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自稳态理论的心肾相交内涵与机制研究
【6h】

基于自稳态理论的心肾相交内涵与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自稳态理论概述

1.1 自稳态理论的提出

1.2 自稳态的内涵

1.3 自稳态调节机制

1.3.1 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1.3.2 熵与信息

1.3.3 负反馈调节

1.4 现代医学自稳调控系统

1.4.1 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稳态调控

1.4.2 反应性稳态与预言性稳态

2 中医学的自稳态观

2.1 中医自稳态的内涵

2.2 中医自稳态的表现

2.2.1 气之环动

2.2.2 天人相应

2.2.3 阴阳自和

2.2.4 身心控制

2.3 中医自稳态的调节机制

2.3.1 气血津液——调节内容

2.3.2升降出入——调节方式

2.3.3 经络三焦——调节通道

3 心肾相交与有序稳态

3.1 心肾相交的内涵

3.2 心肾相交的自稳调节机制

3.2.1 心肾负反馈系统

3.2.2 心肾相交促阴阳自和

3.3 心肾相交对稳态的作用原理

3.3.1 促进精神互用

3.3.2 推动水火既济

3.3.3 调节营卫循行

3.3.4 调节气血津液

3.3.5 调节升降出入

3.3.6 调控自稳态通路

4 心肾相交助稳态的临床意义

4.1 失稳与疾病

4.1.1 中医学失稳态机理

4.1.2 心肾失交致熵病

4.2 调节心肾可恢复自稳能力

4.2.1 肾与“阴藏精”

4.2.2 心与“阳化气”

4.2.3 交通心肾可养生防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孙媛媛;

  •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庆祥;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R22B2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