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大会
2015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大会

2015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09-10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5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检测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抑制剂(GSK343)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化过程来抑制其发生发展.同时在动物水平,检测EZH2抑制剂对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瘤组织内EMT相关蛋白在mRNA水平上的影响. 方法:以前期研究发现的EZH2表达高的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为研究对象,Western Blot检测GSK343处理这些细胞后,H3K27Me3、总组蛋白(Histone H3)及EZH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MTT及克隆形成率实验检测GSK343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GSK343对宫颈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GSK343处理过的宫颈癌细胞中与EMT相关的上皮性蛋白E-Cadherin、间皮性蛋白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人宫颈癌裸鼠移植肿瘤实验检测GSK343对裸鼠瘤体生长及瘤体组织上述EMT相关蛋白在mRNA水平上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SK343明显降低了H3K27Me3和EZH2蛋白表达水平;GSK343处理组细胞生长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GSK343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N-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明显降低;在裸鼠宫颈癌移植肿瘤实验中,GSK343处理组,其移植瘤大小及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T相关蛋白在mRNA水平上,E-Cadherin明显升高,N-Cadherin与Vimentin明显降低(P<0.01). 结论:EZH2抑制剂GSK343可能通过增高上皮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EMT的发生从而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 摘要:探讨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前腹腔镜下或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23例子宫颈癌Ⅰb2-Ⅳa期患者,5例患者术前增强CT提示有可疑PALN,后通过腹腔镜下或腹膜外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其中腹腔镜组14例(3例术前增强CT疑有PALN转移),腹膜外组9例(2例术前增强CT疑有PALN转移),经过HE染色分析有无PALN转移,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前腹腔镜下或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既可以发现隐匿性转移,又可以判断影像学的假阳性,指导照射治疗范围,防止部分患者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尤其是腹腔镜下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对腹盆腔干扰小、并发症少,对术后放疗影响小。
  • 摘要:目的:无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症状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于脱垂复位后出现SUI表现,称为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Occult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OSUI),目前并无理想的OSUI筛查方法,对此类患者行同期/分步抗尿失禁手术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术前无尿失禁诊断的重度POP患者,脱垂手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评估术前脱垂复位后1h尿垫试验对脱垂术后因新发尿失禁而行手术治疗的预测价值.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因Ⅲ-Ⅳ度POP行脱垂手术的206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诊断.排除标准包括既往/同期行抗尿失禁手术.术后新发尿失禁定义为脱垂术后新发的主观尿失禁症状/客观指标压力试验或1h尿垫试验阳性.术前评估包括脱垂复位后压力试验、1h尿垫试验及尿流率检查.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每年对患者进行评估.主要评估结果为术后新发尿失禁(包括新发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尿失禁).对连续变量进行t检验,分类变量行x2检验,使用ROC曲线评估术前脱垂复位后1h尿垫试验的预测价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术后新发尿失禁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206例患者中OSUI筛查阳性45例(OSUI阳性率21.8%);术后随访12~48个月,62例(30.1%)出现新发尿失禁,仅13例(6.3%)需再次抗尿失禁手术,其中OSUI阳性组10例(10/45,22.2%),OSUI阴性组3例(3/161,1.9%).根据术前脱垂复位后1h尿垫试验行ROC曲线,分析对术后新发尿失禁的手术预测价值,计算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0.085(95%CI:0.649-0.983);根据ROC曲线取值原则,得1h尿垫试验临界值为1.9g(灵敏度80.0%,特异度83.9%);对术后新发尿失禁的相关因素作多因素分析,发现OSUI筛查结果和同期全子宫切除为术后新发尿失禁的危险因素(OR=4.19,95%CI1.99-8.86;OR=2.86,95%CI1.02-7.99). 结论:术前无尿失禁诊断的重度POP患者,脱垂术后仅6.3%需再次抗尿失禁手术,不建议对此类患者常规行同期预防性抗尿失禁手术;术前脱垂复位后1h尿垫试验可做为术后预测再次抗尿失禁手术的良好指标;对于1h尿垫试验>1.9g的患者是否同期抗尿失禁手术将获益更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产前诊断体蒂异常病例2例,结合文献,讨论体蒂异常病例的发病机制、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诊断上以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主要诊断方法,该综合征预后很差,为致死性胎儿发育畸形,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发现妊娠合并体蒂异常后,对于单胎妊娠,通常建议终止妊娠;对于双胎妊娠之一合并体蒂异常,正常发育胎儿是可以继续存活的。
  • 摘要:双胎反向动脉灌流(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TRAP)又称双胎之一无心畸形,是一种特发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的畸形,发生率在所有妊娠中为1/35000,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中为1/100,是双胎输血综合征(a 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的一种特殊类型.TRAP主要表现为双胎中一胎发育相对正常,成为供血儿(或泵血儿),另一胎为受血儿(或无心畸形),为无心脏且伴其他严重畸形的胎儿.本文对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目前,尚不能明确丁RAP的最佳治疗方法。因缺乏大量临床病例观察资料,如何选择安全有效而正确的治疗方法,有待于临床工作者积累经验进一步探讨。
  • 摘要: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为临床较少见的一种性腺发育异常,最早于1995年由Swyer提出,故又被称为Swyer综合征.该类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但生殖器分化发育为女性方向发展.其发生率约为1/100000,故临床常对其认识不足,而出现误诊误治.本院于2013年9月收治一例该病患者。术后病理为精原细胞瘤,该肿瘤对放、化疗敏感,疗效佳,可不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而选择术后放疗。但患者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不排除无性细胞瘤可能,故予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术。因精原细胞瘤放疗效果较好,1期患者多可获得长期生存.故术后转放疗科行放射治疗。
  • 摘要:根据对该患者的分型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盆腔情况和外阴解剖学状况,设计并成功施行了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部分小阴唇皮瓣网状移植人工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合并!型子宫颈闭锁者,矫治术后的宫内妊娠转归应等同于一般的单角子宫,一旦妊娠,由于血供、子宫峡部发育和维持位置的韧带等问题,易发生流产、胎位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子宫破裂以及子宫扭转等,应特别关注。
  • 摘要:卵巢绒癌可分为妊娠性和非妊娠性绒癌,妊娠性绒癌是妊娠滋养细胞发生恶变所致;卵巢非妊娠性绒癌也成为卵巢原发性绒癌.是由卵巢生殖细胞中的多潜能细胞向胚外结构(滋养细胞或卵黄囊等)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卵巢肿瘤,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妊娠之后,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由妊娠滋养细胞恶变而来,称"妊娠性绒癌"或"继发性绒癌".另有少数绒癌可发生于未婚女性、绝经后妇女或男性,常与生殖细胞肿瘤同时存在,系本身生殖细胞恶变所致,称"非妊娠性绒癌"或"原发性绒癌".原发生殖器外的非妊娠性绒癌多采用对于妊娠性绒癌有效且较强的联合化疗方案,其中肺部病灶的治疗最好应用静脉给药,因为肺是第一个接受药物的器官,受药量最大。对于合并肝脏病灶,最好亦是全身化疗。
  • 摘要:妊娠剧吐,是指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厌食,甚至食入即吐,有如阻隔之感.中医亦称为"妊娠恶阻"、"子病"、"病儿"、"阻病"等.正如《胎产心法》云:"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恶阻病名最早出自《诸病源候论》.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常见病之一.但由于个体差异及其精神因素,直接影响到妊娠反应的轻重,轻者无需治疗,一般12周后症状可自动消失,若恶阻严重,反复呕吐不能自止,致孕妇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甚或诱发他病者,则应及时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对恶阻病人有着较好的效果.
  • 摘要: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多因HPV感染所致.宫颈癌主要发病机制与上皮间质化有关,即上皮表型向间质表型的转变,伴随着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极性消失、细胞能动性增强,受到多种蛋白、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有关,本文就宫颈癌与上皮间质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不管是EMT还是MET,都依赖于多种细胞形态、基因的改变及信号通路的传导。MET虽然不比EMT更具特征性,但证明了这种转变的可逆性。
  • 摘要:近年来,剖宫产数量不断增多,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对于大面积植入的患者往往因为术中胎盘剥离后出血汹涌、迅猛而危及产妇生命.如何处理围术期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探索,本院今年联合介入麻醉科多学科合作,进行预防性介入及麻醉操作,防治大出血时及时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现将本院2例妊娠晚期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盆腔脓肿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继发于盆腔炎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合并症多,病程反复,容易发生误诊漏诊.本文收集了2011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因开腹手术或腹腔镜确诊为盆腔脓肿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结论认为:腹腔镜下早期诊治盆腔脓肿有临床实用价值,对于未育患者尤为适用。盆腔脓肿往往合并生殖道病变,尤其是感染性疾病,需提高等惕,以免漏诊。
  • 摘要: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66年,美国Creighton大学Lynch教授首先报道了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发病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以结直肠癌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多部位发病特点,因此命名为Lynch综合征.LS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Ⅰ型(遗传性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和Ⅱ型(伴肠外肿瘤型,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肾盂肿瘤、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皮肤癌和脑瘤等).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LS最常见的肠外表现,研究发现40%~60%的LS女性患者表现为EC,基因分析研究结果提示LS家系女性患者罹患EC的风险甚至超过息结直肠癌的风险.随着基因检测水平提高,LS的诊断标准在不断演变,LS相关EC的发病风险评估更加准确,LS相关EC的筛查及临床防治策略也有了新的进展.
  • 摘要:许多研究证明,FISH在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已经在许多产前诊断中心常规应用。但FISH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研究中,最初羊水染色体核型和FISH结果不符,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与母亲染色体核型均染色体2和18易位.而羊水间期细胞FISH重复检测2次仍提示18-三体。进一步对孕妇外周血及培养的羊水细胞进行中期细胞FISH检测,结果胎儿与母亲均显示3个18号染色体的天蓝色杂交信号。经过遗传咨询后,孕妇要求继续妊娠,胎儿出生后随访未发现异常。由此可见,在产前诊断中,应当将经典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检测同时进行,这两种检测方法可以相互验证,避免漏诊和误诊,提高产前诊断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同时在为孕妇进行遗传咨询时,应当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的产前诊断策略和优生优育指导。
  • 摘要:卵巢绒癌可分为妊娠性和非妊娠性绒癌,妊娠性绒癌是妊娠滋养细胞发生恶变所致;卵巢非妊娠性绒癌也成为卵巢原发性绒癌.是由卵巢生殖细胞中的多潜能细胞向胚外结构(滋养细胞或卵黄囊等)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卵巢肿瘤,它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有文献提出子宫外非妊娠性绒癌的诊断标准需具备以下4点:宫腔无病灶。病理证实为绒癌。除外葡萄胎妊娠发展而来。除外同时存在的宫内正常妊娠。但对育龄期妇女,这些标准仍难以除外是来自一次忽略性流产、卵巢妊娠或是前一次妊娠的妊娠性绒癌。过去都认为非妊娠性绒癌的预后较妊娠性绒癌差.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发展快。短期内即死亡。卵巢原发性绒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迄今文献报道大多仍为个数,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卵巢非妊娠性绒癌21例,其中12-17岁青春前期或青春期妇女9例,无性生活史;育龄期妇女12例。卵巢原发灶左右侧之比为7:13,另有1例为双侧卵巢原发绒癌。临床症状以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及检查发现盆腔包块为主,同时该文作者认为,本病对化疗敏感,临床完全缓解率达71.4%,5年生存率为79.4%.总体上,卵巢非妊娠性绒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其他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肺转移患者。
  • 摘要:伴随着1997年于孕妇的外周血中发现胎儿来源的基因片段(cfDNA)以及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创产前诊断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得以迅速发展.NIPT是一项通过分析母血中胎儿染色体成分的分子诊断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胎儿非整倍体畸形(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及13-三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本文就NIPT技术在产前诊断,特别是胎儿非整倍体畸形中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以期为产科及遗传咨询等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其他产前筛查及诊断技术相比,NIPT技术由于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无创性等优势,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及应用前景。针对我国现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国家级指南对NIPT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指导。在NIPT广泛应用于临床前,有必要进行NIPT与现行产前筛查手段的不同组合的模型研究、充分的经济学分析、以及临床效应的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NIPT应用于胎儿非整倍体畸形诊断的临床和社会效应。
  • 摘要: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子宫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德国阿莎芬堡医院自2015年02月-2015年05经阴道切除子宫45例手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40±20分钟,术中出30±15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需要6-8小时,术后3天出院,术后无并发症.结论:阴式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再推广.
  • 摘要: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异位妊娠部位一旦破裂,常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对异位妊娠破裂尽早确订,提高护理急救意识,及时手术是成功挽救患者的关键,本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产5月手术救治异位妊娠101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为隐性出血,很难评估出血量,这就要求对于出现异位妊娠破裂征兆,腹腔内出血或早期休克证象的患者应高度苦惕,检测血压,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异位妊娠破裂的重要环节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腹部压力增大,如用力排便、咳嗽,床边大小便以防意外,做好健康宣教,对有慢性盆腔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怀孕,发展腹痛或者阴道流血,应尽快到医院诊治,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异位妊娠破裂和出血性休克的发生。异位妊娠中发生破裂41例,101例患者手术抢救成功率100%,无一例并发症和死亡,均在5-8天痊愈出院,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 摘要:总结9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经验.护理人员应掌握病因及病理发展,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合理的心理护理,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计划,促进疾病的转归.通过有效的护理,可提高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获得理想的妊娠结局.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以下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内异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10%-1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内异症患者中80%有明显痛经史,50%合并不孕,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医学界目前没有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西医常规药物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生的症状可能在子宫切除以后仍然复发.因子宫内膜异位症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也因于西药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长期使用有一定副反应,即便手术治疗也存在复发率.因此发掘与研制治疗内异症安全、有效地中药复方制剂,探寻其疗效机理,已成为近年来中医妇科学术界甚为关注的研究方向.积极有效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维护妇女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学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综上所述,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各位专家充分发挥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理念,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在减轻和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了很好的疗效。但是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因而临床出现多种治则和方药的状况;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本病,方药的经验成分居多,对于明确化学成分的中药单体的临床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代表性治则治法作深入研究,制定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严谨、科学的科研设计,多靶点、多因素的探求中医药治疗EM的机制,同时加强确有疗效经验方或中药单体成分的纯化研究,充分利用现代药理研究相关技术.为推动中医药治疗EM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且是公认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浆液性卵巢癌(serous ovarian carcinoma,SOC)是其中最常见和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五年生存率仅30%,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策略以及化疗耐药所导致的复发.70%的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在就诊时已是晚期.70%的患者又在手术和化疗后复发.浆液性卵巢癌包括高级别和低级别两种,最新的研究观点认为二者均起源于输卵管上皮细胞.而浆液性卵巢癌同时是一个基因病,研究发现浆液性卵巢癌,尤其是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是DNA不稳定肿瘤,96%的患者有TP53突变,并在此基础上伴有一系列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信号通路异常.介绍了MiR-145在桨液性卯摸店中的异常表达及对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miR-145在浆液性卯其疡中异常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尽管如此,浆液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预测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等的分子标记物仍然十分有限.发现浆液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调节通路是浆液性卵巢癌研究重点,将会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从而降低其病死率.
  • 摘要:输卵管绒毛膜癌是异位绒癌是的一种,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原发的罕见,继发性可以是输卵管妊娠发生恶变而成。发病年龄1656岁,平均33岁,占绒癌2.5%-4.1%,主要为输卵管妊娠后继发的恶性变,或由宫内妊娠的绒毛播散至输卵管而发生。该病例明确诊断为输卵管绒毛膜癌。二次患者出现会阴部自发性血肿,行会阴血肿清除术,术后均给予5-FU+KSM联合化疗,(化疗一个疗程,血清HCG基本正常,患者化疗期间,化疗反应轻)。效果良好,预后佳。总之,作为临床医师,一定仔细,全面了解疾病发生及发展,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 摘要:黄体是卵巢甾体激素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常的黄体功能是维持月经和妊娠所必需的.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月经紊乱和正常妊娠难以维持.自然月经周期,育龄期女性黄体功能不全发病率约为3%~10%;在超促排卵周期,由于多个黄体同时发育,合成并分泌超生理量的雌孕激素,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轴,抑制LH分泌从而引起黄体功能不全,其发生率几乎100%.黄体支持及孕激素补充治疗的适应证包括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中、复发性流产、先兆流产及先兆早产等,存在用药种类选择及用药剂量多方面争议,给药途径应用也各家不一,对患者治疗的疗效评估就造成了困难和不确定性。
  • 摘要:黄体是甾体激素的主要来源,正常的黄体功能是维持妊娠所必需.血清孕酮平均值<15μg/L诊为黄体功能不全.黄体支持适应症包括辅助生殖(ART)系列技术、复发性流产、先兆流产及先兆早产等.目前黄体支持药物包括:黄体酮类、hCG、雌激素及GnRH-a.常用给药途径包括肌肉注射、经阴道及口服给药等.通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对ART中黄体支持的用药选择、孕激素治疗在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及早产预防中的应用达成专家共识,以指导规范的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及行保守性手术后的自然妊娠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而接受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所有患者术中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根据术中美兰通液情况分为输卵管梗阻疏通组、输卵管梗阻未疏通组及输卵管通畅组,统计并分析术后自然妊娠率. 结果:165例患者总计328条输卵管(其中2例患者既往宫外孕各切除一侧输卵管),输卵管通畅率62.5%,其中,双侧输卵管梗阻者占18.79%,一侧输卵管梗阻者占36.97%.输卵管梗阻疏通组67例病人共计95条输卵管进行输卵管疏通,成功率为78.95%;输卵管梗阻未疏通组25例患者共28条输卵管存在梗阻未行插管疏通;输卵管通畅组73例.EMT合并不孕患者的输卵管梗阻76.42%发生在输卵管近端,19.51%发生在远端,近端及远端均有梗阻的占4.07%.近端梗阻插管疏通成功率77.94%,远端梗阻疏通成功率91.30%,近端及远端均有梗阻疏通成功率25%.术后总的自然妊娠率为50.30%,输卵管梗阻疏通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明显高于输卵管梗阻未疏通组(P<0.05),且输卵管梗阻疏通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接近输卵管通畅组(P>0.05).手术后输卵管双侧均通畅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明显高于手术后仍然存在一侧输卵管梗阻的患者(P<0.05);手术后双侧输卵管均通畅与自然双通、手术后单侧输卵管通畅与自然单通两两相比,术后自然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EMT合并不孕患者中78.79%存在卵巢和或卵管粘连,其中46.15%为单纯卵巢粘连、12.31%为单纯卵管粘连、41.54%为卵巢和卵管均有粘连.原发不孕及继发不孕中存在输卵管梗阻的比例分别是53.54%、59.09%;而存在卵巢和或输卵管粘连的比例分别是76.77%及81.82%,两组的术后自然妊娠率分别为46.47%和54.55%,无统计学差异(P=0.343).同时行宫腔镜检查者46例,其阳性发现率47.83%,其中以子宫内膜息肉为最多,占63.64%.按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分为输卵管通畅组及输卵管存在梗阻组,各组中单纯腹膜型、囊肿型及深部侵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DIE)合并不孕者其术后自然妊娠率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囊肿型EMT患者,术后输卵管均通畅组与存在梗阻组相比,其术后自然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论在术后输卵管均通畅还是存在梗阻的条件下,r-AFS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相比、EFI≤4与EFI>4分组相比,其术后自然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r-AFS分期相同情况及EFI>4分情况下,术后输卵管通畅组与输卵管仍有梗阻组相比,其术后自然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是内异症合并不孕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案;无论原发还是继发不孕,无论何种病理类型,盆腔粘连及输卵管梗阻都是内异症合并不孕的主要原因;输卵管梗阻多发生在输卵管近端,输卵管疏通可.明显提高术后自然妊娠率;手术的技巧和彻底性非常重要,即使是深部浸润型EM合并不孕患者,充分彻底的手术后其术后自然妊娠率也可超过50%.EM合并不孕患者并发子宫内膜息肉的比例很高,建议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同时排除宫腔内病变.AFS分期及EFI评分与术后自然妊娠率无明显相关性,期待一种更为有效的预测术后自然妊娠率的方法.
  • 摘要:产后的定义,广义来说自然分娩后、剖宫产后、中期自然流产或引产后,早产后以及早期人工或自然流产后,狭义:指足月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分娩后,内容包括了我国产后意外妊娠及避孕现状,产后及时避孕的必要性,产后落实避孕的时机,产后避孕方法的选择,产前和产后均应适时提供避孕咨询,强调避孕重要性、及时避孕、长效可逆避孕(LARC)、单孕激紊避孕(无论是否哺乳.包括剖宫产后)。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病例,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患者末次月经2009.6.6,停经61天时出现少许阴道流血,量不多,未见肉样组织及葡萄样组织排出,无腹痛腹胀,无阴道大出血,无畏寒发热,无头痛头晕,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无尿频尿急等不适.2009.8.28前因阴道流血不净就诊于当地医院,测尿HCG阳性,B超检查提示异常(具体不详),检查意见为子宫峡部妊妊娠,还介绍了体格检查、辅助检测以及妇科检查等。
  • 摘要:表观遗传学修饰(Epigenetics)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细胞内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基因表达或细胞表型变化,这种改变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遗传且具有可逆潜能.表观遗传学修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因选择性转录表达的调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基因沉默、核仁显性及休眠转座子激活等,另一类为基因转录后的调控,主要包括基因组中非编码RNA、MicroRNA、反义RNA、内含子及核糖开关等.血清游离DNA甲基化可以准确反映肿瘤组织DNA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标记物。非监督聚类分析及马氏距离分析均显示不典型性子宫平滑肌瘤与子宫平滑肌肉瘤有相似的MicroRAN表达谱。本研究认为不典型性子宫肌瘤可能是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癌前病变,对临床上不典型性平滑肌瘤患者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内异症和卵巢肿瘤已经广为研究,一些临床研究表现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与内异症联系紧密.最近Kurman和Shih报道了他们研究,他们将卵巢癌按照组织学形态、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组织来源特点分成两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与Ⅰ型卵巢癌相关而与Ⅱ型卵巢癌关联很少见.一些学者并未发现类似的情况,所以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是由于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而这种关联也是偶然存在的.为了验证这些想法,研究一些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内异症、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和子宫内膜息肉.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治的卵巢癌患者,目的在于找到这些良性疾病与卵巢上皮性癌的相关性.在此研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存在联系,而其它的良性疾病并未发现类似的联系。结果表明与子宫肌腺症、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上皮性癌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仍需要更多的实验室研究来证实这其中的机制。
  • 摘要:内异症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已经被大家熟知,但是目前发表的数据很少专注于研究子宫内膜样癌.很少研究表明内异症相关卵巢癌可能作为内膜样卵巢癌的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相区别.且已有学者提出内异症可能是EEOC的前驱病变.但是仍有争议认为EEOC与其对应的子宫同时存在子宫的子宫内膜样癌.对北京协和医院12年来就诊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对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预后(总生存时间和DFS)进行了分析.合并内异症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发病更年轻,更多在绝经之前诊断。合并内异症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更倾向发生于早期和低级别,有更多机会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内异症相关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与不相关者相比,生存期的比较并无差异,可能与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
  • 摘要:我国是计划生育大国,高危人工流产手术是指早期妊娠的孕妇具有某些生殖器官局部或全身性的病理因素,在人工流产手术时增加了难度,并有较高的危险性,因而增加了术时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本院分析既往本院高危人工流产病例原因分析,多次人工流产、近期重复人工流产以及剖宫产后1年内人流是高危人工流产的最常见人群,其中至少有过1次流产史者占55.9%,≥3次流产史者占13.5%;在重复流产者中,30.7%的女性人流间隔<6个月.患者双合诊检查子宫位置,常规消毒铺巾,放置窥阴器,选择已连接摄像工作站的一次性摄像吸引管进宫腔,扫视宫腔,找到孕囊,可从监视器上看到有蓝紫色的包蜕膜,区别于白色壁蜕膜。看到胚胎后,将吸引管再进入3mm,负压开至400-500mmHg,开始吸引。吸引时转动吸引管,并上下移动,观察监视器上有组织流动画面,观察连接管有组织、血液等吸出。按常规步骤进行吸刮操作后,检查宫腔无异常手术结束。手术过程可以全程录像,中途可自行控制拍摄需要的照片。
  •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包括一组因盆底组织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以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prolapse,POP)、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在绝经女性中约占20%-30%.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及保守治疗无效者的POP患者及复发患者.改良盆底重建术因其微创的特点,有利于降低中老年女性息者的围手术期风险。与传统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比较,改良盆底重建手术,尤以保留子宫的改良盆底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的优势。
  • 摘要:异位葡萄胎妊娠往往以异位妊娠症状就诊,若异位妊娠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是否存在异位葡萄胎无法判断;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方可提示异位葡萄胎妊娠。此时手术已完成。孕体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因其诊断多为术后,多数报道特别强调预防性化疗的重要性。但尚无循证医学依据。异位葡萄胎是良性疾病,预后较好,但有恶变的可能,应严格按葡萄胎随访、检测,一旦发现血B-HCG升高异常.应及时处理。
  • 摘要:宫腔镜是妇科近年来开展的一种高新技术,借助先进的摄像系统可以清楚地将宫腔内病变图像呈现在监视器上,不但是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好的诊断方法,也提供了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如今,宫腔镜下电切术(TCRM)已发展为成熟的手术,任何有症状的粘膜下肌瘤、内突壁间肌瘤和宫颈肌瘤都可以考虑行宫腔镜手术.本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月应用宫腔镜切除粘膜下子宫肌瘤36例,取得良好效果。在放入电切镜后用宫颈钳或组织钳在镜鞘两侧对宫颈上下唇进行夹闭.以减少或阻止膨宫液的溢出取得理想的效果。对宫腔内稍大的肌瘤操作中多先将瘤体对半切开,再配合使用卵圆钳钳夹、扭转瘤体后取出,既能减少电极切割的次数,又能缩短手术时间,而且较为安全。对部分在壁间的肌瘤先从中间切开瘤体的宫腔部分,再使用缩宫素或经宫颈肌注垂体后叶素,能促使肌瘤向宫腔突出,有利于壁间部分瘤体的切除。
  • 摘要:表皮样囊肿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同时应尽量避免残留,以减少日后复发可能。但该患者囊肿较大,与直肠及阴道紧密相邻,如完整剥离囊壁手术创伤较大,且易损伤直肠或阴道,术后引起肠瘩、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且剥除囊肿形成的巨大空腔亦愈合缓慢。因此暂未予囊壁完整剥除,术后使用碘仿纱条并灌注无水酒精以破坏残留囊壁,降低其复发率。患者术后仍需定期门诊随访,复发后可考虑行完整囊肿剥除,其并发症及风险可因包块缩小而减少。
  • 摘要:子宫腺肌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疑难病,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日益升高.西医多采用丹那唑、GnRH-a、米非司酮等药物,其副作用与昂贵的价格令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而根治手术又为许多年轻或未生育患者所拒绝.子宫腺肌病在中医临床多表现为血瘀为患,临床中采用活血化瘀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系统观察其对本病的疗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在对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组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的积分、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采用活血化瘀法分期治疗对于子宫腺肌病的两大主要症状—痛经、月经过多有明显改善作用。在缩短经期方面的治疗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因此对于经期延长这一症状的改善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以便得出准确结论。总之,采用活血化瘀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摘要:妇科的腔镜检查起源于1901年,最初是用膀胱镜从阴道后穹隆进入检查腹腔,1937年进行了第1例腹腔镜的手术——输卵管绝育.瑞典科学家Jacobaeus进一步应用其进行了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确诊.从此,开创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之路,在术中及时发现神经损伤并迅速修复避免了远期的神经损害。修复闭孔神经损伤时需要应用微创外科技术。神经鞘膜需对线良好,以确保神经纤维没有扭曲或处于张力状态,端-端吻合术经常运用以避免张力。
  • 摘要:胎儿颅骨光环完整,略呈"三叶草"型,脑中线居中,透明隔腔显示,双侧侧脑室未见增宽及形态异常,小脑形态未见异常,颅后窝未见增宽;双上肢肱骨、尺桡骨均显示,双手形态异常;双下肢股骨、胫腓骨均显示,双足形态异常;胎儿其他系统均按照产前超声Ⅲ级检查规范进行筛查无异常发现.目前多数患儿为生后确诊,需要在生后短期内进行手术及康复治疗,预后不佳。因此产前超声诊断对于此畸形的评估为产前优生优育咨询以及是否出生及生后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产前三维超声成像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颜面外观形态的异常程度及手足畸形的程度,可以对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诊断信心。
  • 摘要:患者,27岁,孕3产0,分别于3年及6年前因宫外孕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末次月经2014年2月15日,于3月10日行IVF-ET手术,4月9日、14日、18日分别于本院检查,血β-HCG自2800mlU/ml升至大于10000mlU/ml,多次超声探查,宫内及双附件区均未发现与妊娠相关回声.患者始终无腹痛及阴道流血等不良主诉.对于表现不明显,血β-HCG值异常增高,超声检查子宫内及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妊娠征象的患者,应加大扫查范围,上腹部及腹膜后大血管旁应为高度关注和扫查区域。由于腹腔气体或超声伪像干扰,腹腔深部的超声探查易漏检一些病变,因此适时选择MRI检查对腹膜后异位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会有更大的帮助。
  • 摘要:手足裂畸形(split hand/foot malformation,SHFM)也叫龙虾爪(lobster-claw hand)、先天性缺指畸形(congenitalectrodactyly),是由于四肢端骨正中轴发育不全,剩余指/趾呈现不同形式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精细活动的罕见先天性肢端畸形,具有临床表型多变和遗传异质性等特点.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8500~25000,占全部肢端畸形的8-17%.2015年1月,在本院产前诊断中心确诊了1例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的患者,追问其家族史,发现该家系中有15例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患者。对于合并其他肢体畸形的先天性裂手裂足的胎儿,其直接死因往往是合并其他严重的脏器畸形,无论何类型的裂手裂足畸形患儿,其围产期结局都不理想。
  • 摘要:患者33岁,孕1产0.继发性不孕4年,因"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慢性输卵管炎"在本院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2012年10月13日移植2枚胚胎,术后一月余出现下腹坠痛伴阴道流血,超声诊断为三胎妊娠(分别为单绒毛膜单胎和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三胎均存活(图1).诊断为"双绒毛膜三胎妊娠,先兆流产"收住院.经过积极保胎后,拟选择单绒毛膜双胎之一减灭.夫妇对减胎手术顾虑大,反复告知减胎的必要性,至孕10周夫妇方同意手术.本例及国内报道6例孕妇无射频消融相关并发症,出生的新生儿均未见异常。因此认为超声引导下RFA术是单绒毛膜双胎中期妊娠安全、有效且较为简单的减胎方法。
  • 摘要:一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迟发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的病例报道.通过此例病例总结经验以提高日后对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有效合理治疗的水平,减少工作中的误诊率及抢救不当.患者女性,32岁,初产妇,IVF-ET术后,因"孕36+6周,双胎,产检发现胆汁酸升高"于2015-06-05入院,既往史:乙肝病毒携带病史,08年外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入院检查:血常规:RBC:3.55*10^12/L,HGB:98G/L,PLT:111*10^9G/L;生化常规:AST:60.6U/L,TBA:19.1umol/L;免疫常规:乙肝表面抗原(+),余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于2015-06-08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中子宫收缩差,出血约1000ml,给予欣母沛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症处理后出血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血压90/60mmHg,心率130-140次/分,考虑产后出血予输红细胞、补液对症处理,复查血常规HGB:85G/L,PLT:183*10^9G/L.必须掌握AFE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以及正确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时刻警惕,一旦发生要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本例患者的成功抢救的关键就在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并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抢救赢得了时间,进而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如发生MODS需携手相关临床科室,多学科协作共同努力挽救患者生命。此例患者的成功抢救,给临床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