菌群。以上菌株均能单独在脱脂乳中生长且凝乳。 按照所述的方法,上述被测试菌株在脱脂乳中生长72h及96h后,其产物 对麦芽糖酶抑制率结果见图1。从图1可见,从市售酸奶产品中分离的嗜酸 乳杆菌如TA40、TA45,保加利亚乳杆菌LB340、Lb64,嗜热链球菌TH4 的脱脂乳发酵产物均无麦芽糖酶抑制活性。而干酪乳杆菌LC2W、Y、JH28、 WPC 09均有不同程度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

鉴于上述结果,本发明又收集了14株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及本实验室保 存的干酪乳杆菌相关菌株,分别测定其在脱脂乳中的生长性能及发酵产物对 麦芽糖酶的抑制活性。14株供试干酪乳杆菌经过活化后,按照所述的方法接 种于10%(w/w)无菌脱脂乳中,37℃静置培养24h后,测定pH值,观察 凝乳状况,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干酪乳杆菌ZHANG(CGMCCNO.1697)、 LP33、JH23发酵24h未观察到凝乳现象,其余11株干酪乳杆菌均表现出不 同程度的凝乳现象。

表2.14株干酪乳杆菌脱脂乳中的发酵性能

++凝固,且凝乳质地均匀细致,凝块结实,无乳清析出;+有乳清析出;--24h内未凝乳。

其中,LC01、LC431购自汉森公司;

NJ,购自常州益菌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LC11、LPC37购自丹尼斯克公司;

ATCC334、ATCC393为干酪乳杆菌标准菌株;

LP33由景岳生物科技(股)公司(台湾)提供;

JH23(王豪,一株具有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干酪乳杆菌筛选,微生物 学报,2010年02期,197-203);

BD-2为光明乳业专利菌株CGMCCNO.0849;

Zhang(CGMCCNO.1697)。

本发明又对上述11株干酪乳杆菌进行脱脂乳发酵,分别测定发酵48h、 96h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如图2。可见,其中干酪乳杆菌LC01、LC431、 LC2W及Y较其他菌株具有更显著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

因此,本发明对具有较强体外麦芽糖酶抑制活性的4株干酪乳杆菌菌株 进一步确认。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48h、96h 10%(w/w)无菌脱脂乳发 酵产物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均高于其他菌株,发酵96h达到36.57%。

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条件

本发明进一步测定不同温度下以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10%脱脂乳的 产物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25℃、30℃、35℃、40℃下分别发酵72h,其产 物的体外麦芽糖酶抑制率分别为27.65%、32.28%、35.24%及34.78%。其中, 35℃下发酵产物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最高。

本发明进一步测定不同脱脂乳浓度下,35℃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产物 对麦芽糖酶的抑制活性。以2%,4%,6%,8%,10%,12%的脱脂乳浓度分 别发酵72h,其产物的体外麦芽糖酶抑制率分别为18.70%,21.34%,25.98%, 29.56%,34.68%,35.12%。其中,10%脱脂乳浓度下发酵产物的对麦芽糖酶 抑制活性最高。

本发明进一步测定不同发酵时间下,35℃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10% 脱脂乳产物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测定发酵24h,48h,72h,96h,120h 所得的发酵产物中的麦芽糖酶抑制率,分别为25.02%,31.95%,36.17%, 37.34%,36.64%。其中,发酵96h产物中麦芽糖酶抑制率达到最高。

本发明进一步测定35℃干酪乳杆菌LC2W以不同接种量接种于10%脱 脂乳发酵96h产物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1%,2%,3%,5%接种量所得的 发酵产物中,麦芽糖酶抑制率分别为32.38%,35.56%,38.28%,37.96%。

本发明进一步测试了在自然pH条件下(不控制发酵过程的pH值)以 及在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5M Na2CO3使发酵过程的pH值恒定在5.5、6.0、 6.5、7.0时,在35℃干酪乳杆菌LC2W按5%接种量发酵10%(w/w)无菌 脱脂乳96h所获得的产物对麦芽糖酶抑制率分别30.15%,39.08,42.21%, 36.75%。

制备Alpha-糖苷酶抑制剂

如上所述的方法,经过干酪乳杆菌LC2W发酵后的脱脂乳在加热灭活 后,冷却至室温,通过加入酸(如盐酸、柠檬酸、乳酸)的方式,将发酵物 的pH调整到4.2-4.8,其中较合适的是pH 4.6,通过离心或者过滤的方式获 得上清液,上清液通过加碱(如NaOH、NaHCO3、Na2CO3等)将上清的pH 调整到6.2-7.0,其中较合适的是pH 6.8,然后减压浓缩至原来体积的1/5至 1/3,加入2-3倍体积的95%(v/v)乙醇,0-6℃放置24h后,通过离心或过 滤方式获得上清液,上清减压浓缩去除乙醇后,获得Alpha-糖苷酶抑制剂粗 浓缩物,根据浓缩程度不同,按照所述的测试方法,其对麦芽糖酶抑制率可 达到58至88%,可作为生产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控制餐后血糖波 动饮料、膳食补充剂的功能配料使用。

下面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其限制。下列实施 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 议的条件。本实施例中菌株的活化、种子的制备和发酵产物麦芽糖酶抑制率 的测定方法同上所述。

实施例1干酪乳杆菌LC2W无添加发酵乳

新鲜牛乳30℃30Mpa下均质,70℃杀菌30min后冷却到25℃,接种 干酪乳杆菌LC2W,接种量为3%(v/v),37℃发酵24h,冷却至10℃,装 瓶。

发酵乳指标:干酪乳杆菌LC2W 2.3×109CFU/mL,发酵产物对麦芽糖 酶抑制率25.42%。

实施例2干酪乳杆菌LC2W乳酸菌饮料

全脂新鲜牛乳预热40℃,分离得到脱脂鲜乳,85℃灭菌10min,降温 至25℃;以3%(v/v)的接种量接种干酪乳杆菌LC2W,37℃发酵72h。三 氯蔗糖溶解,并于95℃灭菌10min,将发酵液与水以1∶1.5混合均匀,并 加入三氯蔗糖及单甘油脂肪酸酯,使两者的终浓度分别为0.06‰及1.8‰, 均质,冷却至10℃,无菌灌装。乳酸菌饮料指标:干酪乳杆菌LC2W 4.5×107CFU/mL,发酵产物麦芽糖酶抑制率28.56%。

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 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