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初)(766~827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14篇,会议文献有9篇,学位文献有47篇等,中唐(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初)(766~827年)的主要作者有朱德军、刘海波、吴伟斌,中唐(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初)(766~827年)的主要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诗文气象广大,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这磅礴气象之下,也零星地记载着韩愈对自我个体的描述,“饥”“寒”“贫”“穷...
2.[期刊]
中晚唐翰林学士权力运作方式与政治参与问题——以德、顺两朝为中心
摘要: 翰林学士的出现,是中晚唐中枢政治制度变化的一个明显体现,自玄宗以来愈演愈烈的统治危机使翰林学士得到了展现其行政能力的机会。德宗时的泾源之乱,给了翰林学士主动参...
3.[期刊]
摘要: 天宝十五载(756),“马嵬兵谏”后,玄宗分兵,太子李亨北上。六月十九日,太子李亨一行抵达平凉郡(即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太子李亨即唐肃宗在固原,完成三...
4.[期刊]
摘要: 《杨汉公墓志》是近年出土的中晚唐时期弘农杨氏家族墓志之一,墓志撰者系墓主内弟,其亲属身份为墓志叙事细节的丰富可靠及抒情的真切可信提供了有利条件。撰者通过表露身...
5.[期刊]
摘要: “永昌哀牢文化”是以濮—越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集合。异牟寻时代南诏统治者的族源认同向唐廷昭示和承诺了自身的多重历史文化角色:永昌哀牢文化的认同者、...
6.[期刊]
摘要: 《崔俌墓志》记述了正史中不见传载的崔俌的一生。《崔俌墓志》及其父《崔振墓志》、其母《郑辚墓志》现均已出土,据此可谱写出较为完整的崔俌家族世系图,并补《新唐书·...
7.[期刊]
摘要: 唐德宗于兴元元年(784)正月,在奉天(今陕西乾县)颁布《奉天改元大赦制》(又称《兴元赦书》)。该赦书主要包括帝王“罪己”、赦的内容以及相关行政性处分,它是“...
8.[期刊]
摘要: 《县令箴》,即送给县令的箴言,属中国传统社会官箴的一种。唐人古之奇所写的《县令箴》辞义兼美,富含为政哲理,有“千古奇文”之誉。该文提出了“政不欲猛,刑不欲宽”...
9.[期刊]
摘要: 综合考察史籍与墓志资料,共有六位奚族"质子"入唐,分别为奴默俱、聓锁高、李日越、属鹘留、李如越、热瓌.他们是奚族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在入唐后接受唐廷的封爵和赏...
10.[期刊]
摘要: 终唐一代,共有26位皇后,但只有8位皇后是在皇帝生前册封的,其中7位皇后的册封时间为唐朝中前期,1位皇后的册封时间为唐朝末期.造成皇后册封"断层"的关键人物是...
11.[期刊]
摘要: 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幽州节度使刘总归顺中央,元和中兴庶几告成.幽州归附肇始于宪宗晚年,在刘总幕僚、邻镇成德和穆宗君臣的多方作用下实现.在刘总缺席的情况下,归附后...
12.[期刊]
摘要: 日本学者丸桥充拓《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一书围绕唐代后期北边财政体系,在对相关学术史与理论架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体现出独到的考察视角与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具体论证...
13.[期刊]
摘要: 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辛丑,吐蕃不费一箭一镞占领了盐州,刺史杜彦光不出一兵一马抵抗就放弃了盐州,带着官员逃跑到了鄜州.这一事件最后引发了平凉劫盟的大事件....
14.[期刊]
摘要: 陕西省略阳县灵岩寺摩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权德舆《颂师德教碑》被列为寺内重要碑刻.《汉中碑石》、《全唐文补遗》、《全唐文补编》和《全唐文新编》等俱收录此碑...
15.[期刊]
摘要: 建中四年,泾师哗变,德宗仓皇逃往奉天,接着赴援奉天的李怀光又叛,德宗又再次出逃山南,直到次年克复京师,德宗才得以重返长安。德宗此行辗转多地,由北到南,又由南及...
16.[期刊]
摘要: 《五杉集》的重新发现,佐证和丰富了有关释应之生平的记载。结合其他资料,可以推知:应之早年随栖隐在庐山一带学诗,得南唐烈祖、元宗知遇,后随元宗迁居南昌西山,又曾...
17.[期刊]
摘要: 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唐朝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质子制度。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由于难以完全控制地方节帅的任免和更替,在藩镇...
18.[期刊]
摘要: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调动十六道兵将终于平定了淮西之乱,生擒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志得意满的唐宪宗诏令韩愈撰写《平淮西碑》,记述平叛的事迹,然而由韩愈撰...
19.[期刊]
摘要: 唐代宗朝前后主要有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董秀、刘清潭五位权宦活跃在政治舞台,呈现出“接力”式专权的特点,该特点同时蕴含着禁军领导权的转移.但此时皇权仍然处于...
20.[期刊]
唐代“河北故事”的文本起源、历史内涵及确立过程——以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为线索
摘要: 从文本起源的角度分析,“河北故事”并非历史当事人对唐代河北藩镇事务的现场表达,而是历史书写者对河北藩镇既往处事原则的文本概括。其最早见于元和八年(813)韩愈...
1.[会议]
摘要: 本文就唐朝如何安置东突厥,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对这场争论和安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认识唐朝边疆政策,对周边政权的态度、政策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2.[会议]
摘要: @@新君即位为一代帝王施政之始,直接关系到尔后历史之演进,因此,宫闱之变历来为史家所关注。有唐一代,帝位继承多有变故,中唐以后尤甚。贞元二十一年(805,即顺...
3.[会议]
“河朔故事”再认识:社会流动视野下的考察——以中晚唐五代初期为中心
摘要: @@“河朔故事”是河北藩镇最上层权力交接与变更的原则,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河北地区的社会流动,因此是考察河北藩镇时期社会流动必须考察的问题。
4.[会议]
摘要: 唐代贬滴者的生活与情感虽然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贬者所贬职务的不同,贬地环境优劣不一,以及其“罪”的轻重之异等等,因此其日常生活状况及其情感是有所不同的,而且随...
5.[会议]
摘要: 作为中唐时期的文化名人、思想家和政治家,柳宗元生前结交过许多朋友,不仅与统治阶层官员、社会文人志士交往甚密,而且与禅寺僧侣交游广泛。官居柳州四年,与僧人的交往...
6.[会议]
摘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后来迁居苏州。其童年及少年皆在苏州度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长于长安。他们两人除了是中唐时...
7.[会议]
摘要: 牛僧孺( 780-848 ),字思黯,安定鹑觚人,中晚唐著名的政治人物,隋代名臣牛弘之后,封奇章郡公,世称“奇章公”。本文从牛僧孺角度出发,就二人交往的历程及...
8.[会议]
摘要: 在元和五年,柳宗元尽管历经了向京城权要求援未果的失望,丧女之大悲,无子息之焦虑,仍然无损于他的人格力量、向上精神。本文通过分析,我对元和五年的柳宗元心态与行动...
9.[会议]
摘要: 唐宋孟子升格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孟子在“道统论”中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本文首先描述了唐代古文运动前驱的文道说与孟子观以及韩愈、李翱的道统论及孟子观,在此基础上分...
1.[学位]
摘要: 使相是在唐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官职。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被称为“使相”,特点是“在镇不在朝”。使相一职在唐中后期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在安史之...
2.[学位]
摘要: 唐德宗朝是唐代政治状况的重要转折期,唐后期政局的诸多制度、格局等都产生或奠定于此一时期。宰相群体作为唐德宗朝中枢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唐...
3.[学位]
摘要: 穆质于贞元元年(785)参加德宗朝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考试,他在制举对策中表现出来的刚正强直精神为世人所称道,穆质对策文也因此成为德宗朝制举史上直言极谏的...
4.[学位]
摘要: 赵元一《奉天录》是记载唐德宗播迁奉天史事,并完整保存下来的杂史笔记,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但系统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本文共分五章,对《奉天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
5.[学位]
摘要: 唐德宗是一位有争议的皇帝,德宗及其时代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唐德宗为主线,对其统治时代的藩镇、民族、中央政局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在研究这些问题时还...
6.[学位]
摘要: 甘露之变是唐代中后期的一次重要的宫廷斗争。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甘露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当时文宗所处的环境与困境,澄清目前学术界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模糊认识。本...
7.[学位]
摘要: 文人入幕是唐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安史之乱”后直至唐朝灭亡,藩镇林立和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中晚唐的政治生活。大量文人进入藩镇幕府担任僚佐,唐朝政府曾一度...
8.[学位]
摘要: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有着包容与开放的社会政治,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在思想领域容纳了佛教、道教和儒学。纵观唐代历史,与汉学和理学相比,其儒学...
9.[学位]
摘要: 唐代中后期,宦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由内廷向外廷、完整严密且相当独立的宦官使职体系,最终酿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具体到经济层面,通过担任财经使职,宦官直接控制...
10.[学位]
摘要: 平卢淄青镇是唐中后期一个重要的割据藩镇。虽然在《新唐书·藩镇传》中将其列于“河朔三镇”(魏博镇、成德镇、幽州镇)之后,居第四位,然而在安史之乱后的相当一段时间...
11.[学位]
摘要: 仆固怀恩作为唐朝肃、代宗之际的中兴名将,在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中,不但担任着平叛的重任,而且在唐朝假以蕃兵讨伐安史叛臣的政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史之乱中,...
12.[学位]
摘要: 郭子仪是中唐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保卫北疆的军旅生涯中度过的。他的功绩除了著称于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御吐蕃侵犯这两件事情之外,他兢兢业业,关...
13.[学位]
摘要: 唐代福建,地理范围与今福建全境大致相当,辖区为福、建、泉、汀、漳五州。安史乱后,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受战乱影响较小,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
14.[学位]
摘要: 自内藤湖南提出六朝至唐中叶时代为贵族时代以来,六朝贵族制研究是日本史学界在中国史研究中投入最大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如此大量的研究,其成果作为借鉴参考的意义不言...
15.[学位]
摘要: 官德是官员这一道德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既具普遍意义又具特殊价值的立己为政规范。官德思想是人们对官员立己为政实践中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16.[学位]
中唐时期的儒家知识形态——以知识、权力、事件为中心的儒学思想
摘要: 作为知识而存在的儒学思想,其依附形态是通过其所处的空间、时间、人物而显现出多样性。本文旨在探讨中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动向是如何在制度规章、礼仪展现、人物的...
17.[学位]
摘要: 唐德宗建中初年,河朔魏博镇、成德镇、淄青镇会同山南东道四镇同叛,由此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建中之乱”。河朔地区是战争的策源地,战争在此爆发并逐渐扩大至淮西和关中地...
18.[学位]
摘要: 唐中后期以来,市场上出现物轻钱重、钱币供不应求的情况,学术界称之为“钱荒”,该现象对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唐政府采取措施缓解该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