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
【6h】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在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论证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为哲学诠释学之核心概念,用之概括翻译主体间性,则包含以下命题:1)翻译并非译者的独语。2)主体间性包含主体的创造性与主体间(作者、译者、读者)对话的妥协性。3)翻译的过程乃各主体寻求和谐关系的过程。
   为论证以上命题,本文首先将译者地位的嬗变置于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中加以考察。通过回顾译者地位在语文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三种范式中从被忽视到被夸大的嬗变,本文指出翻译研究焦点从译者主体性到译者主体间性转变的必要。本文认为,无论忽视译者还是夸大译者,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翻译不是译者的独语,而是作者、译者、读者间的和谐对话。这便是翻译的主体间性。
   其次,本文介绍了主体间性与哲学诠释学的要义,旨在显豁两者之间,及两者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思想乃“视域融合”;而主体间性则强调主体间的和谐对话。本研究之所以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主体间性,乃基于以下两点原因:1)翻译中的主体间交流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前者乃是一种跨时空的不对称交流,而哲学诠释学是阐释这种非共时的距离型交流的杰出典范。2)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道出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亦即翻译的本质。
   接着,本文具体论证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这一命题。本文认为翻译就是解释,就是“视域融合”。视域融合并非两种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融合中生成一种新视域,这突现了主体间性中主体创造性的一面。然而,主体的创造是基于其相互对话与妥协的,这种制约关系是由理解所要求的“合法偏见”,文本所具有的确定性,及“译者的公共视域”决定的。因此,翻译不但是解释,更是有限度的解释。
   最后,本文选择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论与诗歌话语特征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其英译为例,佐证上述观点。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及相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建立一个比较的基点。然后从以下四个典型的方面对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1)诗歌题目的翻译;2)文化术语的翻译;3)视角的重建;4)诗意的重构。经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主体、文化、语言间存在着视域差,译者为实现理想解释度,需参照不同视域,并做出妥协。2)两位译者以不同方式建构了其各自的《诗品》,译本新视域并非原文本视域的复原,更非作者视域的再生。3)《诗品》原文虽以玄妙、晦涩著称,但其整体给人的印象却是清晰的。因此,基于译者的公共视域,二译本形成的新视域,并非完全偏离原文本视域,而是与其部分重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