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台湾研究集刊》 >宣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

宣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

         

摘要

正 宜兰旧称噶玛兰,旧志称蛤仔难,或日甲子难、蛤仔兰、甲子烂。清嘉庆十五年(1810)诏准设厅,译为噶玛兰。光绪元年(1875)改厅为县,改称宜兰。噶玛兰位于台湾东北隅,连横称之为“台北屏翰,前后山之襟带”。谢金銮描绘其地形势是“西负山,东面海,而山势南北对抱,三面皆山如环,而缺其一面也,中有浊水大溪,以界南北”。溪北称为西势,溪南称为东势。噶玛兰之开发,系自北而南,由溪北而向溪南推进。一、开发宜兰主要是漳州移民噶玛兰深藏在台湾万山之后,是台湾开发较迟地区。原本荒烟茂草,人迹罕至,系先住民住地,旧称蛤仔难三十六社。自嘉庆元年(1796)漳、泉、粤三籍移民入垦,披荆斩棘,辟荒野为良田,发展成为台湾盛产稻谷的粮仓。据《噶玛兰厅志》记载:“千仓万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