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改革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6篇,学位文献有1篇等,戏剧改革的主要作者有周涛、李静、朱恒夫,戏剧改革的主要机构有黄山学院文学院、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1.[期刊]
李渔经典作品的当代搬演和舞台传播——以创作社剧团《少年金钗男孟母》对《男孟母教合三迁》的谐拟转化为例
摘要: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
2.[期刊]
摘要: 《改革旧剧我见》是目前所见郭沫若唯一一篇专谈戏曲改革的文章,其各种文集均未收录此文。本文考察了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形式内容观”的演变,指出他的形式内容观的...
3.[期刊]
摘要: 泗州戏拥有民俗艺术的精神品格,凭借剧目得以存在和表现.其传统剧目提供了作为民俗镜像的戏剧情境,当代剧目显示出经由民俗记忆生发出时代话语的生产路径,近年来的剧目...
4.[期刊]
摘要: 泗州戏拥有民俗艺术的精神品格,凭借剧目得以存在和表现.其传统剧目提供了作为民俗镜像的戏剧情境,当代剧目显示出经由民俗记忆生发出时代话语的生产路径,近年来的剧目...
5.[期刊]
摘要: 戏曲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浩如烟海的文章著作和多如牦牛的戏曲创作都在试图回答并解决这一学术课题,然而即便如此,戏曲现代性的焦虑并没有大范围改观...
6.[期刊]
摘要: 跨文化京剧《欲望城国》自从1986年于台北首演成功后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的京剧作品,融合了现代舞台灯光设计和非程式化...
7.[期刊]
摘要: 媒介理论视域下孟氏戏剧的转向在于,以技术将工具性的媒介材料重新组合成具有主体性的审美对象.受众的多重感官在复合型媒介场中具有在场性,沉浸式审美体验不同于传统剧...
8.[期刊]
摘要: 跨文化京剧《欲望城国》自从1986年于台北首演成功后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的京剧作品,融合了现代舞台灯光设计和非程式化...
9.[期刊]
摘要: 剧目或剧目类型支撑起中国戏曲的实体性存在,其中,“袍带戏”在现代语境中独特的生存态势使其成为观照戏曲生命力的风向标.它在新时期以来彰显现代性精神价值,生发出对...
10.[期刊]
摘要: 从民俗视域展开探究,庐剧显现出其精神品格及当代剧目创编机制.传统庐剧拥有民俗生活世界的戏剧情境,以及使民众获取生存资源、认同自身及其文化共同体的功能.庐剧传统...
11.[期刊]
摘要: 新中国戏曲中的女性形象通过"神女"和"魔女"两种原型人物沟通了历史记忆,其塑造过程体现为既可以凭借原型所提供的审美资源形成对于她们的接受,又可以通过其"更新"...
12.[期刊]
新中国戏改中传统戏曲剧目的改编研究——以黄梅戏《天仙配》为例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剧改革中,经过改编后的黄梅戏传统戏曲《天仙配》成为全国瞩目的经典之作,其中剧本改编厥功至伟。改编者用新时代的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新文艺思维...
13.[期刊]
摘要: 新的时代精神和革命诉求促使戏剧作者们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以与之相适应,于是"飞跃"、"突进"和"转变"的思想意识渗透于1927-1930年间的革命戏剧创作中。这...
14.[期刊]
摘要: 从华乐戏院到大众剧场的转变,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戏曲改革"改制"的缩影.这个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三行",规范剧场的演出和经营方式;通过新的合作方式和经济关系...
15.[期刊]
摘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所完成的从"团(老人艺)"到"院(新人艺)"的改造,实质上意味着作为综合性非单位性质的"老人艺"将转化为受中央...
16.[期刊]
摘要: 樊粹庭倾注毕生的精力才智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和创新:改建现代化剧场,组建行当齐全的演员阵容,扩充提升豫剧祥符调唱腔体系,"因人设戏"编创剧本和培养舞台精英,建构中...
17.[期刊]
摘要: 樊粹庭先生的悲剧创作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从小人物身上寻找悲剧根源,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并大胆将西方悲剧理念运用到编创的戏码中,打破了明传奇中"大...
18.[期刊]
摘要: 樊粹庭倾注毕生的精力才智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和创新:改建现代化剧场,组建行当齐全的演员阵容,扩充提升豫剧祥符调唱腔体系,“因人设戏”编创剧本和培养舞台精英,建构中...
19.[期刊]
摘要: Mr Fan Cuiting's tragedies carry on the tradi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gedi...
20.[期刊]
摘要: 近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姜女传说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孟姜女》戏曲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但对"戏改"背景下的《孟姜女》戏曲却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