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
【2h】

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

机译: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

代理获取
本网站仅为用户提供外文OA文献查询和代理获取服务,本网站没有原文。下单后我们将采用程序或人工为您竭诚获取高质量的原文,但由于OA文献来源多样且变更频繁,仍可能出现获取不到、文献不完整或与标题不符等情况,如果获取不到我们将提供退款服务。请知悉。

摘要

田畴与墓碑间铺展的田园中国,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想象中,具有某种代表性。首先是一种殊异的、遥远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形象,一个由庞大的农民人口组成的内陆农业帝国,黄种人、黄土、祖先崇拜、安土重迁、似乎永远轮回的生命、循环的历史、古老的凝固的文明,时间消失在空间中就像短暂的生活消失在永恒的墓碑间……3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诗化所谓传统乡土中国的倾向,代表作就是赛珍珠的《大地》。30年代西方出现了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 “中国潮”,中心在美国。参与构筑美好的中国形象的文本,从文学铺展到各类新闻报道、学术著作,但在虚构这一点上,它们都还是“文学”。《大地》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人物是一对中国农民夫妇——王龙与阿兰,《时代》杂志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则是一对领袖夫妇——蒋介石与宋美龄。在这里真实与虚构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从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出版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种种历史条件迅速将中国在美国的美好形象推向高峰。这种美好的中国形象,是美国文化为自身的“中央帝国”意识构筑的“他者”。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同样大的“前中央帝国”,不管是征服对立还是“恩抚”友谊,中国都是最理想的他者。“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证明美国的强大与爱、自尊与自信等美国价值,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接受了美国的基督教与民主,变成了一个统一、坚强的国家与人民,这证明美国价值与意义的普遍性;中国处在苦难中,又不断努力,需要美国的援助,这又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尊严,让美国在弱者的身影中感受自身的伟岸与高尚。 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是西方人文化自恋的影子。 30年代英国批评家瑞恰慈(I. A. Richards)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对他说,中国是一面镜子,你只能看到镜中的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
机译:田畴与墓碑间铺展的田园中国,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想象中,具有某种代表性。首先是一种殊异的、遥远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形象,一个由庞大的农民人口组成的内陆农业帝国,黄种人、黄土、祖先崇拜、安土重迁、似乎永远轮回的生命、循环的历史、古老的凝固的文明,时间消失在空间中就像短暂的生活消失在永恒的墓碑间……3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诗化所谓传统乡土中国的倾向,代表作就是赛珍珠的《大地》。30年代西方出现了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 “中国潮”,中心在美国。参与构筑美好的中国形象的文本,从文学铺展到各类新闻报道、学术著作,但在虚构这一点上,它们都还是“文学”。《大地》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人物是一对中国农民夫妇——王龙与阿兰,《时代》杂志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则是一对领袖夫妇——蒋介石与宋美龄。在这里真实与虚构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从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出版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种种历史条件迅速将中国在美国的美好形象推向高峰。这种美好的中国形象,是美国文化为自身的“中央帝国”意识构筑的“他者”。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同样大的“前中央帝国”,不管是征服对立还是“恩抚”友谊,中国都是最理想的他者。“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证明美国的强大与爱、自尊与自信等美国价值,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接受了美国的基督教与民主,变成了一个统一、坚强的国家与人民,这证明美国价值与意义的普遍性;中国处在苦难中,又不断努力,需要美国的援助,这又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尊严,让美国在弱者的身影中感受自身的伟岸与高尚。 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是西方人文化自恋的影子。 30年代英国批评家瑞恰慈(I. A. Richards)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对他说,中国是一面镜子,你只能看到镜中的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

著录项

  • 作者

    周宁;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1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zh
  • 中图分类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