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0篇,会议文献有10篇,学位文献有20篇等,秋燥的主要作者有杨梅、丁成华、刘涓,秋燥的主要机构有云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临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能够导致凝血障碍,其机制主要是炎症风暴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促使凝血酶合成、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沉积,使机...
2.[期刊]
摘要: 秋燥来袭,以润为贵。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最容易受燥邪影响的就是肺部。肺燥除了会导致干咳、流鼻血等呼吸道疾病外.还会令皮肤毛发干桔、失去弹性、变得敏感。
3.[期刊]
摘要: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
4.[期刊]
摘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燥痹"范畴。吾师王守儒教授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经验丰富,本文就其临床治疗本...
5.[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具有燥证的临床疾病的分布情况,为燥证类型的各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依据,同时为阐明燥证的产生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
6.[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腰部麻醉后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行腰部麻醉术后头痛的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
7.[期刊]
摘要: 干眼者本来就缺乏水分,遇到秋燥季节更是雪上加霜。那么,诸多干眼患者该如何度过秋燥难关呢?时令主肺,肺主皮毛,秋季久晴少雨,且夏季余热仍存,气候非常干燥,人们常...
8.[期刊]
摘要: 民间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立秋过后,代表秋天已来临,而秋天真正到来要从白露算起。入秋后气候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鼻燥、皮肤趋干等现象。值此秋燥...
9.[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温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对BALB/c小鼠肺组织病理炎症和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Pulmonary...
10.[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干燥综合征相关的方剂与中药的分布规律,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依据。
11.[期刊]
摘要: 王庆国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重视其气血不通、阴液亏虚的病机特点,循“开通道路、养阴退阳”法辨证选方。湿热阴虚证之燥痹者,治以利湿通络、滋阴清热,方选白虎加桂枝汤...
12.[期刊]
摘要: 燥证的本质是阴津耗竭和输布情况异常,燥证的真假之分能够准确把握患者局部和整体的阴津数量和输布情况,真燥证的病因多为人体感受外界燥邪或因邪热太盛灼伤阴津或者误用...
13.[期刊]
摘要: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秋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说了秋燥的证候特点、传变方式.认为燥属次寒及分温燥和凉燥,在治法方面强调温燥宜辛凉清解、...
14.[期刊]
摘要: 秋季养生重在清肺润燥.秋天干燥,肺为“娇脏”,很容易为秋燥所伤,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秋季更该注意肺脏等呼吸系统的调养.而清肺最好的食物是木耳.黑木耳补益气血,...
15.[期刊]
摘要: 小知识中医所说的“燥邪”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
16.[期刊]
摘要: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
17.[期刊]
摘要: 雾霾是一种恶劣的气象灾害,不仅对气候、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雾霾对人体健康也有明显损害.我们认为雾霾是一种特殊的外感邪气,其性质主要为燥邪...
18.[期刊]
摘要: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19.[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滇中地区治疗燥证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符合云南燥证的病案43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方剂396首,将方剂组成药物运用Excel表录入,然后导入SPSS1...
20.[期刊]
摘要: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更年期女性的性激素水平有强烈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雌激素水平的异常(下降为主)以及雄激素水平的降低或性激素雌雄比例失衡所致.其机制可能是雌激素...
1.[会议]
摘要:
2.[会议]
摘要: 燥证,是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证候。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3.[会议]
摘要: 文章以刘完素对燥的认识为起点,以历史发展为线,阐述了中医燥病理论的发展,阐述了燥病的津液亏损的病理表现,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燥病的治疗方法。
4.[会议]
摘要: 秋燥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初起以邪在肺卫,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传变较.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
5.[会议]
摘要: 燥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体阴津不足或阴津输布异常而出现干燥性症状的临床证候.燥证与现代疾病密切相关,见于各类疾病某一发展阶段,如干燥综合征、哮喘、2型糖尿病等....
6.[会议]
摘要: 秋气属金,这时天地气机也是收敛的.顺应天地变化,就要学得心平气和一些.心神收不回来,其表现就是多愁善感,这样就会伤到肺,从而出现咳嗽、咽干等症状.那么如何收敛...
7.[会议]
摘要: 秋燥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初起以邪在肺卫,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传变较.药膳发源于中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
8.[会议]
摘要: 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气滞血瘀或气阴两虚型,一般病情较重,认为是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有一定关系的。血瘀型有血流减慢至停滞,湿热型有湿毒聚结,肝缘粗糙,肝血流量减少。...
9.[会议]
摘要: 清代名医喻昌在所著《秋燥论》篇中首先提出质疑,他在援引《素问·生气通天论》时将“秋伤于湿”径直改为“秋伤于燥”。本文介绍了质疑之声始自喻昌的原因,关于质疑的若...
10.[会议]
摘要: 李培生,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在《伤寒论》的研究上有较深造诣,是全国知名的经方大家。李教授临证60余年,尤擅内科、妇科杂病。对于中医内科疾病中的肝病,...
1.[学位]
摘要: 对于地域性燥证研究来说,其系统研究很少,云南燥证尚无文献研究体系。本项研究为正在开展的“云南燥证”研究子课题,“云南燥证”概念是郑进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经验...
2.[学位]
摘要: 本研究为云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古今文献数据分析及临床调查的云南燥证证治规律研究”的一部分内容。首先讨论了燥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指出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
3.[学位]
摘要:
目的:探讨伊犁地区维汉民族心血管衰老规律及其与西北燥证的相关关系,为新疆地区心血管衰老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从伊犁地区筛选327例自我评价健康的居...
4.[学位]
摘要:
目的:分析西北燥证与IL-17A、IL-10表达差异的关系。
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收集213份调查问卷及血清标本。采...
5.[学位]
IL-2、IL-4、IL-6、TNF-α及INF-γ在西北燥证患者中表达差异性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IL-2、IL-4、IL-6及TNF-α,INF-γ在西北燥证患者的表达差异。
方法:共纳入211名受试者,其中西北燥证组111人,健康对...
6.[学位]
肝气郁结证人群体表分区红外热图表征研究附: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概述
摘要:
目的:
基于中医藏象学理论,运用不同人体定位方法,观察和分析肝气郁结证亚健康者、肝硬化患者体表皮肤不同分区红外热图表征,为客观判读肝气郁结证人群异常...
7.[学位]
摘要: 本文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寻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有效方药.本文提出糖尿病合并...
8.[学位]
摘要:
目的:本课题研究内容属中医皮肤科临床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消银汤治疗白疕风热血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
方法:...
9.[学位]
摘要:
燥证多发于以秋季为代表的干燥季节,是以干燥性不适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是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
目的:
研究燥证的流行多发,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