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国际儒学论丛 >经学诠释中的“和”“同”思想探论

经学诠释中的“和”“同”思想探论

     

摘要

在先秦秦汉经学诠释中,“和”与“同”在相关语境下的对举使用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诠释其内涵的重要途径。“和”与“同”的对举出现在西周末到春秋中晚期,通常在关于治道问题的探讨中被提出,其中含有对“和”的三个维度的解读,分别是“生”“齐”“宜”。“生”“齐”“宜”思想是儒学的重要构成,也为褒和而贬同提供了价值上的判断标准。东汉末期,郑玄注“同”为“和”,注重“和”“同”互解,使二者含义趋同于“和”之意义上的“同”,不是“和”“同”对举中的小同,而是在“生”“齐”“宜”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大同”。这一点在名家和道家关于大同的解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大同”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相整合而致,儒家思想是其内核,道家思想则提供了完整的逻辑理解路径。大同理想的核心观念是“天下为公”,“公”的手段和目的是“和”,和从“生”——促进社会发展、“齐”——兼顾各种人群、“宜”——各安其所、各尽其能三个维度调和社会。大同社会并非只是理想之境,其中有实践性很强的制度设计,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