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对提高小学数困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
【6h】

“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对提高小学数困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数困生的研究综述

1.1.1 学习困难和数困生的定义

1.1.2 数困生的成因

1.2 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1.2.1 数困生应用题解决的干预研究

1.2.2 多位数乘法的干预研究

1.3 认知干预的研究

1.4 非认知干预的研究综述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局限

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2.1 研究的目的

2.2.2 研究的内容

2.3 研究的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的筛选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测验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的材料

3.4.1 认知诊断测验

3.4.2 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和归因测验

3.4.3 智力测量量表

3.4.4 访谈提纲

3.5 研究的过程

4 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与辅导方案的设计

4.1 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

4.1.1 设计的理论依据

4.1.2 乘法应用题相关认知属性确定

4.1.3 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

4.2 辅导方案的设计

4.2.1 ‘‘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方案大纲

4.2.2 辅导效果评价的内容

4.3 辅导活动安排

5 结果与分析

5.1 对“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效果的量的分析

5.1.1 实验组、控制组认知属性前测分数的差异分析

5.1.2 实验组、控制组认知属性后测分数差异分析

5.1.3 实验组、控制组认知属性前后测分数差异分析

5.1.4 “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前后被试掌握模式差异分析

5.1.5 “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前后各认知属性掌握人数的差异分析

5.1.6 实验组动机前后测分数差异分析

5.1.7 实验组归因前后测差异分析

5.2 对“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效果的质的分析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数困生问题解决的认知干预

6.1.2 数困生问题解决的非认知干预

6.1.3 运用“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的教学辅导提高小学数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6.2 建议

6.2.1 采用“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的教学辅导

6.2.2 浓浓师爱,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6.2.3 课堂变革,以学为本

6.2.4 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6.2.5 多管齐下,共同服务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学习困难问题是当今心理界和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数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主要着眼于认知和非认知等心理因素。首先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思想,诊断出数困生在学习方面的认知问题,再结合动机、归因测验了解他们的非认知问题,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
  本研究采取单因素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小学四年级数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使用《认知诊断测验1》、《学习动机诊断测验》、《归因测验》对数困生进行测量,了解其认知属性掌握和非认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测验结果,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阶段二,对数困生的认知和非认知方面进行辅导或干预;阶段三,使用《认知诊断测验2》、《学习动机诊断测验》、《归因测验》对数困生进行后测,了解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1)数困生在认知和非认知方面均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数困生在认知结构和认知-元认知策略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数困生大多数是没有掌握好乘法原理,而复杂的运算更是正确率较低,对基本图式的掌握不好;在学习动机上,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归因上,受主观因素影响,作出不正确的归因,如低估自己的能力等;(2)“认知-非认知综合干预”能提高小学数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体来说,数困生在综合干预下,其认知诊断测验的答对题数和掌握属性个数均明显增加;从观察记录、学生日记、访谈材料等资料来看,学生对本次的辅导的满意度比较高,通过辅导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提高,能正确归因,并健全知识结构,运用认知-元认知策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