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1篇,会议文献有3篇,学位文献有17篇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主要作者有康翘楚、张莹、曹志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主要机构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大学、南京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受早期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当时美国社会极端爱国思潮的影响,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在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时期就美国是否应该参战以及对德看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立场,即以雨果·明斯...
2.[期刊]
摘要: 一战期间,德国政府对境内约4000名17~55岁英国男性国民实施拘禁,并将之集中安置在鲁勒本拘留营。这既是对英国先发制人拘禁德国国民的回应,也是增加战时谈判筹...
3.[期刊]
加拿大法裔对国家认同的文化抵制——以一战期间针对法裔征兵海报为例
摘要: 一战爆发前,加拿大英裔掌权者同法裔精英围绕海外出兵、海军防务等问题爆发多次论战。战争爆发后,博登政府宣布派遣加拿大士兵出海作战。征兵宣传者在征兵海报中运用法国...
4.[期刊]
摘要: 一战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以工代兵"计划派出大量华工以非战斗人员身份奔赴法国支援伤亡惨重、亟需劳动力的协约国.由于华工与协约国军方管理者之间语言不通,双方沟通依...
5.[期刊]
摘要: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
6.[期刊]
一战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过程考——以英国、加拿大官方档案为依据
摘要: 论文以英国、加拿大两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史料为基础,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的时空为经纬,对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一战中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赴法的...
7.[期刊]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远东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战"后,远东地区原来群雄并世的局面被英、美、日等三国争霸的态势所取代,特别是美、...
8.[期刊]
摘要: 从以威廉二世为首的德国新教最高主教和新教神学家乃至新教牧师等各级神职人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的宣传以及各种战前和战中布道的事实来看,当时的德国新教教会对一战是...
9.[期刊]
摘要: 从以威廉二世为首的德国新教最高主教和新教神学家乃至新教牧师等各级神职人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的宣传以及各种战前和战中布道的事实来看,当时的德国新教教会对一战是...
10.[期刊]
摘要: 汉斯·冯·塞克特是魏玛德国早期军队的实际主持者,他的这番话,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整个德国军界对于东方邻国波兰的极端敌视。这种态度的根源,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11.[期刊]
摘要: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有一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
12.[期刊]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中西文明之代表形象的对比
摘要: 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
13.[期刊]
摘要: 1928-1930年,魏玛德国由米勒内阁执政。它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是魏玛共和国寿命最长的一届政府,也是魏玛议会民主制的最后尝试。这个时期可以概括为“危机前的...
14.[期刊]
围绕日本太平洋军事行动的澳英日关系(1914-1919)简述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邀请日本参战.结果 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军事行动导致了德属岛屿问题,引发了澳英日关系的波动.虽然澳英日都属于协约国阵营,但是利益的冲突还...
15.[期刊]
"一战"背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埃利亚斯和辜鸿铭的视角对比
摘要: 从社会发生观之,埃利亚斯认为,随着社会的职能分工越发精细化以及人际关系越发紧密化,"一战"是人类逐步走向更大区域的经济以及军事垄断共同体,最终通向人类全面持久...
16.[期刊]
摘要: 参加一战既给我们带来了诸如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道路;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和以战胜国姿态出席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17.[期刊]
国际法视角下一战在华德奥俘虏的救济问题研究——以黑龙江、吉林为例
摘要: 一战期间,西伯利亚及滨海地区的俄国俘虏不断逃入中国东北地区,北京政府在履行中立条规的基础上,不断对东北的德奥俘虏给予救济.1917年中国参战后,按照国家惯例,...
18.[期刊]
摘要: "一战"爆发后,英国开始调整其传统的中东政策.根据战时英国主导的多边协定,库尔德斯坦被分割为英、法、俄三国的势力范围,这一安排契合了英国重建中东防御的需要.出...
19.[期刊]
摘要: 关于德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因,学界大致有"意外论"和"必然论"两种看法.事实上,德国参战并非出于某种具体的意外,而是由于长期的外部关系经营与国家安全管理的...
20.[期刊]
摘要: 尽管一战结束已经百年,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仍然众说纷纭,很多人都将这场战争视作一场"意外".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战的缘起具有特殊性,它是在...
1.[会议]
摘要: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百年来,"一战"责任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焦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极为丰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能帮助进一步认识战责问...
2.[会议]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千余名德国、奥地利军人作为战俘被中国收容。他们或来自德奥两国驻华使馆卫队,或来自德国海军舰队,更有许多从西伯利亚的俄罗斯战俘营脱逃而来。...
3.[会议]
摘要: 也许,读者会倾向于同意西奥多.格林的论断:“20世纪没有其他的文献比‘凡尔赛条约’引起更多和更持久的争论了”。②的确,《凡尔赛条约》出台虽然己近90年。研究它...
1.[学位]
摘要: 一战时期,中德之间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短短数月之内,双方便从中立至断交,直至宣战。在华德侨中,传教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拥有国别等政治身份,亦在不同教会担...
2.[学位]
摘要: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国试图加入国际社会,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重大举措。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远在欧洲,但是由于各主要交战国在中国...
3.[学位]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911—1921年)
摘要: 1911年到1921年,跨越美国塔夫特总统和威尔逊总统在任时期。时值中国国内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国际风云也急剧变幻,美国步入向世界传播美国文化和向全球扩张...
4.[学位]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与日本两国由于其门户开放政策和大陆政策的冲突,在远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中心在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这一争夺,而美日...
5.[学位]
摘要: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整个中国同西方文明对接的开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一战爆发时,...
6.[学位]
摘要: 罗马自共和国建立初期就踏上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之路。罗马共和国由弱到强是与战争紧密相连的,其由弱到强的过程也是其对外战争性质演变的过程。罗马的对外战争经历了战略防...
7.[学位]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破除了中国人对欧洲文明的迷信。战后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在欧洲兴起,中国知识分子认定社会主义乃是中国出路所在,对社会主义的...
8.[学位]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的爆发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自身的强烈思考,《东方杂志》对此有大量的报道,以《东方杂志》的报道为中心进行考察,可见在欧战的三个阶段,引...
9.[学位]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中国人习惯将其称为“欧战”,爆发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次战争对...
10.[学位]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卷入人口达到13亿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又被称为“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世界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11.[学位]
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世界带了巨大影响,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战争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阐述了自己对战争...
12.[学位]
摘要: 战争是人类恒久的主题,自人类有史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战争的硝烟从世界的某个角落升起。在面对战争或可能发生的战争时,国家之间往往选择同盟政策以维护本国的安全...
13.[学位]
摘要: 西伯利亚具有十分特殊地理位置,自近代以来,它在远东国际政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十月革命后,位于远东的西伯利亚出现了权力真空,控制了西伯利亚,就意味着在远东...
14.[学位]
摘要: 英美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英国和美国曾经是母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美国独立后,英美关系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当今人们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