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清华社会学评论》 >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以“早期中国”叙事为例

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以“早期中国”叙事为例

         

摘要

cqvip:在社会与历史脉络之中,历史教科书讨论的“中国”概念,可以有不同演绎。为了探究“中国”的不同演绎的原因,本文比较不同教科书中关于“早期中国”的不同论述。早期中国,可被定义为从中国文明开始至公元后220年的时代。早期中国是中国文明和国家的开端,非常重要。然而,历史教科书对此期间的“中国”相关概念的论述有相当多的变化,有三个原因可解释这些变化:第一,历史记录不完整,对有限史料的解读,引致了不同的对“中国”概念的演绎;第二,早期中国作为国家/文明的概念,仍在演化之中,这衍生不同的论述,以配合不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第三,从20世纪开始,考古的发现,也不断改变有关中国国家与文明演变的论述。在此脉络中,我们选择研究在中国大陆(内地)、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与日本等地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探讨对早期中国历史的不同叙事的背后的原因。本文所研究的教科书,都在1900~2010年代出版。我们讨论了这些教科书中与“中国”叙事相关的三个二元对立的主题:“中心和边缘”、“统一和分裂”与“传说和信史”。我们发现教科书撰写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积累都会影响到教科书中的“中国”叙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