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6h】

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部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背景及进程

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背景及定义

1.研究背景

2.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程

1.第一阶段:早期工作

2.第二阶段:理论构建

3.第三阶段:对过程取向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的结合

第二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兴起及其对主观幸福感传统理论的挑战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兴起

1.1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

1.2Greenwald的整合理论

1.3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影响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2.1内隐联想测验

2.2Go/no-go联想任务

2.3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2.4IAT的认知机制

三、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对主观幸福感传统理论的挑战——问题的提出

3.1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理论的挑战

3.2内隐社会认知对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自我理论的挑战

3.3幸福感的价值理论和自我监控理论

第三部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实验研究

(一) 实验一

(二)实验二

(三)实验三

(四)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测量

第四部分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研究

二、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SWB结构研究

三、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研究

四、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五、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六、自我监控对自尊、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七、自我监控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的中的中介作用

八、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模型

第五部分综合讨论

一、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研究

二、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构研究

三、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

四、关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五、关于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六、关于自我监控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中的作用

七、关于自我监控对自尊、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的影响

八、关于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整合模型

九、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六部分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前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的一部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也已发展到第三阶段,即采用多种测量方法进行探索。本研究旨在积极心理学和主观幸福感的最新研究背景下,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通过与常用的自我报告测量的比较,来探索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同时,用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重新考察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文化中自尊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一个内隐成分,即内隐自尊和一个外显成分,即外显自尊。 2.自尊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3.中国文化中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一个内隐成分,即内隐幸福感和一个外显成分,即外显幸福感。 4.主观幸福感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5.中国文化中自我概念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外显层面上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区分,同时内隐层面上也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区分。 6.无论外显测量还是内隐测量,男女大学生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上并没有显著差异,都是理想自我的得分高于现实自我的得分。 7.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是: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可以预测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 8.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是:外显自我概念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概念预测内隐幸福感。 9.外显幸福感不受自我监控水平的影响,内隐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内隐测量)上存在显著的自我监控水平差异,而且是高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的内隐幸福感显著高于中低监控水平的个体的内隐幸福感。 10.自我监控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中的作用是:外显自尊直接预测外显幸福感,通过自我监控间接预测内隐幸福感;内隐自尊直接同时预测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 11.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整合模型是,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预测外显和内隐幸福感;外显自我概念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概念预测内隐幸福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