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知机制视角下的目的论解释
【6h】

认知机制视角下的目的论解释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导论

1.1什么是目的论的解释

1.1.1作为人类日常心理的解释模式

1.1.2哲学家眼中的目的论解释

1.2 目的论解释下的世界——作为世界观的目的论

1.2.1宗教

1.2.2哲学

1.3 目的论解释有效吗?:争论的历史回顾

1.3.1对目的论解释的抛弃和还原

1.3.2对目的论解释有效性的辩护

1.4争论依然存在

1.4.1生物功能和进化的解释争论

1.4.2关于行为解释的争论

1.5冲突以及解决的新路径:婴幼儿认知视角

1.6研究思路以及文章结构

2天生的解释立场:目的论解释的认知机制研究

2.1儿童目的论解释研究的发展背景

2.1.1皮亚杰的早期研究

2.1.2 当代哲学和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

2.2领域特定的目的论立场

2.3领域普遍的心灵主义目的论立场

2.4非心灵主义的目的论立场

3对目的论立场机制的再恩考:基于欲念/目标的解释模式

3.1对当前三种理论的分析和批判

3.3.1关于起源机制

3.1.2关于解释范围

3.2对非心灵主义立场中理性原则的批判

3.3基于欲念/目标的目的论立场

3.3.1婴儿早期对欲念、信念、目标和意图的理解

3.3.2理论构建

3.3.3来自脑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

3.4欲念/目标目的论立场起源机制的非因果性

3.5目的论立场的进化意义

4 目的论立场下的解释——其存在的合理性

4.1作为专门科学的法则

4.1.1有机生物界的特殊性

4.1.2心灵世界的特殊性

4.2作为解释的基本模式之一

4.2.1 目的论解释的不可替代性

4.2.2自然的合目的性

4.3与因果解释的相互补充

5 目的论立场的确立所带来的相关哲学问题

5.1心灵哲学的相关问题

5.1.1行为解释的心灵主义因果还原是否必要?

5.1.2功能主义理论中对功能状态的描述和内容确定理论的问题

5.2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5.2.1如何理解心灵的表征问题

5.2.2认知在何种程度上是领域特定的?

6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论问题的确是很古老了,亚里斯多德的宇宙目的论作为前科学时代的学说而被抛弃,人们称赞早期的现代科学消除了建构自然现象理论中的目的论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科学对世界的描述并不完整,目的论的描述依然具有适应性。论文最初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目的论的解释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即使是在接受了现代科学的因果解释之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离不开目的论解释?进一步讲,这种思维模式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吗?物理主义者似乎对目的论的直觉很是厌恶,但这种直觉来自何处?至少在我看来,以往从抽象的逻辑或本体论等出发的哲学讨论并没有回答这些来自日常经验的疑问。 当前对儿童目的论解释现象的实验研究给我提供了一个探讨以上问题的新路径。既然人类不可救药地要给出任何事物一种解释是受到“要理解周围世界”这个欲望的驱使,那么从考察“我们是如何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出发,来考察人类为何会给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似乎更能让我们明白这种解释模式为什么会存在。目的论的解释说到底就是人类“为了使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变得可理解”而给出的种种描述,因此在回顾了有关目的论解释问题的历史争论和现状后我提出从认知方式这个角度出发来重新看待目的论解释。 那么作为个体我们最初是如何理解事物的存在和发生的呢?论文中我主要介绍了Keil、Kelemen以及Gergely和Csibra对儿童目的论解释的现象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与理论。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实验基础上提出儿童天生具有目的论立场,即一种视事物的存在和发生是有目的的解释倾向。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固有的认知机制。 对目的论立场起源的探究十分关键,因为这涉及到该立场与心智主义理论中意向立场的关系,相应的对理解行为的解释为何是目的论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目的论立场的起源问题目前依然有争论。在分析和批判了已有的三种起源理论后,我结合当代心灵理论、心灵哲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提出了基于欲念/目标的目的论立场起源假设,并说明了这种立场的非因果性。同时也试图分析其进化上的意义。目的论立场对事物和现象解释的有效性不在于它从本体论上是否具有与事物或现象的一致性,而在于它的有用性上:简洁有效,有助于人类生存,具有精确但复杂的因果解释所不具有的适用性。 目的论立场的认知机制以及相关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目的论解释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目的论到了康德后,就已经成为主体观察自然的一种有效方式。当我们把目的论解释纳入到认知模式的框架下来考察其起源机制、脑神经科学基础及其进化意义时,我们便不再纠缠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试图在机械观的框架下为这种思维模式寻找其存在的物理基础和必然性,以及在这种模式下对非物理世界做出的目的论的解释的合理性。同时作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描述,这些解释本身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专门科学的法则、作为解释的基本模式之一、以及与因果解释的相互补充。 如果目的论立场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解释机制,那么我认为对于认知和心灵哲学中一些以认知的因果性为基础的理论就应该重新思考。目的论解释的研究涉及到哲学、认知与发展、脑神经科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等领域,因此如果我们仅把它放在哲学思辨的层面去思考是不够的。机制研究为我们理解目的论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这个路径也需要更多来自实践科学的支持。

著录项

  • 作者

    杨岸婷;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盛晓明;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印刷工业 ;
  • 关键词

    认知机制; 视角; 目的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