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言意关系:文学语言美学的永恒课题(下)——言外之意研究史论

言意关系:文学语言美学的永恒课题(下)——言外之意研究史论

         

摘要

唐代文人学者对言意关系的阐述 在刘勰等人“言外之意”这一文学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唐代文人学者在说诗论文时,不同程度地阐述并发挥了言外之意这一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原则。就连“重实录,直书”的史书也追求言外之意,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提到了“晦”这一修辞手法:“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在刘知几看来,“晦”就是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言外之意。而如何才能做到“晦”呢?通过刘知几在分析《尚书》、《左传》、《汉书》、《史记》等书时所学的例子可以看出,多用比喻、委婉、节缩、夸张等手法都能达到“晦”。刘知几还指出了“晦”的特点及其在审美中的作用:“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